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瓜虫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211309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1.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瓜虫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小瓜虫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小瓜虫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小瓜虫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小瓜虫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瓜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瓜虫(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瓜虫病(Ichthyophthiriasis),小瓜虫病是由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is)寄生于各种淡水鱼体表和鳃上引起的,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在鱼体表形成白点,所以又叫白点病(white spot disease)。小瓜虫病分布广泛,遍及全世界,不仅各种淡水鱼类和观赏鱼能感染,而且两栖动物也能被寄生感染 。该病发生的最适宜水温为1525 ,当水温在10 以下或26以上时发病较少。虽然该病早在1876年就由法国人Fouquet描述并将病原定名为多子小瓜虫,但是,由于该病能危害许多鱼类,且治疗困难,所以对该病的防治至今仍是一个难题。,一、病原,多子小瓜虫(Ich

2、thyophthirius multifiis )。属于动基片纲、膜口亚纲、膜口目、凹口科 、小瓜虫属。成虫一般呈卵圆形或球形,为乳白色,大小为(350800)m (300500) m ,肉眼可见,是目前在鱼体上发现的最大寄生原虫。在小瓜虫的腹面近前端可见有一“6”字形胞口,螺旋形的口缘由58行纤毛组成,纤毛作逆时针方向运动,一直到胞咽。虫体有两个核,大核呈马蹄形,小核呈圆形,紧贴在大核上,胞质外层有很多细小的伸缩泡,内含有大量食物粒。,1,2,3,4,5,1、胞口 2、纤毛线 3、大核 4、食物粒 5、伸缩泡(自倪达书等),刚从胞囊钻出来的幼虫呈圆筒形,不久就变成扁鞋底形,全身除密布短而均匀

3、的纤毛外,在虫体后端还有一根粗长的鞭毛。一个大的伸缩泡位于虫体前半部,大核近圆形,多数位于虫体的后方,小核呈球形,位于虫体的前半部, “6”字形原始胞口还没有与内部相通。多子小瓜虫的繁殖方式为二分裂,目前的研究已证明,小瓜虫在鱼体寄生时也能进行分裂生殖,但一般分裂34次后,就不再分裂了。小瓜虫离开鱼体后继续分裂,一般一次能孵化5001 000个幼虫。,小瓜虫的生活史,小瓜虫的生活史可分为以下3个阶段 : 1.滋养体阶段 从小瓜虫的掠食体进人鱼的皮肤后到小瓜虫成熟并离开鱼体的时期。 2.包囊阶段 从小瓜虫脱离鱼体形成包囊到包囊破裂的时期。 3.掠食体阶段 从包囊破裂后,掠食体自由游动到进入鱼体的

4、时期。 该分期可清楚地表明小瓜虫的生活史,如滋养体阶段,表明小瓜虫在鱼身上,而成虫期就不能明确到底是哪个时期。,小瓜虫的生活史,小瓜虫超微结构的研究,对小瓜虫超微结构的研究在国内还未见报道,国外学者对小瓜虫的超微结构作了一些研究。 Lobo等对小瓜虫的食物泡进行了观察,发现滋养体阶段的食物泡最大,并包含了被吞噬的宿主细胞,滋养体离开宿主后,食物泡开始凝聚,然后开始拉长分裂;在掠食体阶段食物泡不明显,但可见含有磷酸盐活性的小泡。 Chapman等对小瓜虫细胞壁层和收缩泡的超微结构观察表明,小瓜虫与梨形四膜虫非常相似,该发现为小瓜虫的免疫抗原的制备开辟了途径。Lobo等对小瓜虫的高尔基体进行了观察

5、,发现在滋养体阶段可见到大量分散的高尔基体,并发现高尔基体与内质网一个可修饰的潴泡有关,证明纤毛原生动物的厚膜潴泡是高尔基体的终极隔,与转运高尔基体网络系统相似。,小瓜虫的人工保存和培养增殖的研究,常见的方法是让患病鱼在适宜条件下自然生存。Musselius等把感染小瓜虫的鲤(1525g)养在水族箱中,每25 L水放养1尾鱼,水温为10l2 (变化幅度为23),pH为6.708.75,NH4 0.06 mgL,溶氧56 mgL,每月换水一次,在此环境下将小瓜虫保存达两年。但该方法必须要有患病鱼,因此,受到一定限制。Ekless等和Nielsen等都对小瓜虫的人工培养进行了一些探讨,他们用EPC

6、(epithelioma papulosum cyprini)细胞对掠食体进行人工培养,发现能发育成滋养体,并且将小瓜虫保存14 d,但对小瓜虫的长久保存还需进一步地研究。,二、小瓜虫病的症状及病理变化,症状: 小瓜虫病的症状比较明显,主要是在鱼体表形成小白点,看上去鱼体像洒了一层盐。当病情严重时,躯干、头、鳍、鳃和口腔等处都布满小白点,有时眼角膜上也有小白点,并同时伴有大量粘液,表皮糜烂、脱落,甚至蛀鳍、瞎眼;病鱼体色发黑、消瘦、活动异常,常与水中的固体物摩擦,最后病鱼因呼吸困难而死亡。,患小瓜虫病的剑尾鱼(吴淑琴),患小瓜虫病的小丑鱼,病理变化,小瓜虫病的主要病理变化在皮肤和鳃上。由于小瓜

