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绪论和第一章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01213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4.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品-绪论和第一章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思品-绪论和第一章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思品-绪论和第一章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思品-绪论和第一章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思品-绪论和第一章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思品-绪论和第一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品-绪论和第一章(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思品课程与教学,主 讲:李 秀,思考讨论:,1)回想你所经历的小学阶段所开设的课程情况,其中思品课程的相关信息有哪些?(如:是如何开设的?都是以什么样的课程呈现?)目前的小学思品课程又是如何开设的呢? 2)你认为小学思品课是一门怎样的课程?为什么要在小学阶段开设思品课程?,20世纪80年代小学课程开设: 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自然、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劳动、课外活动 20世纪90年代小学课程开设: 思想品德、语文、数学、社会、自然、体育、美术、劳动、音乐 21世纪小学课程开设: 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音、美) 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

2、、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目前思品课开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课程实施的非常态化 教学行为存在偏差 教学新理念有待强化 ,讨论: 小学品德科教师是否需要专职化、专业化?,对课程的地位、性质、教学方法、评价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认识。,一位老师的感慨: “说起思品课,以前我们都不像上语文、数学课那样认真:准备不充分,没有精美的课件,没有小黑板;上课时读读课文,提几个问题就算讲完了一课。课外也没有作业。而如今,我手捧品德与社会新教材,内容与以往大不相同了:没有了现成的故事,没有一个现成的辨析题,没有可以信手拈来的内容。所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课前作好准备的得提早通知

3、,对上好思品课是必需的。 我们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带带过了。”,课程总体规划:,1、目标 明确小学思品课的任务和目标;了解和认识小学思品课程的发展历程、课程性质、教育任务、内容、结构,了解并掌握小学思品课的基本教学方法、方式,小学思品课评价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思品课教师。 实现小学思品科教师会备真正意义上的思品课,会说真正意义上的思品课,会上真正意义上的思品课,会评真正意义上的思品课,会研真正意义上的思品课,实现培养符合我国文化和国情实际的实践型、反思型、研究型的专业型小学思品科教师的课程目标。,2、教学内容,3、关于教材,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与教学,吴维屏主编,中国人民

4、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本书在相关学科理论背景的基础上突出实践探索,强化操作应用,更多体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 包含内容:学科历史演进、教材编制创新、学科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辅助教材:,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学李稚勇主编,是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全国规划教材。(2006年3月出版,适用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社会科研究研究生课程) 全书共计八章,每章结构大致相同,包括学习提示、本章要点、正文、阅读导航、思考拓展实践 本书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和小学教师来说都非常适用。,4、学习材料,小学

5、社会课教学基本功及技能训练 肖文娥 王晓香 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1年 小学社会课的有效教学 作者: 美Tom V.Savage,David G.Armstrong著 廖珊 罗静等译 2003年01月第1版 小学社会课教学设计 韦志榕主编 2001年03月第1版 小学社会课教学特点及教学方法 程振禄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长春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基本功与技能训练 张振芝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 长春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邬冬星 浙江大学出版社 年月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典型课例与专家评析 刘德义 山东人民出版社 年月 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方案设计 沈一松,河海大学

6、出版社 年月,目录: 如何恰当制定和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如何实现回归儿童生活 在教学中如何把握综合课程的综合性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如何有效开展活动教学 如何理解和把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 如何实现尊重儿童与价值引导的统一 如何面对教学中生成的问题 如何有效开展体验学习,促进品德内化 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成功 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活动 如何创设适宜情境开展教学 如何拓展时空组织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如何更好地制作与使用多媒体课件 如何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如何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提高教学效益 ,目录: 第一章 教材开发:忠实执行的文本还是有待激活的资源 问题一:教材中的图例使用就是看图

