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4生理心理学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02568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151 大小:5.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8.1-4生理心理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51页
2008.1-4生理心理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51页
2008.1-4生理心理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51页
2008.1-4生理心理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51页
2008.1-4生理心理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8.1-4生理心理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8.1-4生理心理学课件(1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理心理学,闫凤武 齐齐哈尔医学院精神医学系,任何的限制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的, 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能限制你发挥的藩篱。,心理学的父母: 母亲是哲学,父亲是生理学。,概论,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问题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脑结构和功能关系的几种假说 行为的自然与后天获得,第一节基本观点,一、二元论:心理是脑的功能;心与身是两个不同的实体。 还原论:复杂的研究现象细化为最小单位。如精神疾病的基因定位。 整合论(总分总),第二节生理心理学的研究 对象和问题,生理心理学 研究人类或动物的行为、 经验和心理活动的进化、发育和生理机制的一门学科 生理心理学学科性质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

2、方法,第三节生理心理学的研究 方法和技术,神经解剖的技术 脑损伤法 刺激法 电记录法 生物化学分析法 脑成像技术 行为学技术,神经解剖的技术,组织学的方法 固定 切片 染色,神经通路追踪方法,游离神经末梢银浸染色,脑损伤法,脑立体定位仪 经颅磁刺激,刺激法,电刺激法 化学刺激法,脑成像技术,正电子放射层描技术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PET原理,其原理是将人体代谢所需要的物质,如: 葡萄糖、蛋白质、核酸、脂肪酸等标记上短寿命的放射性核素(如 18F )制成显象剂(如氟代脱氧葡萄糖,简称 FDG )注入到人体内后进行扫描成像。,电记录法,脑电图,长

3、时程增强效应(LTP):Lomo(1966) 在内嗅区皮层给出一串连续性或电紧张性刺激,则可在齿状回记录到场电位或细胞外电活动,刺激停止后525分钟,再次记录齿状回的电反应,不但未衰减,反而增强 2倍以上。 是一种由强直刺激作用于兴奋性突触传递通路所诱发的突触传递效率长时间增强的现象。,A.ERP定义,广义: 凡是外加一种特定的刺激作用于机体,在给予刺激或撤消刺激时,在神经系统任何部位引起的电位变化 。 狭义: 凡是外加一种特定的刺激,作用于感觉系统的某一部位,在给予刺激或撤消刺激时,在脑区引起的电位变化。,事件相关电位,生物化学分析法,皮肤和皮下平滑肌肉瘤 cutaneous and sub

4、cutaneous leiomyosarco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异性z蛋白(肌动蛋白actin)阳性。,甘丙肽及其受体2在抑郁症动物模型脑内的表达研究,行为学技术,行为的量化 行为性质的观察和分析 Morris水迷宫实验 测记忆 场地探索实验 测学习与 探索行为,第四节脑结构和功能的假说,颅相说是脑功能定位说的雏形,定位说 加尔检查了颅骨的外部特征,并将这些特征与行为的某些方面联系起来。 加尔进行了上千次的观察;提出了27种重要的官能(faculties),如聪明、探究精神、忠实、竞争性、自爱、好色等。 各种机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 -始于加尔的颅相说。“心理表现为许多机能,这

5、些机能在大脑内有其对应的位置”,真正定位理论的提出始于19世纪60年代失语症的研究。 布洛卡区(运动性语言中枢),威尔尼克区。 视觉中枢、听觉中枢、机体感觉中枢。 20世纪4050年代,得到进一步发展。记忆与颞叶有关;情绪与边缘系统有关 定位理论对脑的功能做出静态的、局部的描述,二、整体说 在定位说风行的时候,另一些学者提出了脑功能的整体说(wholistic theory)。 19世纪中叶,弗罗伦斯用鸡和鸽子等动物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20世纪中叶,整体说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拉什利。 20世纪初,拉什利采取脑毁损技术用白鼠进行了一系列走迷宫的实验。结果发现,在大脑损伤之后,动