7、虫是在鱼的上皮细胞下寄生,并不断转动,因而引起上皮细胞增生,形成白色结节,此乃所谓的小白点。 据伍惠生报道,小瓜虫能寄生在鱼类的鳃丝上,以鳃小片的上皮细胞、红细胞、淋巴细胞等为食,小瓜虫还能钻人鳃腔膜并穿过膜进人到胸腺组织内部,以胸腺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为食,使胸腺的正常组织结构紊乱,淋巴细胞明显减少。 Ewing等对多子小瓜虫侵袭鱼的鳃上皮进行了观察,当掠食体接近鳃上皮时,首先是收缩泡打开带有粘性材料的密闭纤毛,使其首先连接在宿主的上皮上,接着,掠食体依靠前端的钻孔器迅速钻进鱼的上皮,并破坏细胞,侵人5 min后,整个寄生虫就能全部侵入鱼的上皮。,Antychowicz等对鲤的皮肤进行扫描电镜

8、观察,可见小瓜虫寄生部位有大量白细胞,这些白细胞在宿主损伤部位的组织内堆积成簇,此种情况可能与抵制那些导致组织损伤和死亡的二次感染的机制有关。 Ryzhova等对小瓜虫病的血液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患病鱼的淋巴细胞减少,血红蛋白水平降低,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增加,出现嗜酸性细胞,并可见大量不正常的白细胞、单核细胞、血栓细胞,嗜酸性细胞和未成熟的红细胞,这些可能是机体产生的防御性反应。,小瓜虫的致病机理,对小瓜虫的致病机理至今还不完全清楚,但根据小瓜虫病的症状和病理推测,其致病机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小瓜虫寄生在鳃的上皮细胞,引起鳃上皮细胞增生、肿胀、坏死,影响鱼的呼吸; 其次,小瓜虫

9、寄生后,引起鱼的电解液、营养物质和体液流失,造成代谢紊乱; 第三,小瓜虫寄生后,导致鱼的体表伤口产生继发性感染,从而造成鱼的死亡。,三、小瓜虫病的流行情况,一种世界性广泛流行的疾病。世界各地均有流行,对宿主无选择性,各种淡水鱼、洄游性鱼类、观赏鱼类均可受其寄生,亦无明显的年龄差别,各年龄组的鱼类都能寄生,但主要危及鱼种。繁殖适宜水温为1525 。流行于初冬、夏末。但当水质恶劣、养殖密度高、鱼体抵抗力低时,在冬季和盛夏也有发生;生活史中。无需中间宿主,靠胞囊及其幼虫传播。刚孵出来的幼虫侵袭力较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水温在1525 时侵袭力最强,孵化后94小时侵袭力较高,36小时后降低。,

10、小瓜虫病的诊断方法,小瓜虫病与孢子虫病均有呈“白点”的症状,极易混淆,不易辨认。现区别于下,以供参考。 1、借助显微镜:在显微镜下可见小瓜虫体内有一马蹄形或香肠形的大核,且能作缓慢的游动,孢子虫胞囊内有许多微小的泡子虫,不具有活动能力。,2、无显微镜,野外诊断时也可凭借经验用肉眼加以区别。 利用小瓜虫具有活动能力而孢子虫无活动能力加以区别.可将有小白点的鳍剪下,放在盛水的白磁盘中,在光线较好的地方,用小针轻轻将白点的膜挑破,如能看到有小虫滚出并在水中游动的为小瓜虫,否则为孢子虫,也可用一干净玻璃片,滴加少许水,取几粒白点排成三角形、正方形等规则的图形,过一会儿观察,图形有改变的为小瓜虫,保持原

11、有图形不变的为孢子虫。 从病鱼的症状上加以区分,病鱼死后白点消失的为小瓜虫病,否则为孢子虫病;小瓜虫白点呈球形,大小较一致而孢子虫的白点形态不规则,大小不一;患小瓜虫病的病鱼,体表分泌的粘液较多,严重时鱼体筱盖着厚厚的一层白色粘液,而孢子虫病的病鱼体表一般无或少有粘液。,四小瓜虫病的免疫学研究,由于小瓜虫病对鱼的危害严重,防治困难,所以有很多学者开始对小瓜虫病的免疫进行研究。 黄琪琰从病鱼的鳃组织切片上观察到,当鱼体的抵抗力强时,即使小瓜虫寄生上去后,虫体也会发生中途夭折,不引起发病。 Beckert等也进行过类似的研究,并采用免疫电泳方法,证实了病鱼的血清和黏液中存在抗多子小瓜虫的抗体,从而

