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课件7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03743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概论课件7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社会学概论课件7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社会学概论课件7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社会学概论课件7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社会学概论课件7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学概论课件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概论课件7(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学原理,第七章 社会互动,教学目标: 理解社会互动的含义,了解几种社会互动理论,理解社会互动的情境和过程,了解社会互动的维度和类型,理解集合行为的特征,掌握关于集合行为的理论以及典型的集合行为。 重点难点:社会互动的要素,互动的情境与要素,典型的集合行为,集合行为的理论解释。 内容拓展:集合行为的心理机制;社会暴动及社会骚乱。 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适当要求学生参与讨论。 教学时数:34学时。,教学内容,一、社会互动的含义 二、社会互动理论 三、社会互动的要素 四、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五、社会互动的维度 六、社会互动的类型 七、集合行为 思考题,一、社会互动的含义,1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

2、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 2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时才存在互动。 3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4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在非面对面的场合下发生。,5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景下进行的。 6社会互动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7人们的互动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二、社会互动理论,1符号互动论符号沟通问题。人与人的互动是通过符号进行的;人的行动是有意义的行为;但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依情境、协商而定;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理想和意向,并以此为根据来知道自己的行为;

3、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从自己所任何司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之中来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正自我概念。 2角色理论角色与互动是密不可分的。,3参照群体理论个体将其参照群体的价值规范作为评价自身和他人的基准,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价值观的依据。 4戏剧理论采用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 5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 6本土方法论社会互动是由形成人们正常交往基础的规则所决定的,这些规则是理所当然的。也译作“常人方法学”。,三、社会互动的要素,1文化要素:语言,文字,礼仪,动作,姿态等。 2人格要素:心态,价值,信念,意识,道德等。 3情境要素:时间,地

4、点,参加的人物等。,四、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1、社会互动的情境 根据互动的人数,有二人关系、三人关系、多人关系等不同的互动情境 根据互动的目的,可划分出熟悉情境、工作情境和社交情境等三种类型 根据互动参与者之间人际关系的性质分有情感关系、工具关系和混合关系三种情境,2、社会互动的过程 (1)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定向阶段,主要解决情境辩识问题;评价阶段,主要解决态度确定问题;控制阶段,主要解决行为选择问题。 注意:这三个阶段并不是直线发展的,有时可能会重复某一阶段;在互动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情绪因素;在多人关系中,互动具有较强的选择性。,(2)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 竞争。双方争夺同一个目标,双方

5、是一种排斥关系,二不是对立关系。 冲突。由于激烈的竞争,双方可能出现对立情绪,出现以攻击对方为目的的行为。 顺应。冲突的一方或双方会部分地改变其思想态度和行为习惯来适应对方,以避免、减少或消除冲突。 同化。顺应的结果使双方在很多方面日益接近、融合,趋于一致,实现同化。,3、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一方面,社会转型必须通过长期的、广泛的社会互动来实现;另一方面,社会转型必然引起互动情境和互动方式的根本变革。,五、社会互动的维度,1向度反映社会互动的方向,表明互动双方的关系的性质。情感关系、地位关系、利益关系。 2深度表明社会互动的程度和互动双方相互依赖的大小。 3广度反映社会互动的范围,表明双方交往

6、领域的大小。 4频度一定时间内发生互动的多寡。,六、社会互动的类型,1交换遵循互惠原则。对最终可以获得相应回报的预期,是交换关系得以维持下去的重要基础。 2合作合作的意义;成功的合作应具备的条件。美国学者尼斯比特将合作分为:自发合作或相互援助;传统合作;指导合作,契约合作。 3竞争竞争的特点,制定竞争规则的必要性 4冲突冲突与竞争的区别,冲突的种类,冲突的功能。齐美尔将冲突划分为群体间的战争、群体内的冲突、诉讼和理念对立等。,5强制强制的核心是一种力量对另一种力量的统治或制约。强制的功能具有两面性。 6顺应与顺从二者的区别 语言互动和非语言的互动。非语言互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种方面:体态语言(动

