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2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27531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3.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2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2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2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2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2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2(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教育是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来自环境方面的最主要的影响,是个体心理发展中占据主导作用的因素。 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教育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 教学的准备性原则:又称“量力性原则”或“可接受性原则”,即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准备状态,即学生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她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第一节 认知发展与教育,认知发展 (cognitive development),认知发展,是指个体在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对事物的认识和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改变的历程。 张春兴:教育心理

2、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84页。,一、皮 亚 杰 的 认 知 发 展 观,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11岁时,发表关于白斑雀的观察记录,奠定了对生物学感兴趣的基础。1918,博士毕业,软体动物。1919,巴黎大学学习病理心理学。1924,升任教授。1955,创建国际发生认识论研究中心。1971,退休。 “他首先是一个生物学家和哲学家,其次才是一个发展心理学家。”,(一)建构主义发展观 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心理结构既有量变,又有质变。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

3、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1.适应(adaptation) 环境变化有机体改变自身与环境协调达到平衡目的:追求生物体的自我保存与维持 适应的历程依赖于有机体的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的协调,使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 同化、顺应、平衡;图式;,认知结构可以协调具有同样性质的各种活动,将具有同样特征的所有活动予以同化,并且在重复运用中仍然能够保持其共同性。这种认知结构被命名为“图式”。 认知的发展在于个体的图式随年龄的增长而产生的改变。 如:小时候收集玩具长大了集邮“聚集的图式” 将石头、字母

4、、数字按大小排列“秩序的图式”,2.图式(schema),3.同 化,如果新事物包含的知识与原有的图式之间的关系是同质性的,只是概括程度不同。 同化(assimilation),环境因素纳入生物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有机体的动作,引起图式的量的变化,使生物有机体适应环境。,如果新事物包含的知识与原有的图式之间的关系是异质性的或矛盾性的 顺应(accommodation),有机体原有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必须建立新的图式或调整原有的图式,引起图式的质的变化,使生物有机体适应环境。,4.顺 应,平衡与失衡(disequillibrium) 平衡,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

5、一种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5.平衡,(二)认知发展阶段论,1.感知运动阶段,此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其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形成图式。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使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这一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也是逐渐发展的,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发展到主动的探究。本阶段儿童还不能使用语言和抽象符号来命名事物。,客体永久性实验,上图中的小婴儿还没有建立客体永久性。实验开始时,给婴儿呈现一个玩具小象,当他对这个玩具正感兴趣时,用纸板把玩具挡住,他就不再关心这个玩具了。,年龄稍大的儿童则不同,当处于类似的实验情景时,儿童能够爬过遮

6、挡用的帷幕,寻找他所感兴趣的玩具。,客体永久性实验,2.前运算阶段,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获得的感知运动图式在这一阶段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由于语言的发展,使得儿童的表象日益丰富,认知活动不局限于感知活动,但此阶段思维仍受具体知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此阶段儿童的心理表象是直觉的物的图像,还不是内化的动作格式;还不能很好的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区分开来。认知活动具有具体性、不可逆性、刻板性。 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集中化,液体守恒实验,6、7岁以下的儿童仅根据杯子里水的高度判断水的多少而不考虑杯子的口径的大小。,三山实验,3.具体运算阶段,此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具有了抽

7、象的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其标志是出现“守恒”的概念,能运用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此阶段儿童的思维仍然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因此,这一阶段儿童应多做事实性的技能性的训练。,液体守恒实验,6、7岁以上的儿童对这个问题一般都能作出正确的回答,即他们都同时考虑水面的高度和杯子口径两个维度来决定杯子里水的多少,4.形式运算阶段,此阶段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又称命题运算阶段)。本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用逻辑推理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此阶段儿童不再刻板的恪守规则,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

8、符而拒绝规则。,爱迪丝的头发比苏姗的淡些 爱迪丝的头发比莉莎的黑些 形式运算: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的运算。,成熟 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是个体发展的必要条件。 练习和经验 指个体对物体作出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不同于社会性经验)。分为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两种。,(三)影响发展的因素,社会性经验 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不是充分因素,它需要建立在被主体同化的基础上。 社会化是一个结构化的过程,个体对社会化所做出的贡献正如他从社会化所获得的同样多,从那里产生了运算和

9、协同运算的相互依赖合同型性。如果缺乏儿童的主动同化作用,这种社会化作用将没有效果。,平衡化 智力的本质是主体改变客体的结构性动作,是介于同化和顺应之间的一种平衡,是主体对环境的能动适应。实现平衡的内在机制和动力就是自我调节。自我调节是认识活动的是一般机制,它使得认知结构由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发展。,社会性经验 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不是充分因素,它需要建立在被主体同化的基础上。 社会化是一个结构化的过程,个体对社会化所做出的贡献正如他从社会化所获得的同样多,从那里产生了运算和协同运算的相互依赖合同型性。如果缺乏儿童的主动同化作用,这种社会化

