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第四章儿童记忆的发展

上传人:志** 文档编号:88204235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第四章儿童记忆的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第四章儿童记忆的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第四章儿童记忆的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第四章儿童记忆的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第四章儿童记忆的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第四章儿童记忆的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第四章儿童记忆的发展(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第四章儿童记忆的发展第四章 儿童记忆的发展一、名词解释1再认2延迟模仿3自传体记忆4记忆容量二、选择题1婴儿时期的记忆主要以( )为主。A无意识为主B有意识为主C自传体记忆D元记忆2对于不容易进行分类的信息,个体确认或构建记忆项目之间某种意义上的联系,这属于( )记忆策略。A复述B组织C精细加工D元记忆三、填空题1关于儿童记忆策略发展的研究主要针对三种基本策略开展:_、_、_。四、简答题1如何促进儿童有效地学习?【答案】一、名词解释1再认:是注意到当前刺激是过去曾经历过的刺激,如看到某人就想起曾在

2、哪里见过他。 2延迟模仿:即不是立即就出现的模仿,而是经过一段时间后突然出现的模仿。3自传体记忆:是一种特殊的情景记忆,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对自身经历事件的记忆, 具有不随意的特点。4记忆容量:是指在记忆过程中,可供心理过程使用的总的心理工作空间。二、选择题1A 2C三、填空题1复述、组织、精细加工四、简答题1答:(1)根据儿童记忆特点促进儿童学习:儿童,尤其是学前儿童,他们是以无意识记忆为 主。因此在培养孩子记忆能力,教他学习记住一些事物的时候,应该尽量选择形象、直观、 具体、生动,能引发孩子兴趣、吸引孩子注意的对象。(2)针对记忆规律促进儿童学习:在这里首先提到的就是科学组织复习。遗忘的进程

3、是 先快后慢,因此,在指导儿童学习时,对他们学过的东西要及时地安排复习,早复习比晚复 习效果好,如果等到记忆信息已经丢失了很多时再复习,就差不多是重新学习了。试题推荐: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第五章儿童想象、思维的发展第五章 儿童想象、思维的发展一、名词解释1想象2表象3直观行动思维4元认知二、选择题1根据语言或如图画等非语言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是( )。A无意想象B有意想象C再造想象D创造想象2幼儿想象的主要形式是( )。A无意想象B有意想象C再造想象D创造想象3思维的核心特征是( )。A概括性B间接性C逻辑性D直接性43岁前的儿童思维主要是( )。A直观行动思维B间接性思维

4、C具体性思维D抽象性思维三、填空题1根据想象有无目的性可分为_和_。2 思维具有_、_、_等主要特征。303岁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_、_。4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主要表现为_ 、_、_。5儿童形成数的概念,经历了_、_、_、_四个发展阶段。四、简答题1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基本特点。2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3儿童判断发展主要的特点。4学前时期儿童理解的发展主要呈现的特点。【答案】一、名词解释1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2表象:是指当事物不在眼前时,在头脑中形成的对该事物的稳定形象。3直观行动思维:是指直接与物质活动相联系的思维

5、,也叫做感知运动思维,是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它的主要作用是协调感知和动作。4元认知: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反映或调节人的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者认知活动,即“对认知的认识”。它涉及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监测、自我调节。二、选择题1C 2C 3A 4A三、填空题1无意想象、有意想象2概括性、间接性、逻辑性3产生了词的概括、存在显著的年龄特征4相对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5口头数数、给物说数、按数取物、掌握数概念四、简答题1答:(1)学前儿童有意想象逐渐得到发展,但主要还是无意识想象;(2)学前儿童在再造想象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创造想象;(3)想象从完全脱离现实到合乎客观逻辑。2答:(1)思维的

6、具体形象性:学前儿童思维由直观行动思维发展到具体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学前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它以直观行动思维为基础,以具体形象或表象为加工材料,主要还是以感知觉进行思维,而不是依靠理性的概念来进行思维。(2)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抽象逻辑思维是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学前期儿童还不具备这种思维,但是45岁儿童已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3答:(1)判断形式逐渐间接化; (2)判断内容逐渐深入; (3)判断依据客观化; (4)判断论据明确化。4答:(1)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2)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解释发展到主要依靠词的说明来解释。 (3)从对事物

