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课件》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1课件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216192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1.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课件》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1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2016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课件》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1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2016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课件》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1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2016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课件》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1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2016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课件》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1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课件》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1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课件》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1课件(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哲学,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辨证唯物论(4、5课),唯物辨证法(7-10课),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6课),:人生观、价值观 (11、12课),2016高考一轮复习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唯物论、认识论),单元知识结构,第四课探究 世界的本质,第五课把握 思维的奥妙,第六课求索 真理的历程,物质观 运动观,实践观 真理观,物质,意识,实践与认识 的关系,第四课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作用,意识观,唯 物 论 部 分 (第四课、第五课),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3从能力考查看,突出考查学生获

2、取和解读信 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 力。,江苏卷.24,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二、命题动态,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的,知识提要,自然观 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的含义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探究 世界 的本质,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 按规律办事,运动是有规律的,考点一、哲学的物质概念 P29,物质是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并 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的 客观实在。,是指物质的客观性,无论人们是否感觉到,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是指物质具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认识、所反映(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物质的唯一特性、万事万物的唯一共性,物质和

3、意识的唯一区别。,提示: (1)物质的内涵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外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万事万物的总和。 (2)区分物质的“唯一特性”与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注意: 1.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本质特性、所有 物质共同的属性、而物质的固有属性(根本属性)是运动; 2. 客观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物质可离开人的意识单独存在。 3. 可知性即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4. 哲学上的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 的关系; 5.

4、客观实在不等于客观存在。,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混淆二者、将物质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概括了整个世界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只涉及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或者说只涉及一部分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特征。,具有永恒性、绝对性。,具有暂时性、相对性。,混淆二者、将哲学上的物质概念等同于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是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客观实在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存在着的特性。

5、它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客观存在是相对于自己的主观意识而言的。对于具体的人来说,客观存在除包括物质现象,还包括其他人的意识。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 2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的东西不一定客观实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比一比,客观实在,客观存在,“客观存在”包含物质和意识,“客观实在”则指物质。,1.下列关于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具有可知性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A. B. C. D.,B,2.下列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6、人脑 基本路线 生产关系 思想观念 国家 辩证唯物主义 A. B. C. D.,A,(1)自然界的物质性 【原理】: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时,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考点一、哲学的物质概念,2.世界是物质的,【联系实际】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从人类社会的本质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

7、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的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人的意识依赖于物质。,(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从人类社会的产生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小结 【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世界的物质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注意】反对不从客观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考

8、点 一、哲学的物质概念,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就人类社会的产生来说,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就人类社会的本质来说,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它们的形成、存在、发展并非由人左右,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方法论】反对把人们的主观动机或某种神秘的力量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反对否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考点一、哲学的物质概念,(1)、哲学意义上的世界,可分为主观世界和客

9、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2)、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注意,关于世界的物质性的不同表述: 世界的本质(本原)是物质;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物质; 世界是物质的。,命题点 物质概念,在哲学讨论课上,一位同学说“物质是永恒的”,另一位同学说“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是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和“事物”是( ) 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客观与具体的关系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A B C D,解析 “物质”和“事物”即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 ,他们都是客观的,不选;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是抽象

10、与具体、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A,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 A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B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C自然界中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 D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解析:物质不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排除A;C缩小了物质的外延;D扩大了物质的外延。,B,命题点2 世界是物质的,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 ( )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解析

11、 题干的意思是天不会因为人们厌恶寒冷就停止冬天的到来,地不会因为人们厌恶辽远就缩小它的面积,这说明事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A、B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干的主旨;C错误,客观事物本身没有意志,只有人才有意志。,D,命题点2 世界是物质的,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因此,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这里包含的道理有( ) 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地质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 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 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A B C D,【解析】自然灾害属于自然界的客观现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说法错误;同时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在于

1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自然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而不是一味顺从自然,说法错误。,A,考点二、哲学的运动概念,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提示】 哲学上的运动概括了一切运动的共性,而这一共性是通过运动的具体形式表现出来的。,【2、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的观点。 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唯物主

13、义的观点。,理解运动与物质的关系,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两者不能混淆。,难点突破:正确理解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运动的原因也在于物质自身,在于物质内部存在的矛盾。运动是物质自身所固有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强加于物质的。 (2)物质除了运动这一属性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许多属性,在物质所具有的一切属性中,运动属性是物质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3)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

14、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拓展 全面认识相对静止: 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运动。 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 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易位。,难点突破: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绝对运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2)相对静止: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性质相对稳定) 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

15、特殊的运动。(位置、运动状态的相对稳定)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原理,【原理表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 ,暂时的,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 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注意】错误倾向:反对割裂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统一性的观点。只承认静止而否定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考点二

16、、哲学的运动概念,命题点1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每天都会有新的盐分进入海水,海水中也会有一些盐分进入海床沉积层。新注入的盐分数量与海水里跑掉的盐分数量互相抵消,海水的平均溶盐度保持稳定。这表明 ( )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A B C D,解析 材料旨在表明海水与海床沉积层之间每天都有盐分流动,但海水平均溶盐度保持稳定。每天都有盐分流动表明运动的绝对性,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当选;海水平均溶盐度保持稳定即其性质保持不变,这是绝对运动中的相对静止,表明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当选。,B,命题点2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英国诗人雪莱在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