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语文版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224397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2.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2015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2015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2015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语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2015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语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语文版(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古有一人,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你能根据以上的提示猜出他是谁吗?,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苏轼(10371101),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

2、(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6岁。死后谥“文忠公”。,苏 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写作背景,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这一时期,写下了许多动人的散文和词,如有名的赤壁赋

3、、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写作背景,吟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思念弟弟的北宋中期文坛领袖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巨匠。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为对王安石的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苏轼开始很不在意,还潇洒幽默地说:“今后我的诗不愁皇帝看不到了”。但事态的发展越来越不潇洒,直到被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到黄州,不得签署公事,又不得擅自离开安置所,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对苏轼的被捕,他的弟弟苏辙有一个准确而深刻的解释“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思路目标,积累重点词句 理解感悟课文 朗读背诵课文 课外拓展延伸 作业训练巩固,承 天 寺 塔,位于银川市城西承天寺

4、内,俗称“西塔”,是西夏王朝的主要佛寺。始建于1050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塔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解题,随笔式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本文写于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小片段。,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承天

5、寺甬道,承天寺庑廊,陀罗尼经幢(宋),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疏通文意,给加点字注音。 解( )衣 藻荇( ) 遂( )

6、至 未寝( ),Ji,xng,su,qn,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再读课文,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能翻译课文。,请解释下列这些词语的含义或用法:,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亦未寝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考虑,想到,只是 罢了,共同,一起,睡觉,于是,原来,解释加点字,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门,高兴地,的人,于是,一起、散步,清澈透明,交错纵横,解释词语,翻

7、译句子,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愉快地,高兴地,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想,思考,于是,就,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卧,睡,共同,一起,徒步徐行,庭院,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第一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的原因。,清澈透明,交叉错杂,原

8、来是,连词,第二段: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哪个夜晚没有月色?那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连词,只是,不过,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而已,罢了,第三段:惋惜无人赏月。,翻译下列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重点句,三读课文,要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把握文

9、章的思想感情。,讨讨论论,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你怎样的感受?,奇特的想象,新奇的比喻,月光如水,皎洁、空灵,问题探究,1.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

10、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怀民亦未寝 。 理由:心境相同 欣赏趣味相同 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2.请从文中摘录描写“庭院月色”的语句,细细品味,简要说明景物特点。,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景物特点:月色空灵皎洁。(空明澄澈等),3.体会这一句的妙处。,“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 “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

11、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4.文中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说说句中的“闲人”的“闲”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两人之闲,点明主旨。 、反映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反映了作者身为闲官的闲事。 、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暇顾及良辰美景,5.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6.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

12、黄州。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被贬的无奈寂寞;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 仕途失意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旷达,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

13、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句子解析,月色入户;运用拟人写法,自然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来与他作伴,有意来慰藉这位失意的诗人。 欣然起行:写作者的反应。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同见久违的朋友,欣然相迎。可以想象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寞的

14、寒夜,依然来拜访他。 念无与乐者:写出作者在贬谪中寂寞寡欢,即使多年的老朋友也不敢和他来往;一同赏月应该是志同道合之人,世上那些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来与自己共同赏月的。,小结,文章通过对庭中澄澈透明的月色极其生动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读故事,完成题目。 有一天,本文作者苏轼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因有其他客人,先请他到书房歇息。恰巧,案头放着一篇王安石未写完的诗稿

15、。题目叫咏菊,开头两句是:“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心想,秋菊跟春花不一样,它能和寒霜鏖战,宁枯在枝上,也不凋谢零落。说西风“吹落”“满地金”,太不符合实际生活了。于是提笔又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看了他的续诗,心中好笑,便借机把他从京城调往黄州作官。苏轼不服气,对王安石的报复行为十分不满。一次大风过后,惆怅之中,他闲步花园,却真的见到了菊花纷纷下落,满地铺金的情景,才知道黄州的菊花与别处的不同,同时感到自己的续诗也是不妥当的。,(1)故事说苏轼被贬黄州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这是事实吗?,故事中说,苏轼是因为乱改当时做宰相的王安石的诗受到报复而被贬黄州

16、,这是虚构的。事实告诉我们,苏轼是因为“乌台诗案”而被贬的。苏轼在政治上比较保守,与王安石的政见确有不同。,(2)菊花是不是真的不会脱落?你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吗?,菊花有两种,一种花瓣结密的不落,一种花瓣不十分密的会落。所见菊花以前者为主。黄州的菊花却以后者为主。,(3)这个故事给你的写作有何启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是写作源泉。要写好作文一定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本文中最传神的语句是哪几句?抄下来,说说你的理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 句中无一个“月” 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作者用 “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 “藻荇交横 ”四字,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