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2专题《箭与歌》ppt课件.ppt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221833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PPT 页数:13 大小:2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2专题《箭与歌》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6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2专题《箭与歌》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6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2专题《箭与歌》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6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2专题《箭与歌》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6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2专题《箭与歌》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2专题《箭与歌》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2专题《箭与歌》ppt课件.ppt(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箭 与 歌,语句透视,语句 很久以后,我找到那枝箭,插在橡树上,还不曾折断;也找到那支歌,首尾俱全,一直藏在朋友的心间。 透视 这四句诗画龙点睛,在前两节貌似平淡的叙述后,忽然出现转折:很久以后,发现箭插在一棵橡树上,同样,那支歌也自始至终活在朋友心中。诗人将“箭”与“歌的相似关系扩展到新的层面:很久之后诗人在一棵橡树上找到了那枝箭,同样,也在朋友心中找到了那一支歌原来朋友一直把他的歌默默地珍藏在心中。,片段扫描,片段一: 我把一枝箭向空中射出, 它落下地来,不知在何处; 那么急,那么快,眼睛怎能 跟上它一去如飞的踪影?,赏析:这一节写“箭”:“我”曾经随意射出一枝箭,眼睛跟不上箭飞翔的速度,

2、所以不知道它落到哪里去了。写的是生活中普通的小事,细细品味,我们发现它寓意丰富,耐人寻味。生活中许多事情就像射出的箭一样,我们不知道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时间一长便忘记了。,片段二: 我把一支歌向空中吐出, 它落下地来,不知在何处; 有谁的眼力这么尖,这么强, 竟能追上歌声的飞扬?,赏析:,这一节写“歌”:随随便便哼支歌,歌声飘扬,自认为没人会记住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毫不费力地将一句话、一个微笑、一个理解的眼神等施予别人。或许我们觉得这无足轻重。友爱、帮助等等被我们随随便便地施予,轻轻松松地忘却。表面上看,第二节与第一节毫无关系,其实是以箭作为歌的喻体。诗人的描绘揭示出某种相似:歌也像箭那

3、样飞逝了,再也见不到踪迹。,文章赏析,意象鲜明 寓意深刻 箭与歌是朗费罗歌颂友谊的一首著名抒情短诗,入选各种英语诗歌读本,在西方可谓家喻户晓。这首诗看似意思浅显,其实内容深刻;看似信手拈来,其实匠心独运。,生活中,“箭”和“歌”本是极普通的事物,诗人运用这两个意象写出了一种人生体验:有时我们随意唱一首歌(或者说一句话、做一件事),时过境迁也就浑然忘却,然而很久以后才惊讶地发现,这悠扬的歌声,永远铭记在朋友的心中。就像流行歌曲里唱的那样:“当你遗忘的时候,我依然还记得”。这就是友情,一种宝贵的人生体验。无论时光怎样流逝,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付出中我们得到朋友,品尝友谊的快乐。,构思

4、巧妙,箭与歌之所以成为名篇,不仅由于它歌颂了深厚的友情,而且由于它构思妙。诗人把箭与歌以同样的结构、同样的语气叙述出来都是送人“空中”,都“不知落于何方”,又都是眼睛跟不上。诗人的描绘抓住两者的相似处。构成比喻文系,化抽象为具体,使诗句充满形象感。更妙的是,前两节戛然而止,并不急于道出用意,而是给读者以思索玩味的余地,为第三节“卒章显志”打下基础。这样第三节指出箭与歌的归宿,就让我们豁然领悟到诗的主题。,语言形象,这首诗用形象的诗歌语言概括了生活中的普遍现象,毫无说教之感。诗中并无“生死与共”、“忠贞不渝”之类的豪迈誓言,而是刻画了朋友之间心灵的默契友疽的深沉真挚表现得生动感人。通读全篇,我们

5、听到的是歌声,看见的是蓝天、绿树、利箭,它们全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物,而且彼此结合得和谐自然,天衣无缝,译文与原诗韵脚一致,读起来朗朗上口,仍能体会到原作淡雅飘逸的情韵。,几首诗都歌颂了真挚美好的友情,但是内涵上各有侧重,旧日时光歌颂朋友之间地久天长的友谊,揭示友情的永恒;箭与歌说明友情就是心心相印,是心灵的应答,揭示友情的彼此默契的特征;而别离则指出友情是朋友彼此的勉励和支持,友情是生活的动力,揭示了友情的价值。,几首诗意象和语言运用各有特色。旧日时光中用举杯饮酒及从前故乡生活的意象,语言朴实清新,情感真挚,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箭与歌用“箭”与“歌”这两个意象,构成比喻关系,化抽象为具体,使诗句充满形象感。别离运用“挥手”、“辽阔”、“工作”、“相逢”等意象,以具体描写始,以抽象的感悟终,淡化具体的离别场景和过程,容思于诗,侧重表达内在的情绪和深邃的哲理。,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