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人际交往

上传人:志** 文档编号:88204130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人际交往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幼儿人际交往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幼儿人际交往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幼儿人际交往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幼儿人际交往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人际交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人际交往(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文档下载最佳的地方幼儿人际关系的发展一、儿童与父母关系(亲子关系)的发展想一想,亲子关系对幼儿有什么作用?儿童依恋的发展分几个阶段?亲子关系有几种类型?亲子关系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依恋;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一出生,首先接触的就是父母,朝夕相处,父母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大的作用。早期的亲子关系是以后儿童建立同他人关系的基础,儿童早期亲子关系好,就比较容易跟其他人建立比较好的关系。良好的依恋关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是怎样

2、实现的呢?这主要是通过满足了孩子爱的需要(即希望被人疼爱)和安全需要(即觉得有人保护自己)而实现的。这两种需要的满足是儿童进行探究学习和跟他人交往的前提。如在13岁期间离开父母,由他人抚养的孩子,往往胆小,与同伴主动交往的能力差,在个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多,如独立性差,任性等。广义的亲子关系(父母教养态度和方式)直接影响到儿童个性品质的形成,是儿童人格发展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如父母态度专制,孩子容易懦弱、顺从;父母溺爱则导致孩子任性。目前独生子女社会性方面的问题,主要是由不正确的亲子关系,即家长的过分保护和溺爱所致。第三阶段(6个月3岁):特殊情感连接阶段。婴儿从六七个月开始,对依恋对象的存在表示

3、深深的关注。当依恋对象离开时,就会哭喊,不让离开,当依恋对象回来时,会显得十分高兴。尽管所有的婴儿都存在着依恋行为,但由于儿童和依恋对象的交往程度、质量不同,儿童的依恋存在不同的类型。一般认为,儿童的依恋行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回避型母亲在场或不在场对这类儿童影响不大。母亲离开时,他们并无特别紧张或忧虑的表现。母亲回来了,他们往往也不予理会,有时也会欢迎母亲的到来,但只是暂时的,接近一下又走开了。这种儿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和接受母亲的安慰一样。实际上,这类儿童并未形成对人的依恋,所以,有的人把这类儿童称为“无依恋的儿童”。这种类型较少。2安全型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弄玩具,对陌生人的

4、反应比较积极,并不总是偎依在母亲身旁。当母亲离开时,探索性行为会受影响,明显地表现出一种苦恼。当母亲重又回来时,他们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很快又平静下来,继续做游戏。3反抗型这类儿童遇到母亲要离开之前,总显得很警惕,有点大惊小怪。如果母亲要离开他,他就会表现极度的反抗,但是与母亲在一起时,又无法把母亲作为他安全探究的基地。这类儿童见到母亲回来时就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接触,甚至还有点发怒的样子。如孩子见到母亲立刻要求母亲抱他,可刚被抱起来又挣扎着要下来。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似乎不太容易,他不时地朝母亲那里看。三种类型中,安全型依恋是较好的依恋类型。早期依恋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

5、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安全的依恋有助于儿童积极的探索研究表明,早期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在2岁时产生更多复杂的探索行为,儿童对事物产生积极的兴趣,主动去活动、探索。而随着儿童年龄的发展,这种好奇心则直接影响儿童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孩子表现出更高的持久性和愉快感,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在不安全依恋的儿童身上却没有这种表现。2婴儿期的依恋质量影响到儿童的同伴关系研究证明,安全型依恋的儿童比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更容易接触,情绪比较愉快,攻击性低,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技能。还有研究发现,至少对男孩,1岁时的不安全型依恋是与6岁时的适应不良和行为问题相联系的。既然健康依恋有助于儿童个性发展,那么,如何培

6、养孩子良好依恋呢?首先,父母亲与孩子之间要保持经常的身体接触,如抱孩子,还要适当和孩子一块玩耍。同时,父母亲在和孩子接触时,要保持愉快的情绪,高高兴兴地和孩子玩。其次,父母亲对孩子所发出的信号要敏感地作出反应,要注意孩子的行为(如找人、哭闹等),并给予一定的关照。(二)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亲子关系通常分成三种:民主型、专制型及放任型。不同的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的影响是不同的。研究证明,民主型的亲子关系最有益于幼儿个性的良好发展。1民主型父母对孩子是慈祥的、诚恳的,善于与孩子交流,支持孩子的正当要求,尊重孩子的需要,积极支持子女的爱好、兴趣;同时对孩子有一定的控制,常对孩子提出明确而又合理

