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_4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02540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2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_4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_4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_4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_4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_4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_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_4(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Educational Psychology,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Educational Psychology,学习目标 如何正确理解“图式”、“同化”、“顺应”的概念?如何正确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可以把人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重要标志有哪些? 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学工作的启示。 维果斯基的发展观及其对教学的影响。 比较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 比较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自我中心言语观点。 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教育意义。 发生认识论中的“同化”、“顺应”与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中的“内化”有何异同? 比较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

2、阶段理论。,Educational Psychology,内容提要 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与教育 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Educational Psychology,(一)心理发展(psychology development) 心理发展: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 心理发展的内容:语言、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广义的心理发展: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一生的心理发展。 狭义的心理发展: 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3、Educational Psychology,(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四个基本特征) 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心理发展的定向性和顺序性 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心理发展具有差异性,Educational Psychology,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青年初期:是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Educational Psychology,三、中学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一)中学生的脑和神经系统的

4、发育特点 中学时期处于青春发育期,这时人体内分泌腺相当活跃,分泌的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水平比较高,这些激素能使全身组织器官迅速发育,促进了脑和神经系统的兴奋,因为学生的情绪不稳定,神经系统也容易疲劳,一般来说,脑和神经系统的完全成人化,要在20-25岁以后才能完成。,Educational Psychology,(二)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 1、中学生的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 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 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中学生的观察力、有意识记能力、有意想象能力迅速发展,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加明确,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3、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

5、发展,Educational Psychology,(三)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进行感知的能力。 中学生观察力具有新的特点: 目的更明确 持久性明显发展 精确性提高 概括性更强,Educational Psychology,(四)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有意识记占主导地位 有意记忆是有目的、有计划、需要意志努力的识记。 2、理解记忆成主要的识记方法 理解记忆是借助思维的力量,运动多种方法,在理解事务意义和本质的基础上进行的识记。 3、抽象记忆占优势,Educational Psychology,(五)中学生情感发展特点 1、初中生的情感发展特点 (1)随着自我意识

6、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主体对自己的意识。 (2)自相矛盾的情感 (3)少年的热情与冲动 (4)选择性友谊的建立 (5)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Educational Psychology,2、高中生的情感发展特点 (1)个性化的情感 (2)浪漫主义热情,Educational Psychology,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p19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 皮亚杰认为,

7、适应报告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所谓的“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同样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第二节认知发展与教育,Educational Psychology,心理学家皮亚杰(瑞士)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过程,而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 几个重要概念:同化、顺应、平衡和图式,Educational Psychology,Educational Psychology,(二)皮亚杰发展理论对教育

8、的影响 不主张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即不主张毫无根据地或人为地加速儿童的发展,但同时,过于简单的问题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作用也不大。 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差异。 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 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Educational Psychology,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四)形式运算阶段 1115岁),Educational Psychology,让皮亚

9、杰(Jean Piaget,1896年8月9日1980年9月16日),瑞士人,是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皮亚杰早年接受生物学的训练,但他在大学读书时就已经开始对心理学有兴趣,共曾涉猎心理学早期发展的各个学派,如病理心理学、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从1929年到1975年,皮亚杰在日内瓦大学担任心理学教授。皮亚杰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种随意、缺乏系统性的临床观察,变为更为科学化和系统化,使日后临床心理学上有长足的发展。,Educational Psychology,3、影响发展的因素 成熟(maturation) 练习和经验(pra

10、ctice and experience) 社会性经验(social transmission) 平衡化(equilibration),Educational Psychology,(二)皮亚杰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不主张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即不主张毫无根据地或人为地加速儿童的发展,但同时,过于简单的问题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作用也不大。 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差异。 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 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Educational Psychology,

11、(一)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Vygotskys View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该理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受社会规律的制约,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认知发展都起着作用作用。,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与教育,维果斯基(Lev Vygotsky,1896-1934),前苏联心理学家,“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191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沙尼亚夫斯基大学历史哲学系。1924年到莫斯科心理研究所工作。维果斯基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进行了研究,并在1925年发表了意识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问题,明确提出研究意识问题对科学心理学的重大意

12、义。1934年维果斯基因患肺结核逝世,年仅38岁。维果斯基一生留下180多种著作,其心理学思想至今仍有很大影响。,Educational Psychology,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种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是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 2、心理发展观 在维果斯基看来,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心理结构 心理活动的个性化,Educational Ps

13、ychology,3、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定义为最近发展区;前者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时,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创造着学生的发展,他主张教学应当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教学可以带动发展。 4、内化学说 内化是指个体将社会环境中吸收的知识转化到心理结构中的过程。,Educational Psychology,(二)维果斯基的理论对教学的影响 研究者在维果斯基搭建支架(scaffolding)的基础上,提出了支架式教学。 教学是交互作用的动力系统。 维果斯基的理论对于合作学习也有一

14、定的指导作用。 维果斯基的理论在情境认知理论及其教学模式中也有一定的应用。,Educational Psychology,第三节 社会性发展与教育,一、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的主要观点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Educational Psychology,1、信任对怀疑(0-18个月) 2、自主对羞怯(18个月-4岁) 3、发展主动

15、性(4-6岁) 4、变得勤奋(6-12岁) 5、建立个人同一性(12-20岁) 6、承担社会义务(20-24岁) 7、显示充沛感(24-50岁) 8、达到完善(50岁以后),Educational Psychology,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生正处于第四阶段:变得勤奋的阶段。初中和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建立自我同一性的时期,教师要理解学生需要大量的机会来体验各种职业和社会角色,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通过讨论的形式使他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在这当中,要始终给予学生有关其状况的真实的反馈信息,以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确定合理的、适当的自我同一性。教

16、师要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切不可简单地将其当作“孩子”来看待,不要在其同伴或其他有关人员面前贬低或轻视他们。,Educational Psychology,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一、智力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智力与智力测验 1、什么是智力 智力是指处理抽象概念、处理新情境和进行学习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一般指认识方面的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 2、智力测验 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智力测验量表是由法国心理学家比内和医生西孟于1905年编制而成的。该量表史称“比内-西孟量表”,Educational Psychology,(二)智力构成 1、三元智力理论 斯滕伯格认为:智力是使个体产生适应环境的心理能力,产生这种适应行为的心理机制是信息加工活动中的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习得成分的协同作用。,Educational Psychology,2、多元智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1983提出: 言语智力 数理智力 空间智力 音乐智力 体能智力 社交智力 自身智力,Education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