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综合课程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18618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PPT 页数:126 大小:3.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类综合课程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26页
教育类综合课程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26页
教育类综合课程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26页
教育类综合课程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26页
教育类综合课程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类综合课程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类综合课程课件(1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类综合课程,课程大纲,专题一:学校德育 专题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专题三:班级管理 专题四:教育政策与法规 专题五:教学评价 专题六:教育科研方法 专题七: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学习要求与考核,讲授、讨论、案例分析、作业设计、专题研究相结合。 考试与作业设计、专题研究相结合。,专题一学校德育,学校德育的重要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确定了德育在我国学校教育的地位。 教书育人反应了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价值追求。 德才兼备是当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知识目标:,1、了解品德结构,理解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懂得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2、 2、了解我国学校德育目标,熟悉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 3、了解德育过程的特点,理解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4、理解德育原则,掌握各种德育方法,熟悉了解各种德育途径。 5、了解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升学就业指导等的意义及基本途径。,能力目标:,结合实际,充分的理解和运用德育规律 能够有效的利用各种方法和途径组织德育活动。,情感态度目标:,结合当代学生品德发展特点,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和德育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德育相关的范畴,道德:德育即道德教育。 品德: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教育:德育即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是相对于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而言的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

3、育德是教育的灵魂,动情是德育的关键 朱小蔓,本专题要研究的核心问题,问题一:品德本质及其形成。即何谓品德?有道德的人是什么样的人?与知识、能力有何不同? 问题二:德育的规律和形式。即德育如何培养人的品德?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其他各育有何区别?,一、品德及其构成,观点一: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或智慧 人只做自己认为善的事,不会故意作恶。作恶是出于对善的无知,错把恶当做善。人知恶必不作恶,知善必行善。 案例分析:六盏日光灯中学生是否形成了某种品德? 警察与小偷中的小偷有没有道德认知? 品德与知识的关系?,观点二:道德主要诉诸于情感或态度。 如孟子:人天生就有四种“善

4、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 英国思想家休谟认为道德起源于人所固有的推己及人的同情心。,卢梭认为道德源于人心中的社会情感和利他之心,源于对公共利益的追求。 爱尔维修认为,人是有感觉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趋乐避苦,就是自利自爱,也就是追求个人的利益和幸福,这是一切道德的根源。,观点三:道德是意志的体现,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具有普遍道德价值的东西来自人的理性本身的善良意志,道德就是这种善良意志所发出的绝对命令。 如孝敬父母,教师对学生的责任感等 品德与情感、态度、意志的关系?,观点四:美德即体现在行动上,任何一种美德都是通过实践获

5、得的,并且最终都体现在行动上。美德和技艺一样,必须通过现实的活动才能获得。 品德与行为、技能的关系? 寓言 “旅行的第欧根尼”,故事中农夫的行为是否具有道德意义?真正的道德行为是怎样的?,请比较:帮助别人乐于助人助人为乐三个道德概念的区别,说说你对品德认识。,关于品德的认识:,1、品德是作为一个结构物而存在的。,品德的心理结构,班华关于品德的“三维结构说”,认为品德是由心理形式维、心理内容维、心理能力维所构成。 林崇德“三子系统说”,认为品德结构包括三个子系统:一是品德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系统,二是品德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活动的关系系统,三是品德的心理活动和外部活动的关系系统。,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

6、:,品德的结构为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组成: “知”即道德认知 “情”为道德情感 “意”即道德意志 “行”即道德行为,1、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准则或规范及其履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道德概念,道德观念,道德信念,道德评价等方面。,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道德情感对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具有调控作用。 道德情感包括:是非感,责任感,义务感,自尊感,友谊感,羞耻感,荣誉感,集体主义感,爱国主义感等。,3、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的确定道德行为目的,在克服困难中自觉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以实现既定目标的心理

7、过程。是支持与控制行为的内部力量。,4、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推动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一定道德意义的实际行为。,2、组成品德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彼此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整体,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反映着一个人的道德面貌。,人的品德发展具有多端性和不平衡性。,品德与知识的区别,杜威:美德是体认之知。这种知识是一种亲切的和有生命力的个人的真知灼见在经验中获得和经过检验的信念。不同于第二手的、基本上是对使用符号的认识。后面这种知识不能保证行为,它不能深刻地影响性格。 “道德知识”与“关于道德的知识”的区别,品德的概念,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

8、社会道德准则在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品德不仅反映了人的社会性,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将外在的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结果,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体现。,外在来看,品德与道德相关,人们往往是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来评价一个人的行为是否是道德的,这反映了品德的社会性。脱离了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就无所谓品德。 内在来看,品德体现为个体内在的和谐,是个体在一定的认知下自主选择,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儿童的伦理学:儿童的伦理学是儿童对外部规则的建构。 儿童心理学家马休斯:儿童伦理发生发展的独特性。 发展心理学:儿童有一个道德“无律”时期。当儿童还没有自我意识,

