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三单元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2013高考)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222141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3.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三单元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2013高考)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2013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三单元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2013高考)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2013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三单元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2013高考)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2013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三单元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2013高考)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2013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三单元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2013高考)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三单元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2013高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三单元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2013高考)(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 14 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NO.1,晨背关键信息,理解教材新知,应用创新演练,把握热点考向,考向一,考向二,NO.2,随堂基础巩固,课时跟踪训练,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了国内外的敌人,但是引起了农民的不满,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新经济政策调动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苏维埃政权得到支持和巩固。 3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及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国外: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

2、了武装干涉。 (2)国内: 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目的 (1)前期:一切为了 。 (2)后期: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 经济形式。,国内战争,前线,社会主,义,3.措施,余粮征集制,工业国有化,4.评价 (1)积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 斗争的胜利。 (2)局限性: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战争结束后进一步加强。,军事,探究升华,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苏俄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如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等。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材料中的“非常措施”指什么?有何作用

3、? 提示:“非常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用: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战争的胜利。,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经济危机: 经济遭到战争的严重破坏。 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政治危机:农民频繁发生暴动。,国家,2目的 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 危机,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决定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政治,3措施,粮食税,私人小企业,自由贸易,4.意义 (1)理论:在 占优势的俄国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 (2)实践: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4、小农,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何处,“新”: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力,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在公有制主导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3)实行按劳分配,利用物质利益调动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 1过程 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逐步取消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2.特征 (1)实行单一的 ,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2)实行 的经济管理体制。 (3)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4)主要以 管理经济。,公有制,高度集中

5、,行政手段,3评价 (1)积极影响: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 ,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消极影响: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扩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模式。,工业体系,斯大林体制形成的原因,(1)根本原因:俄国的以小农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 (2)客观原因:是在资本主义的包围和存在战争威胁的情况下进行的。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认识到必须通过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来动员和集中全国的人力、

6、物力,不惜代价以最快的速度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斯大林体制形成的原因,(3)直接原因: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取消新经济政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 (4)主观原因: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以及理论上的失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比较,例1 有位老师在讲到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时说道:“可惜的是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没有长期坚持下来,否则苏联解体的悲剧也许就不会上演。”他这句话的主要依据是( ) A新经济政策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B新经济政策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政权的巩固 C新经济政策符合当时苏俄的基本国情,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7、 D新经济政策恢复了商品货币关系,解析 与斯大林体制相比,新经济政策更符合当时苏俄的基本国情,更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故选C。 答案 C,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体现了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新经济政策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结果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工农联盟日益巩固。,11920年冬,列宁发现“广大农民群众不是自觉地而是本 能地在情绪上反对我们”,一年后,却出现了“无产阶级与广大农民群众紧密结合”的局面。带来这种转变的主要因素是 ( ) A反革命暴动被平定 B布尔什维克党内的整风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

8、实行了余粮征集制,解析:从材料中的时间概念“一年后”可判断转变的时间为1921年,这一年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同时从材料中“无产阶级与广大农民紧密结合”也可判断出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答案:C,例2 (2012广东高考)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 )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解析 根据“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可知该学者既看到了这种制度不足的一面,又肯定该制度促使苏联实现了工业化,故C项正确。 答案 C,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西方的 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虽然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这里的“独特实验”是指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D社会主义工业化,解析:“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是指西方处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之中。据此判断C项符合题意。 答案:C,随堂基础巩固,点此进入,课时跟踪训练,点此进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