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第四单元_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检测)含参考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8207503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7.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一)(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第四单元_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检测)含参考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必修一)(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第四单元_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检测)含参考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必修一)(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第四单元_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检测)含参考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必修一)(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第四单元_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检测)含参考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必修一)(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第四单元_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检测)含参考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一)(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第四单元_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检测)含参考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一)(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第四单元_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检测)含参考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单元检测(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史学与新闻记录客观事物,这是记者与史家的基本工作。中国古代最早的史家是史官,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这左史、右史,便是史官,凡是最高统治者的言行及国家大事,都由他们记载下来。汉代以后,人们把这样的记录叫做“起居注”。这在当时是颇类似于“新闻”的,但我们毕竟不能把“起居注”一类的东西称作“新闻”,而是把它们称作历史。记者的出现,是在近代报纸、杂志、广播产生以后,才有所谓“本报记者”、“本刊记者”等。顾名思义,“记者”就是记录之人也。左传僖公七年云:“

2、夫诸侯之会,其德行礼义,无国不记。”可见,古时凡重大典礼、会盟,都是有专人记录的。这些人都是史官,也有点像“新闻记者”。古代官府的邸抄也是用来传知朝政的文书抄本和政治情报的,后来发展成一种手抄的类似报纸的出版物,又称“京报”。不过,他们所做的记录,是大多数人看不到的,故而这终究是历史,不是新闻。今天,凡重大事情,都有记者采访,然后写成新闻报道,这种工作,这种身份,很容易使我们回忆起古代的史官来。尊重事实,秉笔直书,是记者与史家共同遵循的准则。中国古代正直的史官和史家,都有一个优良传统:秉笔直书。司马迁著史记,“不虚襄,不隐恶”,被人称为“实录”(汉书司马迁传)。对于新闻记者来说,能不能尊重客观

3、事实,如实地反映生活中的善恶、美丑,先进与落后,犹如史家能不能秉笔直书一样。反之,如若对新闻报道进行“合理想象”、“逻辑推理”、“艺术加工”、“故意拔高”等,就脱离了客观事实。从本质上来看,这与曲笔作史没有什么不同。因此,这是正直的记者所不取的。尊重事实,秉笔直书,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左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齐国大夫崔杼杀其国君齐庄公后,“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笔已往,闻既书矣,乃还。”(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齐太史兄弟三人先后被杀,四弟继续书“弑”,终于成功。古代如此,近代亦然。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的邵飘萍在“三一八惨案”

4、发生后,由于坚持披露事实真相,支持民众反帝反军阀斗争,被奉系军阀杀害。在“文革”中,不少记者不愿与“四人帮”同流合污。敢于说真话,说实话。他们虽然遭到“四人帮”的种种迫害,却表现了一个正直的新闻工作者的尊严。即便在今天,说真话的记者,也会受到某些人的责难和打击,但这样的记者,人民是会永远铭记他们的。前人认为是“新闻”的,今天已视为历史资料;今天认为是“新闻”的,后人也将视为历史。这就是新闻与历史的辩证法。今天的史家著述往古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考证、辩别、分析、综合当时的“新闻”;今天的记者撰写现实的新闻,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为后人书写当代的历史。 (节选自马宝珠史学与新闻:“报纸为现代史记”,

5、有改动)1下列选项中关于“史学与新闻”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时凡重大典礼、会盟,都有专人记录,他们所做的记录,我们称作历史,而不是新闻。B人们把中国古代史官所记载的最高统治者的言行及国家大事叫做“起居注”。C今天我们称“起居注”为历史;今天的记者撰写的现实的新闻,后人也将视为历史。D今天,记者采访重大事情后写成新闻报道,这种工作,这种身份,很容易使我们回忆起古代的史官来。2下列不属于“尊重事实,秉笔直书”表现的一项是()A司马迁著史记,“不虚美,不隐恶”,被人称为“实录”。B齐太史兄弟三人先后被杀,四弟继续书“弑”,终于成功。C邵飘萍在“三一八惨案”发生后,坚持披露事实真相,支持民众反

6、帝反军阀斗争。D在“文革”中,有些记者不愿与“四人帮”同流合污。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左传是我国最早记录古时重大典礼、会盟及最早出现“史官”一职的历史典籍。B新闻记者脱离了客观事实对新闻进行报道,从本质上来看,这与曲笔作史没有什么不同。C“京报”是古时一种手抄的类似报纸的出版物,是由古代官府的邸抄发展而成的。D一个严肃的史家和一个正值的记者一样,他们可贵的品质就是“尊重事实,秉笔直书”。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令狐熙,字长熙,敦煌人也,代为西州豪右,熙性严重,有雅量,虽在私室,终日俨然。不妄通宾客,凡所交结,必一时名士。

