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8寡人之于国也第2课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201710201141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223054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5.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8寡人之于国也第2课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201710201141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2017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8寡人之于国也第2课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201710201141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2017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8寡人之于国也第2课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201710201141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2017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8寡人之于国也第2课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201710201141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2017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8寡人之于国也第2课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201710201141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8寡人之于国也第2课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20171020114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8寡人之于国也第2课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201710201141(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第二课时 素质提升,8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课 前 预 习,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常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尽,胜利,细、密,数字或者数数,种植,动词,常指较高大的林木,名词,可以凭借,表同意认可,课 内 动 脑,一、合作讨论 1由课文第一段的内容可看出梁惠王是怎样的一个人? 我的见解:梁惠王向孟子问政,其关心的话题是如何能尽快增加本国的人口。其目的只限于更好地扩军备战,而且据其言,他为人口增加尽心尽力了。其“为政之法”归结为逢凶“移民移粟”而已而这只是国家治理的皮毛策略罢了。由此可见,梁惠王确实是个好大喜功、目光浅陋、愚昧嗜战的战争狂人。孟子向他兜售其治国良方,无异于与虎谋皮,这也注定

2、了孟子的政治抱负是无法实现的。,2孟子指出梁惠王移民移粟的做法与“邻国之政”并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再谈“民之多少”,而是以战争作为切入点? 我的见解: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以梁惠王“好战”为喻,启迪对方思考。因为“王好战”,所以如果直接上来就谈“仁政”,对于一国之君的梁惠王来说效果是不会好的。所以,孟子通过设喻设一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梁惠王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风趣地说明梁惠王的政策和邻国的政策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加多于

3、邻国。孟子投其所好,贴切的本体和喻体,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以战争切入,就设置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这就是孟子辩论的技巧所在。虽然看似偏离了话题,但极强的目的性,使他最后还是能够回到“仁政”上来,也使接受者不感到突兀和难以接受。,3从孟子对梁惠王的指责中,可以看出孟子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 我的见解: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动荡变化,民主观念抬头,百家争鸣兴起。当时孟子就义无反顾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点,敢于藐视神圣君权。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的表白,他直言不讳,义正词严,批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

4、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他对时世的论述既析之以理,娓娓而谈,又尖锐驳斥,辛辣讽刺,展示出一个聪明机智、狂放不羁、豪爽直率、泼辣大胆、爱民重民、无畏无私的政治家、论辩家的形象。,4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救灾措施与今天我们的救灾有什么不同?你是怎样看待梁惠王的救灾措施的? 我的见解:梁惠王“移民”“移粟”的做法,动用大量劳力物力,为饥荒的百姓解决了眼前的问题,是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他只顾解决眼前问题,没有从全局、长远来规划。百姓基本的养生丧死问题都没根本解决,终究也不能过稳定安宁的生活。今天,我们面对灾荒和贫困,不再只是一味地捐款捐物,而是理性地给予扶助,协助他们自己重建家园,靠自己的努力走出贫困

5、。,5梁惠王向孟子问政,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 我的见解:春秋后期,诸侯间战乱频仍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导致人口锐减,兵员和劳动力极度匮乏。为达富国强兵、开疆拓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诸侯千方百计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当时许多思想家都积极主张增殖人口,如墨子管子商君书就包含着丰富的人口思想。其中管子重令篇认为“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把“人众”与“国富”并列为称霸天下的根本;管子人国篇提出“九惠之教”(“老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疾”“通穷”“振困”“接绝”),全面鼓励增加人口;管子牧民篇更提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

6、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来强调培养人才,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性。,可以说,增殖人口,是时代前进的需要和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人口的决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忧心忡忡。此外,人口增多亦作为国家稳定国君贤德的显著标志,因而古代几乎所有的国君都将此作为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梁惠王也不例外。 即使在今天,人口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要素之一。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给可持续发展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因而施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当前我国的基本国策,此乃从国情出发做出的为实现国家富强、

7、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明智抉择。,6对孟子“仁政”的内容应如何理解? 我的见解:集中在文章的第五、六段。这里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总之,孟子认为解决“民不加多”的状况,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7“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

8、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我的见解: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国民“加多”,称雄诸侯,必须施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征调百姓服役而耽误生产时节,不狂捕滥捞,不忽视时令伐木,牲畜不误繁殖,不误粮食播收,“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至此,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

9、为国本的思想。,今天可作一些合理的引申: 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 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前总理朱镕基谈保持农村稳定时说:“土地不能动,负担不能重,治安不能松,态度不能凶。”可谓说到点上,抓准了要害。,二、疑难探究 学习了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你是怎样认识孟子的仁政思想

10、的?请从现代社会的角度谈一下你的观点。 观点一:孟子所说的“王道之始”首先是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合理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其次是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们的精神修养。他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重视经济发展和教育的关系。虽然孟子的主张归根到底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是,在当时还是有积极意义的。,观点二:孟子在论述“王道之始”时说:“不违农时材木不可胜用也。”这其实和现代人关心的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是一样的。只不过古人主要是为了维持生态平衡,以利于最大限度地、源源不断地获取生存资源;而现代的环保意识,则是鉴于日趋严重的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状况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而提出来

