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卷地理试题评价与解析衡水中学赵文丽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219348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2.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卷地理试题评价与解析衡水中学赵文丽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2014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卷地理试题评价与解析衡水中学赵文丽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2014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卷地理试题评价与解析衡水中学赵文丽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2014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卷地理试题评价与解析衡水中学赵文丽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2014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卷地理试题评价与解析衡水中学赵文丽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卷地理试题评价与解析衡水中学赵文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卷地理试题评价与解析衡水中学赵文丽(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4高考文综地理试卷分析与解析,主讲教师:赵文丽 河北衡水中学,一、试卷分析: 1、试题的特点 拿到课标1卷第一感觉就是常规,很规矩的一张卷,但细品又很鲜活,带有时代气息。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突出主干 在侧重能力考查的前提下,仍然考察的是地理的主干知识,如:太阳辐射、交通、植被、人口、工业、人类生产活动和可持续发展。 重视图表考察 试题充分体现了“图表”这一学科特色。区域图、等值线图、景观图及图表都有呈现,而且对读图表能力的考察有所加大。,较强的时代气息 太阳能光热电站、青藏交通问题、旅游地理的深度游,另外也特别关注了西部尤其是青藏高原,试题在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真正体现了学习生活中的

2、地理。 侧重论证探讨能力的考察 主观题的36题,围绕风沙问题层层递进,37题前两问及选做题42、43题,都侧重考察了考生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2、试题的变化 整体难度略有上升,尤其是主观题 地球运动低调回归,但难度不大 农业区位考察销声匿迹,人文地理比重加大 综合题考察切口小,避免考生套用模板,答案更加灵活,更加充分的体现了对学生分析和思维能力的考察。,2015年备考要特别关注今年的这些变化!,二、试卷讲解,客观题部分,太阳能光热电站(图1)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版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1-3题。,1.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

3、是: A.柴达木盆地 B.黄土高原 C.山东半岛 D.东南丘陵,分析:太阳能光热电站,是利用太阳能来发电,应分布在太阳能丰富地区。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高,空气稀薄 ,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太阳辐射强。太阳能资源丰富。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A对。其它三地位于季风区,降水多,阴天多,太阳辐射相对较少。,太阳能光热电站(图1)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版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1-3题。,分析:太阳能的使用会减少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减缓全球变暖,不会提升地表温度,A错。发电站不会干扰到导航,B错。光热电站产品是电能,不能直接提高作物产量,D错。

4、光热电站是依靠光能集聚产生的热能制造出蒸气,蒸气再推动发电机运转,强光、高热可能会误伤途经的飞鸟,所以C对,2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 A.提升地表温度 B.干扰飞机电子导航 C.误伤途径飞鸟 D.提高作物产量,如果同学们了解一些新闻事件,此题会快速直接选出答案 2014年3月,电视新闻曾播报: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发电站建在美国加州莫哈韦(Mojave)沙漠附近,发电站共有17.35万面镜子反射阳光,尽管其属于绿色能源,但依然受到飞行员投诉,称自己在飞过这里时总会被巨大镜子晃花眼” 在此则新闻中,曾提及美国加州的这个太阳能发电站时常误伤路过的飞鸟。,太阳能光热电站(图1)通过数

5、以十万计的反光版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1-3题。,3.若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阳能光热电站,其高塔正午影长于塔高的比值为P,则 A.春、秋分日P=0 B. 夏至日P0 C. 全年日P1,分析:此题A、B较好排除,北回归线上春秋分影子不为0,夏至日影子为0,冬至日,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公式,很容易计算高度为43,则影长大于塔高,P1,D对, 当然C错,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图2所示。读图2,完成4-6题。,4.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A.河流 B.聚落 C.耕地

6、 D.地形,分析:铁路线修建在山区应尽量少穿越等高线,图示铁路沿1000米等高线修建,没穿越等高线,地势起伏较小,所以考虑的主导因素是地形。图中并未显示铁路沿河修建。线路也没有经过主要城市,该地区耕地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的绿洲也就是图示聚落分布区,所以只有D项正确,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图2所示。读图2,完成4-6题。,5.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A.线路过长 B.距城镇过远 C.易受洪水威胁 D.工程量过大,分析:铁路修建的目的是加强区域间的联系,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图中显示此铁路离聚落

