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全国卷背景下的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策略探索共71张课件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214603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2.9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全国卷背景下的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策略探索共71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2016全国卷背景下的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策略探索共71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2016全国卷背景下的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策略探索共71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2016全国卷背景下的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策略探索共71张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2016全国卷背景下的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策略探索共71张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全国卷背景下的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策略探索共71张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全国卷背景下的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策略探索共71张课件(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全国卷背景下的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策略探索,历史学科的定位,课程性质 历史学是揭示人类历史进程的学科,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对人类历史的叙述和阐释,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并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提高公民文化素质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探寻历史的真相,正确地认识历史规律,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学重要的社会功能。 历史学与历史教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学校的历史课程承担着重要的历史教育功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

2、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反映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社会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对历史发展进行更深入的探究。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进一步拓展历史视野,形成历史意识,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素养;使学生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打下基础。,课程目标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总目

3、标是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使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作为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和个性发展。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能够掌握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史事,能够获取、辨析并运用历史材料,实事求是地对历史进行分析、阐释和论证,提高历史思维能力;能够感悟和体会历史情境,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探究历史的方法,学会辩证地、客观地解释与评判人类社会的历史与现实问题;能够增强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育爱国主义的思想和情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进一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

4、、各地区和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历史学科高考命题的依据,体现“一点四面” 教育部关于2015年高考贯彻落实“一点四面”要求的意见 所有学科都要体现“一点四面”的要求,尤其是语文、英语和文科综合要重点突破,在试题的材料的选择、问题的设置、答案的建构上都要有体现。 要突出“四基”的考查,即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要突出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能力的理解和践行。,“一点四面”,一点: 指坚持“立德树人”的正确导向 四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依法治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新能力”,历

5、史学科 核心素养,史料 实证,时空 观念,历史 理解,历史 解释,历史 价值观,核心素养立意,对历史进行认识,要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 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对史事的推理和论证必须依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要从历史实际的角度客观地看待和理解过去的事情,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是一种对过去事情的解释,任何历史阐释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建构正确的历史认识,紧扣考纲,考纲每项内容的词语原点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 1.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辨别是指对事物进行分辨(客观的、本质的),并作出不同反应的 过程;历史解释指

6、的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合理的说明事物变化的 原因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主观的) 。 2.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理解历史事实主要指的是在记忆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某一历史事实的本质和 事物之间的关系,并用其解决问题;分析就是将研究对象的整体分为 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并分别地加以考察的认识活动。分析的意义在于细致地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主线,并以此解决问题。 3.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说明即解释清楚、讲明白的意思,后面往往跟具体词语做限定语, 例如说明特征,说明趋势,说明不同等等。 证明是依据确实的材料(史实)判明观点、事物等的真伪性,可能是证真,也可能是证否,还可能是中间地带。

7、,(三)描述和阐释事物: 描述指描写叙述基本的史实,后面往往跟指出,概括等限定语;阐释指的是阐述、解释的意思,后面往往跟特征、观点、态度、规律等限定语。 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就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依据历史事件构成的基本要素(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为什么?做了什么事?有什么影响?)将历史事件的前后经过准确表述出来,强调历史的本来过程面貌。,如何进行一轮复习,举例: 一点四面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西周的礼乐文化 东周的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的流变 儒学文化的传播,西周的礼乐文化,周公制礼作乐制,将礼的规范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显示贵贱、尊卑、长幼、亲疏间的身份差异及权

8、利义务。 周公创作舞乐、史诗,以音乐激起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团结。 礼乐相辅相成。周公把礼从神事转到人事,把遵礼视为统治者“德治”的内容。 这套“敬天保民”的思想,对后世儒家学说和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东周的百家争鸣,1.时代背景: 社会动荡:礼崩乐坏、王室衰微、诸侯混战。 社会转型:从封建体制向统一集权帝国转型。 社会变革:为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开展变法。 “士”开始活跃。他们从不同角度和立场,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各不相同的方案,形成百家争鸣局面。,2.主要流派: 孔子提出“礼”和“仁”,最高目标为造就理想人格,以伦理道德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孟子主张“仁政”;荀子则熔礼、

9、法于一炉。 法家提倡“法治”、功利和集权,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其提倡专制独裁、严刑峻法等,消极面也十分明显。 道家以老子为祖。对现实政治持否定态度,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关于事物恒变、矛盾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对后世哲学影响深远。,3.历史地位: 这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学术思想史上最为灿烂的一页。先秦诸子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儒家思想的演变,儒家学说创立于春秋战国 孔孟之道 儒家思想发展于两汉时期 汉代经学 儒家思想完善于宋明时代 程朱理学 时代变化与儒学内容及其地位变化间的关系,1.孔孟之道,时代特征(春秋时期) 动荡转型士人 儒学因特殊时代而产生 儒家在