11、的,其目的不只在于合理利用资源,更重要的是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观点三:孟子强调“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推崇孝敬老人,强调老有所养,对当今社会如何做好老年人的晚年安度工作,是有着重大启示意义的。,课 外 认 真,一、满分借鉴 重读长辈留给我们的代际传承 (2017年天津卷) 他们大多时候沉默寡语,但在教育你的时候却严词厉色。他们试图紧跟潮流,但有时却显得格格不入。他们在新时代里净说些老话,但随着你年龄的增长,却觉得这些话越来越有味道。这些长辈,在我们的生命里到底意味着什么?在我成年之后才真正觉得他们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精神传承,根植于家风又连通着血脉。,时代在发展,每个时代有它自己的呈现形式,而

12、这些呈现形式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时代中的每个人。长辈与我们身处不同的时代,经历的岁月与我们如今的经历相去甚远。所谓的家庭关系代沟也就由此产生。但事实证明,长辈们的谆谆教诲无论在什么情境下都可以给我们带来适用于当下的启迪和收获,于你于我都是如此。,我的爷爷经历了中国最混乱也是最壮阔的几十年。爷爷经历过什么,我从来没听他说过,他好像也并不愿意提起。自我很小的时候,爷爷便拄上了拐杖,腿脚不便的他不能去很远的地方,但是有时可以看到爷爷远眺的眼神浑浊里充满着沧桑。爷爷很少说话,但爷爷会每天写些东西。爷爷写的具体是什么我也不晓得,那时候的我对此根本提不起一丝兴趣。时至今日心中却有着淡淡的忧伤,我丢失了一个

13、了解爷爷的机会呀!爷爷去世已有三年了,他对我影响至深的是属于他那个时代的平静,这种平静不是来自于外界,而是来源于自己的内心。爷爷这本书,表面朴实无华甚至有些残缺,但是随着岁月的堆叠,我们能切实感受到其内心的丰富,领悟到人生的真味。,父母那个年代正是中国发展变革最剧烈的时代。父母在我成长过程中从未主张要把我教成什么模样,他们只是用身教告诉我待人为事要真诚。直到我成年,我从未在父母身上看见过所谓的世俗和复杂,他们只是在这个年代里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真诚。父母这本书,是我人生中的序言和结尾,我人生的初端有他们的参与,我人生的结尾也无疑会有他们的影子。 长辈是一本大书,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我们不停地翻阅这

14、些书,从中汲取养分书写自己的人生之书。我的爷爷与父母、胡适笔下的母亲、汪曾祺梦中的父亲,这些属于我们的长辈,一直陪伴我们到成年、成家。对于每个人来说,传承属于自己家族的血脉记忆和家风沉淀,这应该是长辈这本书给我们最大的启迪和收获。,时间从来不回答,生命从来不喧哗。 唯愿长辈这本书陪你陪我爬过年幼,跑过童年,走过青春,跨进之后的岁月,【名师点评】本文以成熟的构思,稳健的笔力,从血脉传承出发,书写了作者对爷爷、父母这些长辈的人生的理解,情感诚恳真挚。作者选取平静、真诚这两种最富时代特点的品质,体现出作者独特的人生思考。阅读长辈这部书,能汲取营养和智慧,能以长辈为镜提升自己的境界,这是作者传达给我们

15、的人生智慧。文章构思成熟,行文自然,文笔老练。,二、相关链接 1孟子民本思想 (1)孟子的“民贵君轻”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在通常情况下,中国古代统治者不仅认同“民贵君轻”的基本思路,而且要求读书做官的人通晓个中道理。要全面地判断“民贵君轻”必须充分注意到“民贵君轻”可以与帝制相匹配这个重大的历史现象。“民贵君轻”体现了国家可变、君主可换,而民众不可易的思想,这在当时确是卓见,这也是继承和发展了远古“民为邦本”的思想。,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集中地体现在孟子对君臣、君民关系的论述中。他认为君有君道,为臣子表率,以仁义、礼节对待臣下;臣有臣道,忠君、敬君,做到不令而行。这样,各尽其道,就是上古

16、圣王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孟子在孟子尽心下中这样说“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由此观之,孟子虽然认为天下的统治者是天子、诸侯和大夫,但是这些统治者的存在,如“周室班爵禄”,他们之所以存在的理由,完全在于其能“得乎丘民”,即:得到老百姓的拥护。,(2)孟子的民本思想中另一个关注点是富民政策。富民历来是每个统治者所关注的内容,也是民本思想在经济方面的体现,其中提出了很多政策,如:“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同乐的浪漫图景,同时他也鼓励统治者使用西周时期的奴隶制经济制度来实施仁政的思想,如:“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滕文公上),2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