6、物习惯形成出现很大障碍,这种障碍与脑损伤的部位无关,而与损伤面积的大小有密切关系。,整体说,大脑皮层活动的重要原理: 均势原理:皮层各部位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记忆发生作用; 总体活动原理:大脑是以总体发生作用的,学习活动的效率与大脑损伤的面积有关,与损伤的特定部位无关。,功能系统学说,鲁利亚提出。 脑的一定部位损伤,不是导致某一孤立的心理机能丧失,而是导致一系列心理过程的障碍。 提出大脑皮层定位是动态的、系统的机能定位说。,功能系统学说 第一功能系统 脑干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 第二功能系统枕叶、颞叶、顶叶 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 第三功能系统:额叶 编制行为程序、调节

7、和控制,模块学说(功能柱) 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这些模块有的负责语法,有的负责视觉,任务专一而且相对独立 认知科学是研究人类感知和思维信息处理过程的科学,包括从感觉的输入到复杂问题求解,从人类个体到人类社会的智能活动,以及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的性质. 认知神经科学在于阐明认知活动的脑机制,总结: 定位说:把脑的机能与脑的某一部位严格对应起来。 整体说:大脑是统一的机能整体,脑的各种机能是由 大脑整体负责。 机能系统说:任何一种心理活动是三个系统相互作用,协调活动的结果。 模块说:强调不同的模块执行不同的功能,模块的结合保证认知功能的实现。,第五节行为的自然与后天获

8、得,基因对行为的影响:直接 间接。如:D4受体多,易产生依赖 进化与行为 自然就是选择 :具有对个体生存有利的行为和基因,才会被自然所选择,第二章 神经元的电活动与信息交流,第一节神经元与突触,一、神经元Neuron (一)神经元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1、 神经元的结构可分为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 树突:多而短,逐步发出分支,愈分愈细。 轴突:由轴丘分出,开始一段称始段,后具 有髓鞘;轴突的末梢分成许多分支。分支末梢部分膨大呈球状,称为突触小体。 轴浆运输,(二)神经元基本功能 感受内外环境变化的刺激; 传导兴奋; 整合、分析、贮存信息; 神经-内分泌功能。,神经胶质细胞,星形

9、胶质细胞 (原浆型胶质细胞、纤维型胶质细胞) 少突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 施万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1支持作用 2修复和再生作用 3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 4绝缘和屏障作用 5维持合适的离子浓度 6摄取和分泌神经递质,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是由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组成的 有髄神经纤维、无髄神经纤维,郎飞结,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及其他组织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功能连接部位 。,(一)突触的分类: 根据突触接触的部位分为: (1) 轴突-树突式突触 (2)轴突-胞体式突触 (3) 轴突-轴突式突触 (4)树突-树突式突触 根据突触的功能分为: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 根据信息传导的方式:化学

10、突触和电突触(缝隙连接),化学性突触 通过递质传递信息的突触 电突触结构基础为缝隙连接,第二节 神经元的电活动,一、神经元的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的变化 极 化 安静时, 膜两侧电位外正内负 超极化 膜两侧电位差加大,膜 内负值增大 去极化 膜两侧电位差减小, 膜内负值变小 复极化 去极化 后,膜内电位向逐渐变大, 恢复到静息电位状态 反极化 膜两侧电位发生倒转, 膜外为负, 膜内为正,静息电位产生的条件 1. 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Na+ 、K+分布不均衡 细胞膜外 细胞膜内 Na+ 142mEq/l 14mEq/l 10:1 K+ 4 mEq/l 140 mEq/l 1:35 Na+ 有从膜外向

11、膜内扩散的趋势 K + 有从膜内向膜外扩散的趋势 2、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的选择性通透 K +的通 透性 大 Na+ 的通 透性 极 小 3、生电性钠泵产生部分静息电位,Na+-K+泵 (1) 结构:膜蛋白质,具有ATP酶活性 (2) 功能:分解ATP,释放出能量,利用这一能量,不断地将Na+从胞内泵出胞外,将K+从胞外泵入胞内 (3) 特性: 3个Na+移出膜外,2个K+ 移入膜内,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细胞安静时,对K+的通透性最大,对Na+的通透小,而对带负电荷的蛋白质不通透。,K+的平衡电位,二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在膜两侧所产生的快速、可逆、可扩布性的电位变

