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第02章--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02274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7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考试第02章--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考试第02章--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考试第02章--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考试第02章--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考试第02章--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考试第02章--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考试第02章--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资格证考试 忻州师范学院教育系,教育心理学,焦绪良,2012年2月22日,同学们好,教育心理学,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二章 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四章 学习动机 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 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第八章 学习策略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 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 第十四章 教学测量与评价 第十五章 教师心理,中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心理学大纲,第二章 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二章 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 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第二节 中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 第三节 中学

2、生的人格发展 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第一节 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 其一,连续性与阶段性 其二,定向性与顺序性 其三,不平衡性 其四,差异性 我国心理学家对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第一节 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少年期:11、12岁14、

3、15岁 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并存 抽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出现反省思维 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具主观片面性 心理活动随意性增长,成人感和独立意识强烈 自我意识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能力不强。,第一节 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青年期:14、15岁17、18岁,相当于高中时期。 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智力基本成熟 抽象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 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要地位 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 意

4、志的坚强性与行为的自觉性发展较大 理想与现实脱节,自我肯定与否定常发生冲突,第一节 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一)关于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学习准备包括纵横向两维度的动态发展过程 纵向: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 横向: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各种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力结构。 (二)关于关键期 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比较短暂的时期,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第二节

5、中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 他从婴儿到青春期将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但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第二节 中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儿童认知结构中已具有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其标志是儿童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守恒。 (四)形式

6、运算阶段(1115岁) 儿童思维超越了对具体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1.命题之间关系 儿童的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 2.假设-演绎推理 3.抽象逻辑思维 4.可逆与补偿 5.思维的灵活性,第二节 中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一)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三)关于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一、

7、人格的发展 人格又称个性,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一)人格的发展阶段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培养信任感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培养自主性,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一、人格的发展 (一)人格的发展阶段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培养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培养自我同一性 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

8、(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一、人格的发展 (二)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 1.家庭教养模式 2.学校教育 3.同辈群体,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自我认识;二是自我体验;三是自我监控。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 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 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自我意识是个体

9、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一)认知方式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二)智

10、力差异 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该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后来由斯坦福大学的推孟做了多次修订。 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IQ。 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1936年,美国的韦克斯勒编制了另一套智力量表,包括学龄前智力量表(WPPIS)、儿童智力量表(WlSC)和成人智力量表(WAIS)。 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智力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

11、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 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布卢姆提出著名的掌握学习理论。 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便成为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 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 关于性格的特征差异,一般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的:一是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征。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 性格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谢谢大家,模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