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ppt人体解剖学课件

上传人:超**** 文档编号:88218224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PPT 页数:80 大小:3.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系统-ppt人体解剖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神经系统-ppt人体解剖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神经系统-ppt人体解剖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神经系统-ppt人体解剖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神经系统-ppt人体解剖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神经系统-ppt人体解剖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系统-ppt人体解剖学课件(8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0章 神经系统生理,学习目标,说出神经纤维传导冲动的特征。 描述经典突触的结构,叙述突触传递的过程。 说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概念,分析其产生机制。 简述反射弧中枢部分兴奋传布的特征。 说出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的概念,并比较二种中枢抑制的不同。,第一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1、神经纤维传导冲动的特征,双向传导 绝缘性 生理完整性 相对不疲劳性,2、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3、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4、神经的营养性作用,运 动 神 经 元 结 构 与 功 能 示 意 图,二、神经元间相互作用的方式,1、突触的类型和结构,按接触部位 轴体突触 轴树突触 轴轴

2、突触,按功能 兴奋性突触 抑制性突触,按信息传递 媒介物 化学性突触 电突触,突触类型示意图,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2、突触传递的过程,动作电位传至轴突末梢 突触前膜去极化 Ca2+内流入前膜 囊泡与前膜融合并通过出胞作用释放递质 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后膜对离子通透性改变 后膜产生突触后电位(EPSP、IPSP),Step,EPSP IPS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产生的 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 递质经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后膜对Na+、K+(尤其是对Na+)通透性提高 后膜出现局部去极化电位变

3、化 产生EPSP,3、突触后电位,产生机制,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产生示意图,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产生的 超极化电位变化。,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 递质经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后膜对K+ 、Cl- (尤其是对Cl- )通透性提高 后膜出现超极化电位变化 产生IPSP,产生机制,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示意图,三、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1、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2、中枢兴奋传布特征,单向传递 中枢延搁 总和 兴奋节律改变 后发放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性,辐散式 聚合式 环式 链锁式,3、中枢抑制,突触后抑制,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使与其发生

4、突触联系的突触后神经元产生IPSP,使突触后神经元发生抑制,称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而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抑制的现象 ,称突触后抑制。,结构基础:轴轴突触 主生机制:突触前末梢释放递质减少,突触后膜产生的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减小,使突触后神经元呈 现抑制效应,传入侧支性抑制示意图,返回性抑制示意图,突触前抑制示意图,目标测试,关于兴奋性突触传递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 B、Ca2+由膜外进入突触前膜内 C、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并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D、突触后膜对Na+、K+,特别是对K+的通透性提高 E、突触后膜电位达到阈电位时,引起突触后神经

5、元 发放冲动,关于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的叙述, 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即突触后神经元处于兴奋状态 B、经中间神经元的中介而产生 C、由突触后膜对K+电导增加而产生 D、由突触后膜对Ca2+电导增加而产生 E、可随突触前递质释放增多而增大,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突触 后膜对下列哪种离子提高了通透性? A、Na+、Cl-、K+,尤其是对K+ B、Ca2+、Cl-、K+,尤其是对Ca2+ C、Na+、K+,尤其是对Na+ D、K+、Cl-,尤其是对Cl- E、K+、Ca2+、Na+,尤其是对Ca2+,突触前抑制是由于 A、突触前膜的受体改变 B、突触后膜的特性改变 C、突触前膜释

6、放的兴奋性递质减少 D、后膜上产生了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E、突触前膜的超极化,突触后抑制时,下列哪种情况不会出现? A、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B、突触后膜Cl-内流 C、突触后膜超极化 D、产生EPSP E、产生IPSP,学习目标,说出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的概念,比较二种投射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不同 。 说出各种感觉在大脑皮层投射区的部位,描述体表感觉在第一体感区的投射规律 。 简述皮肤痛和内脏痛的特点,说出牵涉痛的概念和常见内脏疾病牵涉痛的部位。,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一、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脊髓的感觉传导特点 浅感觉传导路径:先交叉后上行 深感觉传导路径:先上行后在延髓交叉,躯

7、体感觉,浅感觉 深感觉,触-压觉 温度觉 痛觉,本体感觉 深部压觉,二、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 感觉接替核, 联络核,1、丘脑的核团分类, 非特异投射核,2、感觉投射系统,特异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投射系统的区别,特异投射系统 非特异投射系统,传入神经元接替 经较少神经元接替 经多个神经元接替 传 导 途 径 有专一的传导途径 无专一的传导途径 投 射 特 点 点对点 弥散投射 投 射 部 位 皮层的特定感觉区 皮层广泛区域 主 要 功 能 引起特定感觉,并 维持与改变大脑皮 激发大脑皮层发出 层的兴奋状态 传出神经冲动,感觉投射系统示意图,3、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体表感觉区,第一体感区投射规

8、律, 嗅觉区和味觉区, 视觉区和听觉区,人大脑皮层感觉区示意图,4、痛觉,内脏痛特点 慢痛; (缓慢、持久、定位不精确、对刺激分辩力差) 对切割、烧灼等不敏感,但对牵拉、缺血、痉 挛等刺激激敏感; 常伴有牵涉痛。,牵涉痛 某些内脏疾病引起体表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称牵涉痛。,牵涉痛产生机制示意图,目标测试,丘脑 A、是所有感觉传入纤维的换元站 B、是感觉的最高级中枢 C、与大脑皮质的联系称为丘脑皮质投射 D、感觉接替核属于非特异投射系统 E、特异投射系统可维持大脑皮层的觉醒状态,对丘脑特异投射系统的叙述,下列 哪项是错误的? A、投射至皮层特定感觉区,有点对点的关系 B、主要终止于皮