7、态语体和静态语体),空间距离(也称人际距离,分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和公众距离等),1、集合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2集群行为的条件 3、关于集合行为的理论 4、几种典型的集合行为,七、集合行为,1、集合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集合行为在英文中写成Collective Behavior,又翻译成积聚行为,集群行为,聚合行为,集体行为。集合行为是与处在既定的社会规范制约下的群体行为相对而言的。人的行为一般说来都处在既定的社会规范的制约之下,但在特殊的情境中,也会产生一些不手通常的行为规范所指导的、自发的、无组织的、无结构的、同时也是难以预测的群体行为方式,这就是集合行为。集合行为的一般特征有:人数众多

8、;无组织性;行为者相互依赖;不稳定性;非常规性;易受暗示性。,2集群行为的条件 集群行为或多或少与以下各种条件相联系; (1)环境场所。这种环境场所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便于人们之间面对面的互动。此外,还有时间因素,如周末、傍晚等。 (2)失范。任何环境和场合,只要是一批人失去了必要的规范,就有可能导致集群行为。 (3)社会控制机制的解体。这是比较重要的促成集群行为的社会条件。 (4)相对剥夺。当人们实际所有的东西不能达到他们认为自己应该得到的程度时,就会有一种“相对剥夺”感。这是内乱和其他形式的集群行为产生的一个普遍原因。,(5)权力斗争。一些为了达到某中政治目的的策划者,常常会把集群行为作为一种

9、策略,这是集群行为尤其是以集体暴力为主要形式的集群行为产生的政治条件。 (6)其他条件:新旧观念的冲突;好奇心理的驱使以及社会心理承受力的极限。 注意:以上这些条件未必是所有集群行为必不可少的条件,对于任何一个集群行为来说也不一定同时出现。,3、关于集合行为的理论 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说环境条件;结构性压力;普遍情绪的产生或共同信念的形成;诱发因素;行为动员;社会控制能力。他的观点又被称作价值累加理论,被誉为集群行为研究领域半个世纪中的“里程碑式的著作”,其基本的理论基础来自经济学:它假定集群行为的产生都有一个确定的模式,可以把集群行为在发展的每一阶段理解为“追加价值”,其后才有最终产品,即集群

10、行为的出现。,模仿理论人们面临突发事件时,往往处于丧失理智状态,这时他们便会本能地相互模仿。 感染理论集合行为是人们情绪感染的结果。 紧急规范论在集合行为虽然没有群体规范,但面临突发事件时,人民之间通过互动会产生一种“紧急规范”。 匿名理论在集合行为中个体之所以会做出他平时很少出现或根本没有做过的越轨行为,是因为他处于匿名地位。,控制转让理论在集合行为中,行动者已经把对自身行为的控制转让给别人。这种控制转让并不是感情用事,而是理性行动者采取的有目的的明确行为。 集群行为可能是理性的,也可能是非理性的,这取决于集群行为的具体形态以及具体形态的集群行为处在何种发展阶段。,4、几种典型的集合行为 恐

11、慌。恐慌产生的原因:一是可能出自对某种现实的社会危机的极度担忧,每个人都想拼命地避开危机,彼此间的合作关系被瓦解,使局面变得更加混乱。二是可能出自某种耸人听闻的传言,使没有思想准备的大众陷入恐慌。三是恐慌的产生与某种文化背景有关,在一个有着某种普遍的禁忌和崇拜的社区里,相应的恐慌也容易发生。恐慌的最重要特征是它的不合理性和不合作性。 默顿的“自我实现(自证)的预言”。恐慌在现代社会发生的频度要比传统社会高得多,这是因为:现代社会各部分联系得越来越紧密,依赖越来越深;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压力与焦虑又比过去多得多;现代信息传递技术的发达,种种因素使现代人的神经比较脆弱。,谣言。所谓谣言,是指在社会大