10、乱世求治的过程中应运而生。春秋时期,社会处在变革、转型阶段,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针对礼崩乐坏、动荡纷争的现状,提出一系列治国救世的主张。,1.孔孟之道孔子思想核心,礼:重建周礼,遵循宗法,以“礼”的规范约束人们的言行,“复礼”的关键在于“仁”。 仁:最高道德准则.就是“爱人”,为“仁”之本应从最亲近的血缘关系入手由近及远,推而广之。实现社会安定与人际关系和谐。 义:判断事物的价值标准,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规范和“仁”的精神,就是“义”。,1.孔孟之道孟子与荀子(战国),孟子“性善”:儒家道德准则仁、义、礼、智的基础。 “民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仁政”:“仁政”学说,是希

11、望统治者以民为本。 荀子“性恶论”:注重外在社会规范和刑罚制度对人的制约作用,“礼法论”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汉初的“无为”武帝的“有为” 社会治理 政治需求 社会隐患 时代契机 汉武帝继位后锐意进取,经营开拓,需要积极有为学说为其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成为儒学地位迅速上升的契机。 董仲舒兼采阴阳五行学说,糅合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2.汉代经学时代特征与儒学改造,“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思想。天是万物主宰,天子秉承天意治理人世;天又对天子进行监督考察,通过祥瑞和灾异予以褒奖或谴责。 “三纲五常”和伦理道德的准则。认为君臣、父子夫妻的等级差别出于天的安排;仁、义、礼、智、信是为人处事永

12、恒的道德准则。 儒学在各家学说中获得“独尊”地位,成为统治者极力推崇的官方意识形态。儒家典籍被称为“经”,解释和阐发儒家经典成为专门的学问,称为“经学”。,2.汉代经学思想的流变与地位的提升,“五经博士”:设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专事儒经的研究与传授。 兴办学校:在长安兴办太学,完成学业考试合格即可担任官职。郡县建立地方学校,以培养管理的后备人选。 通经致用:经学研习、传授为学者的入仕开辟了通途,因此通经致用成为文人学士的普遍追求。 儒学逐渐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广泛而深远。,2.汉代经学儒学的推广与经学的传授,汉末的社会动荡 军阀割据和连年战乱 国家分裂和集权瓦

13、解 本土宗教道教的盛行 外来宗教佛教的传入 唐中期来的时变 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变化,使经学不符合时代的认识水平,也不适应现实需要,儒家极力维护的社会等级秩序以及相应的伦理纲常遭到巨大冲击。,3.程朱理学时代的变迁与儒学的危机,儒家学说官学地位 失去了政权的保障,乱世中对于来似的 追求与信仰的变化,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 在排拒佛、道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南宋朱熹为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发扬“二程”之学基础上,形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理论体系。,3.程朱理学时变和危机下的思想

14、再造,理学体系的核心是天理论,关键是天理与人伦的沟通; 天理既是宇宙的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人世间的伦理纲常为其具体体现; 人性似明珠,与天理一致,为后天欲望所蒙蔽,要“明天理,灭人欲”。,3.程朱理学时变和危机下的思想再造,内容的兼容性 地位的至上性 思辨的哲学性 修身的内在性 理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将外在社会规范转化为内在的主动追求。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途径和“正心诚意”的修身公式,要求人们通过一步步的体验、领悟,逐渐达到道德与天理一致的最高境界。 理学后经历代统治者推崇成为居于正统官方哲学和维护君主专制的思想工具。,3.程朱理学特点与影响,辐射东亚儒家文化圈 秦汉以来,中

15、国文化先后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国,形成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 19世纪以前的越南、朝鲜、日本以儒学为官学,效仿中国进行制度改革,以儒学为主要内容设中央和地方学校,仿效中国科举制度。 三国至今仍然保留了许多与中国相似的社会礼仪和风俗习惯。,4.儒家文化传播辐射东亚、远播西方,远播西方传教士介绍东学 16世纪罗明坚、利玛窦等人将大学、孟子部分译文介绍给西方; 17世纪,金尼阁对“五经”作部分翻译;康熙年间巴黎出版中国哲学家孔子; 18世纪,大量儒学译本及相关介绍流入西方。 16世纪后,部分西欧思想家推崇儒学,启蒙思想家则对儒家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4.儒家文化的传播

16、辐射东亚、远播西方,西学传入:明末清初,耶稣会士带来西方的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前六卷)成为第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利玛窦在华期间曾绘制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 早期“西学东渐”,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不少中国人藉此开阔了眼界,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和思想的历程,试题分析:儒学复兴与理学构建,东汉魏晋以降,儒学第一次遭遇异域文化的重大挑战。宋人范育描述说:“自孔孟没,学绝道丧千有余年,处士横议,异端间作,若浮屠、老子之书,天下共传,与六经并传。”(范育正蒙序)以“分文析字,烦言琐辞”为务的汉学,显然不足以抵挡佛学的弥漫。于是,复兴原始儒学那种“包举宇内,囊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