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乐市实验学校《出师表》语文组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216808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乐市实验学校《出师表》语文组集体备课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乐市实验学校《出师表》语文组集体备课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乐市实验学校《出师表》语文组集体备课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新乐市实验学校《出师表》语文组集体备课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新乐市实验学校《出师表》语文组集体备课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乐市实验学校《出师表》语文组集体备课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乐市实验学校《出师表》语文组集体备课教学设计(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出师表教学设计语文备课组 主备人:白改敏 授课人:董丽萍【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2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3积累名句,背诵全文。4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5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过程与方法:阅读体悟,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社会的有用人才。【教学重点】1背诵全文,力求当堂成诵。2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2如何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教学方法】1朗读法 本

2、文情词恳切,动人肺腑,要引导学生在理解作者思想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句中的语意停顿,读出层次感,读出情意。2讨论法 关于文句的疏通、文意的理解,应由学生自主解决,生生互动,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培养协作精神。3探究法 提供有关诸葛亮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发现问题,查找答案,得出结论。【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设计:以隆中对导入。汉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隆中对策,提出伟大的战略构想,之后的历史在相当程度上证实了他构想的正确性,但也确实有些想法未能实现。今天我们再对隆中对提出后所发生的一些史实进行探讨,应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二、资料助读1关于刘备托孤: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3、:“章武(刘备即帝位后的年号)三年(即公元223年)春。先主于永安宫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即阿斗)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勒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2关于刘禅:刘备子,小名阿斗。刘备死后他继任蜀汉皇帝,昏庸无能,由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北伐军中,他逐渐信任宦官,朝败。公元263年魏军攻成都,他出降,第二年举家迁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由于他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庸碌无张的皇帝,所以后世就把“阿斗”当作昏庸无能的人的代称。3

4、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初辅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公元223年刘备临终时,把刘禅托付给他,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也一心希望刘禅成功,并无丝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对刘备父子,真是一片至诚。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政治主张为最终目的的。二十多年来,他辛勤创建西蜀,还要进一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所以在适当时机,准备出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4区别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和传说中的诸葛亮。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

5、针。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其它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历史价值。他还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如“戒子”“戒外甥”等,主张修身养德,志向高远,这些精神,多可借鉴。传说中的诸葛亮,已被作为智能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是不能当作史实来看的。第一步交流感知: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要背得抑扬顿挫、感情丰沛,使学生产生激情。2教师领读课文片断,学生跟读,注意句中停顿。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相关读音,多媒体显示:(1)生字:殂(c) 弘(hng) 菲(fi)薄 攸(yu) 韦(y) 谏(jin)猥(wi) 枉(wng) 庶(sh) 弩钝(n d

6、n) 攘(rng)除 诹(zu) (2)通假字:裨补阙漏(通“缺”,缺点;读作qu)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读作yu) (3)多音字:以遗陛下(wi) 遗诏(y) 妄自菲薄(b) 性行(xng) 行阵(hng)塞忠谏之路(s) 长史(zhng) 裨补(b) 臧否(p) 4学生自读课文,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生1:诸葛亮劝说刘禅继承先帝遗志,振兴蜀国。生2:诸葛亮出师北伐之前对国内政务逐一安排,并表明自己的忠心。生3:诸葛亮陈述自己出师的理由,并立下军令状,以示决心。生4:全文着眼于“出师”二字,既向后主提出数条治国建议,又向刘禅陈述出师理由,表达出师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第二步研读共品四、译

7、读课文,把握文意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翻译课文。2以小组为单位,就难词难句讨论交流,力求通畅地翻译课文,教师巡视指导。3教师分发文字资料,两人一份;帮助学生理解文句,积累文言知识。五、思读课文,理解文意1学生齐读课文。2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理解文意。多媒体显示:(1)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用原句回答)(2)诸葛亮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的?,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本文陈述的重点是什么?(3)就国内政事的安排,诸葛亮提出了三条建议,这三条建议中哪一条是最主要的?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明确:(1)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以下建议:诚宜开张圣听;昭平明之理宫中之事

8、,悉以咨之;营中之事,悉以咨之;亲贤臣,远小人;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2)这些建议可概括为两大方面:国内政事,北伐之举。从写作背景上看,“修明政治”是早就提出的治国策略,现在重新提出,目的在于为出师伐魏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北伐无后顾之忧。诸葛亮此次出师时,刘禅只有20岁,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师后国内政局不稳,前方必然会受到影响,可见讲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出师北伐。本文陈述的重点是对国内政事的安排。(3)就国内政事的安排,诸葛亮提出了3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这三条建议的核心是亲贤远佞。表文主要是向后主进言的,首揭“开张圣听”,以打开进言之路。在打开忠谏之路的前提