7、较远,不利于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所以我国专家认为不合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线路长短,不是主要影响因素。该地区是干旱区,洪水灾害少。沿等高线修建,工程量较小。所以答案为D,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图2所示。读图2,完成4-6题。,6.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 A.地形分布 B.绿洲分布 C.河流分布 D.沙漠分布,分析:图示地区干旱,水源是其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水源较充足的地区是山麓地带的绿洲上,所以人类主要生存在绿洲上。如果兰新铁路附近没有水源,城镇也不会向其扩展或者有新的

8、城镇出现,所以答案为B。,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表1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7-9题。,7.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生物量提高 生物量降低 植株密度改变 植被分布改变 A. B. C. D.,分析:此题主要考察提取数据和对比数据的能力。生物量等于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之和,随着时间发展,除了地下生物灌木植物略有减少,其他都是增加,生物量

9、为增加。植株密度即植株数量,从表中可知,灌木数量没变,但草木数量增加,所以总体呈递增趋势,即密度增加。所以选A,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表1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7-9题。,8.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分析:从表中直接可以看出,随着时间发展

10、,地下生物量中的灌木植物减少,草本植物增加,符合了此消彼长。所以选D,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表1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7-9题。,9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 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茂盛、草本植物萎缩 D. 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茂盛,解析:题目问的是未来变化

11、趋势,草本植物肯定是繁茂,所以BC排除, 灌木植物数量没变,地上部分虽然开始有所增长,但12-13是下降的,加上地下部分主体是下降趋势,所以推测未来灌木植物应该是萎缩的。 (灌木地下根系部分生物量不断减少,说明灌木根系可能在退化,初期土壤氮含量增加可以让地上部分短暂几年内生物量增加,但随着地下根系生物量的进一步减少,灌木整体将会萎缩),图3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图3,完成10-11题。,图3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图3,完成10-11题。 10.图4所示的、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点的是,A B. C. D.,第10题解析:读图,从1910年到1970

12、年,迁移人口变化不大,但迁移人口所占的比重却持续稳定下降,说明这段期间该国人口总数持续稳定增长。1970年后通过两条线斜率对比,迁移人口增长快,占总人口比重增长较慢,说明人口总数继续增长,只能是符合,此题也可以通过计算,因为移民人数/移民人口比例=总人口,该国虽然移民数量发生变化,但是整体来看总量是在增加,计算出几个移民人数和比例转折年份的人口总数,如1950年总人口约150多万,1970年总人口约为200万,也可得图符合,图3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图3,完成10-11题。,11.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 A.1910-1930年 B.1930-1950年 C. 1

13、950-1970年 D. 1970-1990年,解析:一个区域的总人口增加由迁移人口和本地自然增长人口两部分组成,1950-1970迁移人口数没有大的变化但迁移人口比例降到了最低值附近,所以此时段自然增加最多,所以选C,二、试卷讲解,主观题部分,2014年河北省的评卷情况,36、图6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6分),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

14、,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 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 错那湖水位低,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解析:(1)材料中提及“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为解题指明了方向,沙源就在此地不用考虑其他地区。接下来就要从“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进行挖掘,图中有的信息是一些河流和湖泊,所以考虑沙应该来自于河流和湖泊,河流在注入湖泊的位置会沉积大量泥沙,冬春季河、湖正好水位低泥沙裸露,形成沙源。,类似的问题在我们学生练习的模拟题中曾出现过,1根据材料和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7分) 材料一:鄱阳湖区域分布图 材料二:“天漠”是一种特殊的地理现象,它们

15、像是形形色色的“迷你沙漠”,却会神秘出现在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带,与江河湖海如影随形。图中M地附近有20多万亩沙丘。2011年11月,位于M沙地的风力发电站成功并网发电。,(1)湖畔沙丘形成要有“丰富的沙源”、“强劲的风力”,分析M地沙丘的成因。(3分),沙丘的形成:湖区附近多低山丘陵(或地势起伏较大)(1分);雨季,多暴雨且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湖区大量泥沙堆积(1分);(枯水季节,湖内沙滩露出)强风作用促进了湖边M地沙丘的发育形成(1分)。(共3分),图6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

16、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5分),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 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解析:(2)本小题承接了上一问的问题,在有沙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如何起沙的,这个问题完全可以参考沙尘暴的成因,我们华北地区冬春季多发沙尘暴,在选做题目中是一种常规必做题,一般考虑两个条件:风源和沙源。风源一般考虑当时风大,或有特殊的地形形成狭管效应增大风力;沙源考虑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 此题也是从这个角度来考虑问题: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题干中提及风力较大,地形角度。河谷加大了风力,图6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