7、的要求,将控制、引导性的训练与积极鼓励儿童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相结合。父母与子女关系融洽,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自我控制信心、探索性等方面发展较好。2专制型父母给孩子的温暖、培养、慈祥、同情较少。对孩子过多地干预和禁止,对子女态度简单粗暴,甚至不通情理,不尊重孩子的需要,对孩子的合理要求不予满足,不支持子女的爱好兴趣,更不允许孩子对父母的决定和规则有不同的表示。这类家庭中培养的孩子或是变得顺从、缺乏生气,创造性受到压抑,无主动性、情绪不安,甚至带有神经质,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忧虑,退缩,怀疑;或是变得自我中心和胆大妄为,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3放任型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一般关怀过度,百依百顺,宠爱娇

8、惯;或是消极的,不关心,不信任,缺乏交谈,忽视他们的要求;或只看到他们的错误和缺点,对子女否定过多,或任其自然发展。这类家庭培养的孩子,往往形成好吃懒做,生活不能自理,胆小怯懦,蛮横胡闹,自私自利,没有礼貌,清高孤傲,自命不凡,害怕困难,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等许多不良品质;但也可能使孩子发展自主、少依赖、创造性强等性格特点。二、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特点?同伴交往对儿童发展有什么作用?如何帮助孤立型和受排斥型幼儿改善同伴关系? (一)2岁前同伴交往的发展阶段同伴之间的交往,最早可以在6个月的儿童身上看到,这时的婴儿可以相互触摸和观望,甚至以哭泣来对其他婴儿的哭泣作出反应。6个月以

9、后,婴儿之间交往的社会性逐渐加强。有人对2岁以内儿童的同伴交往进行研究,并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物体中心阶段。这时儿童之间虽有相互作用,但他把大部分注意都指向玩具或物体,而不是指向其他儿童。第二阶段:简单相互作用阶段。儿童对同伴的行为能作出反应,并常常试图支配其他儿童的行为。例如,一个孩子坐在地上,另一个孩子转过来看他,并挥挥手说声“哒”,并继续看那个孩子,这样重复了三次,直到那个孩子笑了。以后,每说一声“哒”,那个婴儿就笑一次,一直重复了12次。这个孩子的重复就是一种指向其他儿童的社会性交往行为。第三阶段: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出现一些更复杂的社会性互动行为,对他人行为的模仿更为常见,出现了

10、互动的或互补的角色关系,如“追赶者”和“逃跑者”、“躲藏者”和“寻找者”、“给予者”和“接受者”。这一阶段,当积极性的社会交往发生时,常伴有微笑、出声或其他恰当的积极性表情。婴儿早期的社会性交往通常是积极的,到1岁左右则有近半数的同伴交往是攻击性、冲突性行为,如打架、揪头发、推人等行为。 (二)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儿童之间绝大多数的社会交往是在游戏情境中发生的,儿童在游戏中的交往是从3岁左右开始的,而3岁儿童独自游戏比较多4岁左右,儿童在游戏中的互借玩具、彼此的语言交流及共同合作逐渐增多。3岁后,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四方面:3岁左右,儿童游戏中的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的,儿

11、童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幼儿彼此之间没有联系,各玩各的。4岁左右,联系性游戏逐渐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游戏形式在游戏中,幼儿彼此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说笑、互借玩具,但这种联系是偶然的,没有组织的,彼此间的交往也不密切,这是幼儿游戏中社会性交往发展的初级阶段。5岁以后,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同伴交往的主动性和协调性逐渐发展幼儿游戏中社会性交往水平最高的是合作性游戏。在游戏中,幼儿分工合作,有共同的目的、计划。在游戏中,幼儿必须服从一定的指挥,遵守共同的规则,互相协作、尊重、关心与帮助,大家一起为玩好游戏而努力。如角色游戏、规则游戏等。幼儿期同伴交往主要是与同性别的儿童交往这种倾向随着年龄的增长,越