7、比较简单、表面的评价发展到比较复杂、深刻的评价。 (4)从自我中心的理解到比较客观的理解。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第六章儿童言语发展第六章 儿童言语的发展一、名词解释1语言2妈妈语3清晰度维度4礼貌维度二、填空题1儿童在单词语义习得过程中出现的“快速映射”原则为_、_、_。2语法发展的机制有_、_、_。3儿童的前言语交流体现的特点有_、_、_。三、简答题126岁儿童的汉语发音特点。2儿童在词汇语义发展上表现出哪些特点?3儿童语用能力日趋成熟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一、名词解释1语言:是口头语言的物质载体,是由人体发音器官发出的表达一定语言意义的声音。 2妈妈语:又被称为“儿向语言”,通常指的

8、是母亲指向婴儿的语言,它具有语速慢、声音高和音调高度夸张等特征,并具有强烈的起伏性。3清晰度维度:是指为了适应听者的能力和需要而对交流信息的内容和方式进行调节, 以保证信息能为听者所理解和接受。4礼貌维度:指的是遵循社交习惯,为了适应交流场合和听者的角色特征及其与说话者的熟悉程度,对语言内容和表达方式进行调节。二、填空题1整体性原则、对比原则、排除原则2环境因素、认知因素、生物因素3交流的目的性、交流的指代性、交流的约定性三、简答题1答:(1)儿童的汉语发音是随年龄的发展而逐步提高的,254岁是语音发展飞跃期,可持续到4岁半,45岁儿童的语言进步最明显。(2)在儿童的发音中韵母正确率偏高,只有

9、“o”和“e”易混淆,因为这些音发音部位相同,只是在发音方法上有细微差别。(3)儿童的语音发展受到方言的影响。2答:(1)词汇数目和种类突飞猛进。从理解层面说,儿童在这一阶段所能理解的词汇越来越多。(2)词汇意义逐渐精确化。这一阶段,婴儿已经能够脱离具体情景,准确地把词与物体或动作联系起来。3答:(1)能够发挥更多的语言功能。(2)能够适应于交际对象。(3)能够适应于交际情境。(4)能够保持同一话题。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第七章儿童情绪发展第七章 儿童情绪的发展填空题1普拉奇克根据情绪的强度、相似和两极性,把基本情绪分为8种,即_、_、_、_、_、_、_、_。2儿童社会情绪主要分为_、_、_

10、。3儿童情绪调节的策略有_、_、_、_、_等。【答案】填空题1伤心、害怕、惊奇、接受、狂喜、狂怒、警惕、憎恨2自我意识情绪、自我预期情绪、依恋性社会情绪3积极活动策略、自我安慰、寻求他人安慰、被动行为、回避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第八章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第八章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一、名词解释1同伴关系二、填空题1亲子关系的特点有_、_、_。2儿童早期依恋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包括_、_、_、_。3影响早期同伴接纳性的因素_、_、_。4幼师关系的特点_、_、_。5师幼关系的类型有_、_、_、_。三、简答题1依恋具有的显著特征。2早期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和发展的影响因素。3同伴关系的功能。4师幼关系的价值。5影

11、响师幼和谐关系建立的主要因素。【答案】一、名词解释1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且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儿童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二、填空题1生物性和交往性、互动性、依恋性2前依恋期、依恋关系建立期、依恋关系明确期、互惠关系形成期3面部的吸引力、身体特征、出生顺序4游戏性、稳定性和亲密性、内隐的长久性和外显的单向性5严厉性、灌输性、开放学习型、民主性三、简答题1答:(1)依恋关系是依恋双方情感交融的关系,但有一方表现更为依赖。(2)依恋者寻求与依恋对象的身体亲近和目光追随。(3)依恋关系可以提供安全感和自我效能感,可使人在其他社会情境中面临人际压力时,能够身心放松,感到有所依靠,能更积极、更有信心地活动,去迎接挑战。(4)此外,依恋还具有传递性,早年的依恋经历会聚变成“内在工作模式”。2答:(1)父母亲的内在工作模式。(2)父母亲的抚养品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