高中生物同步课件: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5)(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29045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7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同步课件: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5)(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中生物同步课件: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5)(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中生物同步课件: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5)(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中生物同步课件: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5)(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中生物同步课件: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5)(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同步课件: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5)(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同步课件: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5)(人教版必修3)(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复习回顾:,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 2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是什么? 3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指什么? 4 能量在生态系统流动的主渠道是什么? 5 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讨论:为什么维持生态系统所需的大量物质,例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亿万年来却没有被生命活动所消耗完?,环境,CO2,环境,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光合作用,捕食,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一、碳循环的过程,思考题: 1、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C以什么形式循环? 2、在生物群落中,C又以什么形式循环?,CO2(气体),有机物,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碳进入生物群落 碳出入

2、生物 把CO2合成有机物 群落的途径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碳出生物群落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燃烧,特点:,(1)碳循环的形式: (2)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3)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 (4)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 (5)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 (6)碳进入大气的途径:,CO2;,CO2和碳酸盐;,含碳有机物;,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食物链;,生物的呼吸作用 分解者有分解作用 化石燃料的燃烧,二、物质循环的概念,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 、H 、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例1: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 A 组成生物体的各

3、种化学元素 B 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 C 组成生物体的各种有机物 D 组成生物体的各种营养物质,例2:物质循环中的“生态系统”是指 A 某一特定的生态系统 B 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 C 生物圈 D 地球,例3:保证物质循环顺利进行的重要成分 是( )和( )。,生产者,分解者,三、物质循环的特点:,全球性; 循环性; 反复利用,永不消失,动动脑,说出下图中A、B、C、D分别代表生态系统中的哪种成分及箭头abcdefg的含义。,A为生产者,B为无机环境,C为分解者,D为消费者,动动脑,说出下图中A、B、C、D分别代表生态系统中的哪种成分及箭头abcdefg的含义。,a光合作用,beg呼吸

4、作用,d捕食,C生产者的残枝落叶被分解者利用,f动物的遗体残骸被分解者利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进行比较,有机物形式流动,无机物形式流动,全球性,循环性 ,反复利用,单向的、逐级递减的,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1)同时进行、相互依存,(2)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3)能量是物质反复循环的动力,思考讨论与合作探究:,碳循环与温室效应的关系;温室效应带来的后果;治理温室效应的措施;为了保护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地球,我们同学可从哪些方面做起。,温室效应,1、温室效应?,2、CO2增多的原因,3、温室效应的危害,4.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小结:,课堂练习,1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A二氧化碳 B碳酸盐 C碳酸 D碳水化合物,2在生态系统碳循环中,既能使CO2进入生物群落,又能将其释放到大气中的生物是 A.分解者 B.植食动物 C.肉食动物 D.绿色植物,3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最为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 A.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B.叶绿体和线粒体 C.核糖体和叶绿体 D.核糖体和高尔基体,4.识图作答: (1)写出的生理过程及产生CO2的方式。 _ _ _ _ _,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燃烧,课后作业,1、生物圈是不是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为什么? 2、课本104页的练习。,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