12、来越明显;女孩更明显地表现出交往的选择性,自己的偏好更加固定;女孩游戏中的交往水平高于男孩,表现在女孩的合作游戏明显多于男孩;男孩对同伴的消极反应明显多于女孩。研究发现,早期同伴交往不良将导致儿童以后的适应困难,同伴交往不良的儿童更易出现下列问题:退学或逃学、孤僻、退缩、冷漠、压抑或其他心理障碍、加入不良团伙乃至犯罪。4同伴交往可以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儿童在相互交往中,可以从别人那里获得丰富的信息,可以互相启发,使自己的思维精细化。特别是儿童间的争论,产生认识的冲突,可以促进儿童对问题的更好理解和掌握。 (四)交友关系中的问题儿童在儿童问的交往中,有的孩子受同伴欢迎,有的较普通,而还有一些孩子的

13、交往存在一些问题。这些存在交友困难的儿童可以分成两种:被忽视型幼儿和被排斥型幼儿。他们都具有各自的行为特点。1被忽视型幼儿体质弱、力气小、能力较差;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均较少,性格内向、慢性、好静、不太活泼、胆小、不爱说话、不爱交往,在交往中缺乏积极主动性、且不善交往;孤独感较重,对没有同伴与自己玩感到比较难过与不安。2被排斥型幼儿体质强、力气大、行为表现最为消极、不友好、积极行为很少;能力较强、聪明、会玩、性格外向、脾气急躁、容易冲动、过于活泼好动、喜欢交往、在交往中积极主动、但又很不善于交往,对自己的社交地位缺乏正确评价(估计过高),对没有朋友一起玩不太在乎。在幼儿期,要尽量帮助那些交友困难

14、的幼儿,使他们逐渐被同伴接受。首先,要使他们了解受欢迎儿童的性格特点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学习与他人友好相处。总的说来,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主要因素是幼儿性格的特点,如是否友好、帮助、分享、合作、谦让、性子急慢、脾气大小、活泼程度、爱说话程度、胆子大小等。同时,教师要引导其他幼儿发现这些幼儿的长处,及时鼓励和表扬,提高这些幼儿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通过有效的教育活动达到促进儿童的交往。宝宝进行人际交往的意义宝宝从小就表现出与人交往的需要:当妈妈喂婴儿吃奶时,用“呵呵”的声音与婴儿交往,宝宝会用眼睛看着妈妈或以笑作答,这是亲子之情的流露和表现;宝宝也非常喜欢跟小伙伴交往,即使不认识,只要碰在一起

15、,八、九个月大的婴儿便会互相摸抓,以表示亲热,年龄大一点的则因为有共同的乐趣、相互能懂的语言,很自然地在一起玩耍。而且当宝宝的这种交往需要得到满足时,往往特别高兴。因此,家长应正确认识宝宝与人交往的需要,有意识地创设交往的条件,满足宝宝情感上的需要。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人际交往是宝宝的一种基本智能。宝宝在成长的过程中总要进行交流和相互交往,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有些宝宝在小群体中能很快地适应,与伙伴们相处得很好,而有些宝宝不仅不能适应,反而会郁郁不乐,这应当引起家长的注意,要适时加以引导,让宝宝快乐、自如地处理这些关系。宝宝的人际交往能力内涵1、知道自己的名字每个宝宝在家中一般都有自己的

16、乳名,大多数父母在家中都只叫宝宝的乳名而不叫学名,这会使得很多宝宝只熟悉自己的乳名,对自己的学名却不敏感。到了幼儿园,为了准确称呼每一名宝宝,也为了培养宝宝“我已经长大了”的自豪感和独立意识,幼儿园里的老师一般都会以学名来称呼宝宝,这种差异必然造成宝宝心理上的不适应。对此,父母应在宝宝入园前半年,有意识地用学名称呼宝宝。在和别人提到宝宝时,也要多用宝宝的学名,如,不要说“宝宝今天几点起床的?”而应说“XXX今天几点起床的?”让宝宝意识到学名也是对自己的称呼之一。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宝宝用学名向别人介绍自己,如,说“我叫XXX”而不说“我是宝宝”。为了引导宝宝对自己学名的喜爱之情,还可以向宝宝介绍他学名的含义以及给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