10、作用将没有效果。,(六)对皮亚杰认知发展论的评价,1.长处 (1)确认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发性与主动性 (2)确认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普遍性 (3)确认儿童发展速度是因人而异的 (4)对教育提出一些有启发意义的见解,对皮亚杰认知发展论 的评价,2.局限 (1)个体维度vs.社会文化维度 (2)对儿童认知发展水平估计不足,各阶段年龄划分有绝对化倾向 给出的问题过于复杂,指导语不易理解 (3)研究方法方面的异议 临床实验法在技术上使人难以重复实验;被试的有限性,二、维 果 斯 基 的 认 知 发 展 观,维果斯基,Lev Vygotsky, 1896-1934,(一)核心内容 1.影响个体认知发展的

11、重要因素是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 社会环境中的一切,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衣食住行、历史文化、社会制度、行为规范等构成人类生活中的文化世界,既影响成人,也影响儿童。 大文化;小文化,2.两种心理机能与儿童心理发展 生物进化结果的低级的心理机能;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 心理机能之所以从低级发展到高级:一是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二是语言、符号的掌握;三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3.认知发展和言语发展休戚相关,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是指介于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所能达到的实际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经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所能达到的水平(第二

12、个发展水平,即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那段差距。 支架(scaffolding):别人给予的帮助,4.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的一维、二维、三维空间图,1.教学最佳效果产生在最近发展区; 2.适时辅导学生是教学的重要手段; 3.“搭建支架”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二)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 在教育上的价值,第二节 品德发展与教育,品德发展,品德发展(moral development),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因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与其自身心智的不断成长,使其对待自己和别人的一切心理与行为,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生变化的历程。 人格发展(personality development),道

13、德认知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约翰在他的房间家里人叫他吃饭他走进餐厅门背后有椅子15个杯子的托盘约翰不知推门进去门撞倒了托盘15个杯子全部撞碎 亨利母亲外出想从碗橱里拿果酱爬到椅子伸手果酱位置太高够不着碰倒了一个杯子摔碎了 两个问题: 这两个儿童犯了一样的错误么? 你认为哪个儿童的过失较大?Why?,(一)对偶故事法,1. 善即公正。 2. 儿童道德的发展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相平行。 3. 个体的道德随年龄的增长由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发展。 4. 品德发展起于主体与社会道德环境的积极交互作用。,(二)关于品德的基本假设,1. 判断儿童品德发展的两个标准 (1)尊重准则 (2)

14、社会公正感,(三)儿童品德发展的 阶段论,(1) 自我中心阶段(25岁) (2) 权威阶段(68岁) (3) 可逆阶段(810岁) (4) 公正阶段(1112岁),2.儿童品德发展的 四个阶段,1. 优点: 皮亚杰发现了如是规律:儿童的道德认知是呈阶段性发展的,这些阶段与认知发展密切相关,从而为人们正确开展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四)对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论的简要评价,(1)年幼儿童会不会忽视行为者的意图; (2)年幼儿童会不会尊重所有的规则(与成人的权威); (3)父母会不会阻碍儿童的道德发展;,2.不足,二、科尔伯格的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劳伦斯 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

15、g 19271987,科尔伯格,当代美国最著名的道德发展心理学家,是皮亚杰道德认识发展理论的追随者,一生奉献于道德认知发展研究。他着重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提出了“ 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国际心理学界、教育界引起了很大反响。,科尔伯格,(一)科尔伯格的理论特色,1. 人类的道德不是有无的问题,也不是归类的问题,主张每个人的道德都是随年龄经验的增长而逐渐发展的。 2. 将习俗(convention)一词引人其理论中。目的:一是想说明道德判断不单纯是一个是非对错的问题;二是想说明道德是相对的,因为不同社会的习俗不是完全相同的。,(二)关于品德的基本假设,1.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道德将由他律道

16、德向自律道德发展。 2. 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对道德判断的自律发展有直接影响。 3. 道德发展的阶段水平或类型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三)一种经典的研究 儿童品德发展的方法,两难故事法,是根据所要研究的道德主题,设计并编写出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两难故事,组成不同的结构形式,要求个体辨判是非或对错并说出自己的理由,从他们对特定行为情境的评价中去推断他们的道德发展水平。,两难故事法,海因兹偷药,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才能救她,它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化剂。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10倍。他花了200元制造镭化剂,而这点药他竞索价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总共才借到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