7、博览群书,尤明三礼;善骑射,颇知音律。起家以通经为吏部上士,寻授帅都督,转夏官府都上士,俱有能名。及武帝平齐,以留守功,增邑六百户。历司勋、吏部二曹中大夫,甚有当时之誉。高祖受禅之际,熙以本官行纳言事。寻除司徒左长史,进爵河南郡公。时吐谷浑寇边,以行军长史从元帅元谐讨之,以功进位上开府,后拜沧州刺史。时山东承齐之弊,户口薄籍类不以实。熙乃晓谕之,令自归首,至者一万户。在职数年,风教大洽,称为良二千石。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 。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及上祠太山还,次汴州,恶其殷盛,多有奸侠,于是以熙为汴州刺史。下车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

8、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上闻而嘉之,顾谓侍臣曰:“邺都者,天下难理处也。”其年来朝,考绩为天下之最,赐帛三百匹,颁告天下。上以岭南夷、越数为反乱,征拜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许以便宜从事,刺史以下官得承制补授。熙至部,大弘恩信,其溪洞渠帅更相谓曰:“前时总管皆以兵威相胁。今者乃以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于是相率归附。在职数年,上表曰:“臣忝寄岭表,四载于兹。犬马之年,六十有一。才轻任重,然所管遐旷,绥抚尤难。虽未能顿革夷风,颇亦渐识皇化。今年疾俱侵,岂可犹当重寄?请解所任,优诏不许,赐以医药。后因李佛子为乱之事,上闻而固疑之,遣使者锁熙诣阙

9、。行至永州,忧愤发病而卒,时年六十三。 (选自隋书令狐熙传,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妄通宾客妄:胡乱B时吐谷浑寇边 寇:侵犯C及上祠太山还 祠:祭祀D恶其殷盛 殷:殷勤5下列句子中,全都能体现令狐熙政绩的一组是(3分)()寻授帅都督,转夏官府都上士高祖受禅之际,熙以本官行纳言事熙乃晓谕之,令自归首,至者一万户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征拜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今者乃以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A B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令狐熙出身名门望族,为人严肃稳重。他博览群书,文武兼备,早在周武帝时就很受重用,仕途通达,他

10、的才能颇得时人的赞誉。B令狐熙治理沧州,使百姓安居,风气良好,因而广受拥戴。他被调往朝廷任职时,百姓悲伤不舍;他重返沧州主政,百姓无不欢欣鼓舞。C令狐熙做汴州刺史,一到任就针对当地“殷盛”与“多有奸侠”的现象,推行重农抑商等政策,清理了狱讼积案,受到了隋文帝的嘉奖。D岭南一带的人经常作乱,其首领受前任总管武力胁迫,不肯臣服。令狐熙到任后,广施恩信,使部落首领深受感动,从而率众归附。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时山东承齐之弊,户口簿籍类不以实。译文:_(2)上闻而固疑之,遣使者锁熙诣阙。译文:_(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89题。菩萨蛮北固题壁(清

11、)郭麟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断头。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么!8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中“住”字的含意。(5分)答:_9词的上阕说“侬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答:_(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怅寥廓,_,谁主沉浮?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满载一船星辉,_。 (徐志摩再别康桥)(3)真的猛士,_,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记念刘和珍君)(4)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5)子曰:“_,鲜矣仁!” (论语学而)(6)_,必先

12、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乙选考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谢晋的人生大智慧李世琦就在文化名人人生智慧丛书送来的第二天,我从媒体上得知了谢晋去世的噩耗,我看着手中的谢晋人生智慧(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版)怅然若失,在这个大师稀缺的时代,又一位大师走了对新中国电影史稍微熟悉一点的人,对谢晋的电影作品都会顺口说出几部来。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女篮5号舞台姐妹红色娘子军,到八九十年代的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天云山传奇鸦片战争,他为观众奉献了源源不断的精品,有的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我还在读大学时,就经常听到人们以敬佩的口吻说电影界的“二谢”(另一位是谢铁骊)。这次因为编辑文化名人人生智慧丛书,一字一句读了谢晋人生智慧书稿,才对这位大导演有了深入的了解,领略了他的人生大智慧。回顾谢晋的一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高远的精神境界。他精神世界的核心,是他强烈的爱国之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