12、众中传播的关于人或事的不确切的信息。谣言的产生,既在于人类固有的心理基础,如人们在观察、记忆、理解等方面的不足和偏差,有时也出自一些人喜欢自圆其说的倾向;也与一些实际的社会因素有关。谣言的特点有:谣言的基础是不确切的信息;谣言具有似真性;谣言的产生与社会的某种临界状态或与某些敏感时间相联系;谣言与信息的透明度直接关联;谣言开始容易停止难;谣言在传播中会被不断加工;谣言既是一种信息传播过程,同时也是这一过程的产物。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将谣言的传播过程分为:磨尖、削平、同化等阶段。,如何制止谣言?常见的防范措施有法律制裁、命令禁止以及消息审查。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首先,在谣言刚开始传播的时

13、候,就必须正确的估计传闻的性质,即传闻会给人或社会带来什么结果以及程度如何。如果是积极的,就因势利导;如果是消极的,应采取防范措施,尽可能将谣言扼杀在摇篮中。其次,如果谣言已经传播开来,那么最重要的工作是如何选择适当的渠道向人们披露真情。最后,要从根本上消除谣言产生的基础,就要保持社会的安定、民主渠道的畅通,并且用各种方法提高民众的成熟度和抗干扰能力。,时尚。时尚是指一个时期内相当多的人对特定的趣味、语言、思想和行为等各种模式或标本的随从和追求。时尚传播、普及和发展所依靠的主要手段是流行。因此,时尚和流行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英语中,这两个词实际都写成:fashion。在诸多关于时尚

14、的讨论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两大类:其一是侧重时尚是一种流行的行为模式,其二是侧重时尚所富含的文化内涵。流行的特点有:新颖性、从众性、短暂性,炫耀性。它的正功能表现为:时尚可以满足人民的心理需要或物质需要,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快;作为对惯常行为模式的偏离,其流行可能会给社会带来清新的空气,使社会生活变得生动活泼;健康的时尚对落后观念的冲击,可能会导致社会生活方式的革新;在商业社会里,时尚会刺激消费、活跃经济。时尚的负功能表现为:污染以至毒害社会空气;造成浪费。,时尚出现的前提条件:尽管人们追求时尚在某种程度上是天性是然,但与时代背景也密切相关:一是社会物质条件的丰裕或相对丰裕;二是日常生活中相对闲暇

15、;三是大众传播媒介的发达程度(它本身也是时尚物品)。,时尚的演变:时尚是最基本形态,它始于时髦,终于时狂。时髦是一种零散的、短暂的时尚,参与者的身心投入程度不高。时尚是一种相对持久且较为成型的生活或行为模式;和时髦的浅俗相比,时尚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生活风格(涉及到服饰、语言、休闲方式、生活态度和社会交往的诸多层面)、活动系统和具体的文化项目的系列显现。在参与者的主观投入方面,时尚介于时髦和时狂之间。时狂是时尚发展的极端形式,是时尚参与者狂热而不理智的状态。所以,时尚的大致轨迹就是:先由人们的兴趣或惊异造就时髦,再有时髦演化为时尚,最后有时尚演变为时狂。,时尚的心理机制:对领潮者和赶潮者而

16、言,时尚的意义是不同的。在赶潮者眼里,人民趋之若骛的事物或行为是时尚;在领潮者看来,这类事物或行为与其说是时尚,不如说是庸俗。这一区别实际上揭示了时尚的基本心理机制。它是由两个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一致的心理过程构成,这就是:社会上层或想成为社会上层的人要树异于不如己者;而社会下层或不甘再为是社会下层者则要求同于胜过己者。对一般的领潮者而言,要实现树异于人的愿望,既无另人敬畏的权力,又无使人惊羡的财富。他们能够求助的,除了对时尚的过度敏感,以及在丰富想象力的基础上的别出心裁外,还有敢于标新立异、承受天下之白眼的勇气。(如40年代上海滩的女作家张爱玲)。其实,中国富裕阶层炫耀性比富(消费),有时竟是由内心深处的自卑感促成的。(如禹作敏),时尚的传播规律:正是上面我们所说的一对相互矛盾的心理动机,使得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模仿、互相竞争、相互追逐,使得时尚的钟摆永无宁息之日。但时尚在岂发生发展过程中有以下一些基本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