9、下,谈执法“平明”,先总提后分述,扣紧“开张圣听”的精神。宫中之事,向郭攸之、费帏、董允这些志虑忠纯之士请教;府中之事,向向宠请教。最后提出亲贤远佞。三项建议,既独立成项,又相互关联,广开言路是前提,执法公平是关键,亲贤远佞是核心。能否做到广开言路和严明赏罚,关键在于能否做到亲贤远佞,亲贤远佞的思想是贯穿全篇的。3理清全文思路,指导背诵。师生一同梳理全文思路,多媒体显示本文词语提纲,内容如下:(1)形势危急大臣表现开张圣听 (2)赏罚严明第一部分 宫中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3、4)荐贤臣营中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5) 提建议亲贤远佞(先汉兴隆,后汉倾颓)(6)回顾历程

10、抒发感激之情第二部分 报先帝,忠陛下(7)展望雄图表示伐魏决心请命出师表决心第三部分(8) 用贤臣兴德之言叮嘱陛下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第四部分(9)临表拜别学生根据思路提示,尝试背诵课文。4教师播放三国演义中“出师表”片断,学生静观画面,静听诸葛亮自陈,感受诸葛亮的赤胆忠心和谆谆教诲之情。5学生大声读背课文。六、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课时第三步:互助释疑一、师生齐背课文二、精读课文,探究思考,突破难点教师设计相关问题,诱生深思。多媒体显示:1文章主要向后主进谏,开篇为什么从蜀国形势谈起?既然益州“疲弊”,又为何要出师伐魏?2文章第5段为什么插入对往事的回忆,去掉这一段文字,好吗

11、?3课文第6段叙写自己的生平(21年的经历),好象是逸枝衍菖,对此你怎么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各组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关于第一个问题:表文开篇点明天下形势,“今天下三分”,尚不知鹿死谁手,复直言“益州疲弊”,自身条件很差,地少将寡,民穷地荒,进而大声疾呼:“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在凸显形势的情况下,垫以“侍卫之臣”“忠志之士”,他们不忘先帝遗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是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三项治国主张。表文将是否广开言路、执法严明、亲贤远佞从关系国家存亡的角度来谈,从关系忠于先帝的高度来说,使人闻之惊心,

12、思之动心。因此可以说,从蜀国形势谈起,这样的切入角度无疑是最佳的。 关于第二个问题:表文为了说明亲贤远佞的利弊,以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的历史事实,作为前车之鉴,并以先帝叹息、痛恨桓帝、灵帝昏庸误国为告诫,促使后主亲信贤臣,并以“汉室兴隆,可计日而待”为鼓励,由近及远,借古鉴今,成败并举,经纬成文,思路开阔。关于第三个问题,学生讨论结果如下:生1: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表露感恩戴德之情,说明以上进言纯属忠谏,刘禅听来会觉得舒徐入耳。生2:以自己不负先帝殊遇舍命驱驰,作为后主不忘先人之业的榜样,进一步启发后主奋发图强。生3:二十一年不平凡的历程,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刘禅继往开来,切不可半途而废,

13、更不能前功尽弃。生4:写出先帝的榜样,不以孔明“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茅庐,事不分大小,悉以咨之,于败军之际,危难之间,仍委以重任,可见他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叫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生5: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尽智,今后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会力不遗,使后主托之以讨贼兴复之任,且可免因率师北伐,小人进谗而不予信任,坏了大局。教师总结:诸葛亮的这段自叙经历的文字,是为了进一步打动刘禅,使他乐于接受自己的谏言,写得慷慨深沉,动人心魄。这一段文字与上下文貌分神合,明疏实密,别开生面,造成文势的波澜起伏,实不能删去。三、赏读课文,品味“以情动人”的美学特征教师提示:全文以议论为主,辅之以叙事、议

14、论,叙事中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学生讨论热烈,并自由发言。生1:陈述衷情是本文一大特点。由于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和托孤之情,此文全篇为他的“报先帝,忠陛下”之情所贯穿。文中他满怀深情念先帝,满腔挚爱谏后主。他对刘禅的反复劝谏,谆谆叮嘱,言辞恳切,语重心长。那忠义之理,殷切之情处处洋溢,感人至深,充分表现了他这位元老重臣对刘氏父子的忠肝义胆。生2:我想具体地说明一下。文章第15段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任务、治国方针和历史经验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刘禅能承继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因此一开始就提到“先帝创业”,接着依次说先帝对贤臣的

15、“殊遇”“简拔”贤臣的标准和论史时的“叹息痛恨”,既表达对先帝的崇拜、爱戴之情,又有激发刘禅效法先人的作用。情真理足,辞婉心切。第69段着重叙述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准备出征的计划、安排,叙述中充分显示自已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以创业艰辛打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励精图治。“不效同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句话辞情恳切,催人泪下,是诸葛亮感恩图报心情的集中表现。“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耿耿忠心尽袒,勤恳之态毕现。生3:诸葛亮是向刘禅进谏,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7次,而提先帝就有13次之多。不难看出,渚葛亮事事都以先帝之意为依据,句句都借先帝之口说出,既不失人臣之礼,更无教训人主之嫌,使后主听了,忠言不逆耳,十分得体;同时也表明他本人处处念及先帝之遗德遗训,时时不忘先帝之殊遇重托,既能表明自己的心迹,又容易以情打动刘禅。总之,“受恩感激”“报先帝、忠陛下”之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教师播放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