12、证明小瓜虫病免疫研究的可能性。不少学者也证实,鱼体接触小瓜虫后,在其血清和皮肤黏液中出现了抗该虫的抗体,这种抗体在体外能明显抑制小瓜虫的运动,从而杀死虫体。小瓜虫纤毛膜和细胞膜中含有一些蛋白质,当特异性抗体与这些蛋白质结合时,会使小瓜虫失去游动能力且聚集成团,故将这种存在于小瓜虫纤毛膜和细胞膜中的多肽蛋白称为阻动抗原。,Cross等经过研究发现,用亲和层析法能将这种蛋白提纯制成鼠单克隆抗体(MAbs),给鱼体注射后,发现对鱼有很强的保护力。 Clark等用收集提纯的小瓜虫的阻动抗原注射到小白鼠的腹腔内,再用小白鼠的脾脏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成杂交瘤细胞进行培养,收集含有单克隆抗体的细胞培养液,用

13、这种单克隆抗体对小瓜虫进行处理,发现能使小瓜虫幼虫失去游动能力。因此,推测小瓜虫纤毛膜和细胞膜中含有的阻动抗原,能刺激鱼体产生免疫反应。 Wang等也证明,被小瓜虫感染后的斑点叉尾鮰获得了免疫抗体,用纤毛幼虫攻毒,发现血清中产生的特异性抗体能固定虫体,由此提出,虫体表面蛋白抗原是刺激鱼类产生相应抗体的主要因素;将虫体阻动抗原用免疫亲和力层析法纯化后,给鱼类注射,结果在鱼血清中产生了高水平的抗体,从而证明阻动抗原在诱导保护性免疫反应中起直接作用,也说明用这些虫体表面蛋白可以制作抗小瓜虫病的亚单位疫苗。,疫苗,对小瓜虫病免疫的研究, 目前仍处于实验室阶段,所用的疫苗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用冰冻和福尔

14、马林处理过的死疫苗 另一种是直接用于免疫接种的小瓜虫活疫苗。试验研究结果证明 ,死疫苗的效果没有活疫苗的好,且腹腔注射的效果比肌肉注射的好,但活疫苗的应用有一定的风险,如果使用不当,疫苗有可能再成为病原。,五、小瓜虫病的防治,预防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良好的环境,增强鱼体抵抗力,是预防小瓜虫病的关键。 (2)清除池底过多淤泥,水泥池壁要进行洗刷,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 (3)鱼下塘前进行抽样检查,如发现有小瓜虫病寄生,应采用药物药浴。 (4)投喂干净新鲜的饵料,增强鱼体对小瓜虫的免疫能力,严格做到“四消、五防”。,治疗方法,关于小瓜虫病的防治,倪达书在20世纪60年代就筛选出用

15、醋酸亚汞治疗小瓜虫病,并对醋酸亚汞的治疗机理和治疗浓度都做了阐述。但由于醋酸亚汞的毒性强,早已被禁止在食用鱼上使用。 同样,对小瓜虫病疗效较好的孔雀石绿、硝酸亚汞,也因为对人体有致癌性和毒性,已被禁止在食用鱼上使用。 现在,国内对小瓜虫病治疗的研究也比较多,如用辣椒和生姜、五倍子、食盐、生石灰等治疗小瓜虫,但这些药物大多数对掠食体阶段有一定效果,而对滋养体阶段效果不明显。,国外用于防治小瓜虫病的药物和方法也较多,如硫酸铜、高锰酸钾、氯化钠、福尔马林、孔雀石绿、硝酸亚汞、硝酸银、氯氨-T、超声波、紫外线、增加水温等,但这些药物和方法都受到一定的限制,硝酸亚汞、孔雀石绿已被禁用;硫酸铜、高锰酸钾、

16、氯化钠、福尔马林对小瓜虫的滋养体阶段效果不明显;超声波、紫外线、增加水温等方法不适合在大水体中应用,但有条件的可以考虑使用紫外线,实验证明,多子小瓜虫对紫外线十分敏感, 紫外线对掠食体的最小致死剂量约为100 000 m(cm2s)。,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寻找一种能有效治疗小瓜虫病的药物已成为当务之急。但是,对小瓜虫病防治的最大难题就是一般的杀虫药物都不能有效渗透到小瓜虫的寄生部位。 小爪虫病是比较令人头疼的鱼病,尤其对食用鱼来说,还需要考虑成本、禁用药物、操作难度等问题,治疗上还没有太好的办法。中草药具有一定的作用。大黄、五倍子、水辣蓼、菖蒲、黄芩、苦参等中草药提取有效成分可以防治多种鱼类细菌性和寄生虫等疾病,甚至还有大蒜、以及辣椒、生姜等都有效果。 对于观赏鱼来说,治疗就容易的多。除了没有禁用药物以外,成本也不会太高,因为规模小,成本高点也可以,而且技术操作也较容易,就小瓜虫来说,利用小瓜虫不耐高温的弱点,提高水温到2830,再配备药物治疗,若治疗及时,治愈率还是很高的,据称可达到100。但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