9、还不能把自己与外部世界区分开来的时候,既没有道德也不需要道德。,(一)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观点,1、道德产生人格结构论 道德的获得在于儿童超我人格的发展。,2、道德发展 道德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无意识过渡到有意识、从不自觉过渡到自觉、从生理上的自制到心理上的自制的过程。 道德是儿童早期经验中成人道德标准的内化,是一种更为深刻的家庭情绪反映,精神分析理论关注的主要在情感方面,强调父母对儿童的感情影响,以父母为榜样意味着继承父母的道德情感。所以幼时父母的行为方式、赏罚方式会极大地制约儿童的人格与道德发展。,(二)道德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主要观点:儿童只需通过观察学

10、习,就可获得大部分的新行为,儿童可以通过替代强化去习得道德行为。 环境、社会文化、成人榜样直接影响儿童的道德形成和发展。,(三)道德认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与其认识能力的发展存在着互相对应、平衡发展的关系,这种认识能力是在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之中得到发展的。,发展阶段,儿童的道德发展可以从其对规则的理解去划分为这样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6岁以前,儿童处于纯粹的“自我中心主义”阶段。 第二阶段是他律阶段(6-10岁)。 第三阶段是自律阶段,这要到10-12岁左右才能达到。,影响因素,促使儿童

11、由自我中心向他律道德和自律到的转变的关键是儿童的社会交往,儿童通过社会交往和社会合作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观念,在品德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是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发展儿童的道德认识能力,达到道德自律。,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 前习俗道德水平(10岁以下)。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利害关系判断是非好坏。 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道德水平(10-20岁)。个体着眼于家庭、社会对其的期望和要求来考虑问题,认为道德价值在于为他人和社会尽义务。 阶段三: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阶段四: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后习俗道德

12、水平(20岁以上)。个体超越对社会秩序和权威的服从,开始在人类正义、公正、个人的尊严等层面反思这些规则的合理性,建立一个超越个人或集团利益的普遍原则。 阶段五: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阶段六:普遍伦理取向阶段。,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1、品德的发展应当视为一个整体发展作综合的理解 2、品德发展是有阶段的连续发展的过程,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3、品德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行为主体活动和实践的结果,品德发展具有多端性和不平衡性,品德发展包括认知、情感、行为等各个方面,这几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都是构成品德整体的一个方面。,道德发展可以概括为: 无律 他律 自律 自由,“无律”阶段是指

13、婴幼儿阶段儿童对许多道德规范尚无明确的认知和体验,所以其行为不具有道德意义的阶段。 “他律”阶段是指儿童借助成人的权威去体认道德规范的阶段。 “自律”道德阶段是指儿童(青少年)能够借助自身的道德判断、情感等因素自觉体认道德价值与规范,进行道德行为的发展阶段。 “自由”阶段是道德人生的最高境界。道德主体对自我与世界、绝对与相对、道德判断与决策等等的对立统一的认识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道德情感具有悲天悯人的特点,具有一种彻底的人道主义情怀;道德行为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心理学家利文森(Daniel Levinson)认为道德发展的阶段好比:“季节”,因此,春天较之于冬天并不天然地是一个更

14、好的季节。夏天较之于春天也不是。在每个时期或时代向下一个时期的转化过程中有收获,同样也有损失。,影响品德发展的基本因素,外部因素:家庭,学校教育,社会因素,同伴群体。 内部因素: 认知因素,情感、态度因素等。 学校教育不是唯一的促进品德发展的因素,也不是最有效的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因素。,家庭环境对儿童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奠基的、直接的、重要的。,家庭的气氛 家长的人格修养 家长的教养方式,学校教育对学生品德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校风和班风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学校的德育课程和各科教学是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组织形式,社会生活环境是当代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最普遍的、最广泛的因素,

15、社会主流和非主流的价值观念 电视节目、各种广告,网络等大众传媒 社会名流和权威人物,本节思考题:,如何尊重儿童品德发展的规律?,案例1:一个好女孩是如何变坏的? 案例2:美到心理的化妆 案例3:老师没有错?!,三、什么是德育?,(一)从目标上,德育是不同于其他各育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 (二)从内容上,德育与社会道德生活密切相关。 (三)从形式上,德育与教育活动具有统一性。,(一)德育是促进人的品德发展的过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致以行” 知与不知的矛盾 知与行的矛盾,由不知到知,由知到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是促使学生

16、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3、德育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二)德育的内容随着社会道德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狭义的德育,也就是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专指道德教育, 即moral education.。 这种用法在我国起始于近现代教育,在国外,也常指这一含义。,广义的德育,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德育内容的不断丰富,人们才逐渐扩展德育的含义,把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人生观世界观教育、法制教育等都包括在“德育”概念中来,于是便出现了广义“德育”。,如我国教科书就把德育的明确界定为广义的德育,与伦理学体系中的德育概念不同,教育学上的德育是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德育即做人的教育。包括做人的基本品德,如正直,诚信,公正,奉献等。 德育即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包括独立,坚强,认真,毅力,情感,团结等。 甚至有人还认为,德育还应当包括民主与法制教育、无神论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环境教育、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职业和生活指导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