12、化 动作电位组成 上升支 下降支 去极化后电位 (负后电位) 超极化后电位 (正后电位),动作电位形成机制 锋电位和Na+平衡电位 膜去极化达到一定数值 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 Na+内流至平衡为止 锋电位= Na+平衡电位,上升支: Na+ 内流 (Na+ 的平衡电位) 下降支: K+ 外流 去极化后电位(负后电位): K+ 外流暂时性减弱 超极化后电位(正后电位):Na+-K+泵的活动,动作电位的传导,动作电位的传导: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膜上的扩布 神经冲动: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传导机制:局部电流使邻近未兴奋细胞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而产生动作电位,神经冲动的特点 双向性 完整性 绝缘

13、性 相对不疲劳性,局部兴奋,局部兴奋:细胞在受到阈下刺激时,局部可产生低于阈电位的轻度去极化 特点 不是全或无的 不能在膜上作远距离的传播 可以互相叠加,突触的微细结构: 1、 突触小体: (1)小体轴浆内有:线粒体、内含神经递质的大小形态不同的囊泡 (2)突触前膜较一般神经元的膜稍增厚,约7nm。在前膜内侧壁上附着致密突起,形成囊泡栏栅。栏栅结构引导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内侧面接触,促进突触小泡内递质的释放。,第三节神经元的信息交流,2、突触间隙: 宽20nm,与细胞外液相通; 神经递质经此间隙扩散到后膜; 存在使神经递质失活的酶类。,3、突触后膜: 有与神经递质结合的特异受体、化 学门控离子通

14、道。后膜对电刺激不敏感 (直接电刺激后膜不易产生去极化反应)。,(三)突触传递过程 1、突触前过程: 神经冲动到达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突触前膜去极化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膜外Ca2+内流入前膜轴浆内Ca2+升高 降低轴浆粘度;消除前膜内侧负电荷促进囊泡向前膜移动、接触、融合、破裂以出胞作用形式将神经递质释放入间隙。(囊泡膜可再循环利用),2间隙过程:神经递质通过间隙并扩 散到后膜 。,3突触后过程: 神经递质作用于后膜上特异性 受体或化学门控离子通道后膜对某 些离子通透性改变带电离子发生跨 膜流动后膜发生去极化或超极化 产生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定义:突触后膜在递质作

15、用下发生去极化改变,这种电位称为EPSP。 机制: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 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突触后膜对Na+、 K+通透性增高,特别是Na+ Na+内流 突触后膜局部去极化 产生EPSP 特点:局部兴奋,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定义: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 极化改变,这种突触前膜电位称为IPSP 。 机制:突触前神经元(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Cl-通道开放,Cl-内流, 膜发生超极化;对K+的通透性加、K+外流增加,以及Na+ 或Ca2+通道关闭,膜发生超极化。,神经递质与调质,神经递质的种类 胆碱类 Ach与记忆口服胆碱和卵磷脂可提高老年人

16、记忆力。 胺类 5HT与抑郁症 氨基酸类 GABA是抑制性神经递质 肽类 促甲状腺素 气体 NO 嘌呤类,递质的合成、储存、释放和清除 1去甲肾上腺素(NE): 酪氨酸多巴多巴胺 NE 酪氨酸由血液进入神经末梢膨体内,经酪氨酸羟化酶(限速酶)形成多巴 经多巴脱羧酶形成多巴胺多巴胺进入囊泡中,经-羟化酶催化为NE,合成的NE 贮存于囊泡中,神经肽的分类:如下丘脑调节肽 神经肽的特点:大分子,无重摄取 递质共存,受体与信号传导,受体的分类:离子通道型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与酶相关的单跨膜受体和转录调节因子 离子通道型受体与快突触传递 G蛋白耦联受体与慢突触传递:能与配体特异性结合激活G蛋白,离子通道型受体与快突触传递,外界信号 被细胞膜上离子通道受体感受 通道开或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