9、层第四层 C、阈下兴奋易于总和,产生扩布性兴奋 D、引起特定感觉 E、切断特异传导通路的动物将出现昏睡,躯体感觉的皮层代表区主要位于 A、中央前回 B、中央后回 C、岛叶皮层 D、颞叶皮层 E、边缘系统皮层,内脏痛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A、对刺激性质的分辨能力强 B、对电刺激敏感 C、对牵拉刺激不敏感 D、定位不精确 E、必有牵涉痛,学习目标,概述牵张反射的类型及其意义,分析牵张反射的反射弧。 说出脊休克的概念及脊休克的表现。 说明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和抑制区在肌紧张调节中的作用。 简述小脑的功能。 举例说明基底神经节损伤的临床表现、病变部位及主要的 产生原因。 说明大脑皮层运动区对躯体运动控制的特

10、征,并说出主要 的运动传导通路及其功能。,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牵张反射类型,1、牵张反射,脊髓前角 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纤维 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纤维,腱反射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肌紧张缓慢而持续地牵拉肌腱时所引起的牵张反射。, 牵张反射的反射弧 感受器 :被牵拉肌肉的肌梭 传入纤维:类纤维和类纤维 中 枢 :脊髓 传出纤维:传出纤维和传出纤维 效应器 :被牵拉肌肉的肌纤维,膝跳反射示意图,牵张反射示意图, 主要表现 躯体运动和内脏反射活动消失、骨骼肌紧张性下 降、外周血管扩张、发汗反射消失、尿粪潴留等。,2、脊休克 脊髓与高位脑

11、中枢突然离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会 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的状态,这种现象 称为脊休克。, 产生原因 离断面以下的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的调控 。,二、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易化区加强肌紧张和肌运动。 抑制区抑制肌紧张和肌运动。,正常情况下,易化区的活动较强,抑制区的活动较弱,因此在肌紧张的平衡调节中,易化区的活动略占优势,从而维持正常的肌紧张 。,脑干网状结构下行易化和抑制系统,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小脑的主要功能: 维持身体平衡 调节肌紧张 协调随意运动 小脑性共济失调:小脑损伤后的动作性协调障碍。,小脑分区模式图,四、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运动过少而肌紧张增强:帕金森病 运

12、动过多而肌紧张降低:舞蹈病,基底神经节损伤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两大类,帕金森病 症 状: 全身肌紧张增高、肌肉强直、随意运动减少、 动作缓慢、面部表情呆板,常出现静止性震颤。 病变部位: 中脑黑质。 发病机制:黑质的多巴胺递质功能受损,导致纹状体内乙 酰胆碱递质系统功能亢进。,黑质纹状体环路示意图,五、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对躯体运动控制特点, 交叉性投射。 功能定位精细,呈倒置安排 (头面部正立)。 运动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程度有关 。,1、大脑皮层运动区,大脑皮层运动区示意图,2、运动传导通路, 皮层脊髓束:由皮层发出,经内囊、脑干下行到达脊髓 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传导束。 皮层脊髓侧束

13、与四肢远端肌肉精细的、技巧性的运动有关。 皮层脊髓前束 与姿势的维持和粗大的运动有关。 皮层脑干束:由皮层发出,经内囊到达脑干内各脑神经 运动神经元的传导束。,主要下行通路:,目标测试,关于脊休克的下列论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脊髓突然横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反射活动即 暂时丧失 B、断面以下的脊髓反射、感觉和随意运动可逐渐恢复 C、动物进化程度越高,其恢复速度越慢 D、脊休克的产生,是由于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 调节作用 E、反射恢复后,第二次横切脊髓不再导致休克,对肌紧张不正确的叙述为 A、是维持姿势的最基本的反射活动 B、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 C、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调节是通

14、过网状 脊髓束实现的 D、脊休克时该反射的反射弧被破坏 E、属于牵张反射的一种,下列关于小脑受损后的症状,错误的是 A、静止性震颤 B、意向性震颤 C、动作协调障碍 D、肌张力减退 E、不能完成精巧动作,帕金森病的主要症状有 A、感觉迟钝 B、肌张力降低 C、意向性震颤 D、运动共济失调 E、静止性震颤,学习目标,比较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并从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特点,说明人体机能活动的适应性和整体性。 概述自主神经递质受体的种类、分布与效应,说出各种受体的阻断剂 。 简述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功能的调节,一、自主神经系统的特征和功能,1、自主

15、神经系统的结构特征,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起源 脊髓胸腰段 脑干副交感神经核 (T1T3)侧角 脊髓骶段第24节 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 节前纤维短 节前纤维长 节后纤维长 节后纤维短 分布 广泛 局限 反应范围 比较弥散 比较局限,2、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调节心肌、平滑肌和腺体的活动。,活动特点: 双重神经支配。 紧张性作用。 效应器所处功能状态的影响 。 对整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意义,二、自主神经的递质和受体,1.自主神经递质的神经递质,外周胆碱能纤维,自主神经节前纤维 大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汗腺和骨骼肌舒血管) 躯体运动神经纤维,主要二种 乙酰胆碱 去甲肾上腺素,胆碱能受体,毒蕈碱受体 (M受体),烟碱受体 (受体),毒蕈碱样作用 心脏抑制 平滑肌收缩 消化腺分泌 汗腺分泌 骨骼肌血管舒张,N1受体 N2受体,2.受体,肾上腺素能受 体(受体),肾上腺素能受 体(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儿茶酚胺结合受体 血管收缩 子宫收缩 虹膜辐射状肌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