7、说话吗? 问题二:教材中的留白是为了记录正确答案吗? 问题三:教材中的生活事件是全部内容还是资源提示? 问题四:教材中的活动呈现顺序与教学流程一致吗? 问题五:怎样借助教参与编者对话?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转型 一 学生、老师需要什么样的品德与社会课堂 二 时代呼唤全新的品德教学 三 把握课程新理念 实现课程生活化 【问题与思考】 ,小学社会课程概论 李稚勇著 2001年02月第1版 万有文库第一集一千种小学社会科教学法 王云五主编沈百英著 1999年07月第1版 全日制义务教育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 2002年06月第1版 小学品德与生活

8、(社会)教学活动设计 刘道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6月第一版,5、教学方法,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通过对丰富的具体的鲜活的案例材料等教学资源和具体的教学策略的参与性学习,解决小学思品课程与教学中的“为什么教(学)”、“教(学)什么”、“怎样教(学)”等三大问题 教学重点:小学思品课的教学设计,6、考核方式,本课程属于分散考查科目,成绩构成为: 平时作业:30% 期终考查:70%,第一章 小学思品课程的发展历程,我国自有近代意义的学校以来,中小学的道德和社会科课程一直没有间断过,分则为历史、地理、公民、政治或思想品德等,合则为社会。 大致情况:20C2040年代,小学社会科 5080年

9、代,历史、地理 90年代,合并历史地理为社会课 21C,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小学阶段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体化历程:历史、地理 社会课、思想品德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第一节 品德与生活(社会)相关课程的历史演变,学校道德教育直接法与间接法之争; 中国德育课程的开始,一直居于主流地位,只是目的和内容变化大。,一、清末学校道德和社会学科课程 1897年,南洋公学师范院,学校课程开设国文、算术、英文、舆地、史学和体操我国近代学校开设历史、地理之始 1899年,开始出现地理、历史学科名称 1902年,规定每学年开设修身、史学和舆地等学科 1904年,规定开设修身、读经讲经、历史、地理等科 二、民国时

10、期小学道德与社会学科课程 基本沿用清末对学校开设这类课程的规定,开设修身、历史、地理; 1922年全国教育联合会改革学制,1923年实施新学制,社会课的基本构成要素:历史和地理 初创时期就显现出综合性与社会活动性特征。,三、建国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道德及社会学科课程,小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20C5080年代),20C90年代以后,全国开始普遍开设小学社会课,取代了以往的历史与地理课程。,20世纪90年代国家九年义务教育学校人文 社会科学课程(五四制),四、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道德及社会学科课程,20世纪90年代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学校人文社会科学课程,20世纪90年代浙江省九年义务教育

11、学校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课程设置特点: 19811991年,思品、历史、地理不同课程并列兼顾; 19912001年,品德类课程加强,社会类课程综合; 2001年至今,品德类和社会类课程走向大综合。,相关课程的关系,思想品德课 社会课 劳动课 三门课程有不同的侧重点,如同样讲“家庭”。 三门课程在内容上交叉重叠现象明显,因此根据具体国情,也为顺应世界课程改革潮流,将原有思想品德课、自然课、活动课整合为品德与生活课,将原有的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整合为品德与社会课。,第二节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的创设,一、新世纪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 (小学36年级) 科学 品德与社会 综合实践活动 (小学12年级)

12、品德与生活 幼儿园课程,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关系 :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启蒙,后者是前者的扩展和深化。两者同类同源,犹如“亲兄弟”。 品德与生活与“科学”课程的关系 : “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 品德与生活在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儿童的科学素质方面与“科学”课程相衔接 ,通过课程的实施,让学生孕育创造的愿望和乐趣,勤于动手动脑,养成探究的习惯,学习探究的方法,将会对以后学习“科学”课程,深化对科学素养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品德与生活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关系 :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 品

13、德与生活课程,将从课程意识、增强感受和体验生活的悟性以及提高探究 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为学生进一步学好后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创设 高科技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功能(如何在有限的教育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设置综合课程)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设顺应了世界课程改革人文社会科学综合化趋势的潮流,是新世纪课程改革的要求,要求回归生活,倡导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教育。 从儿童社会化的角度看,以我为中心,群体观念、社会责任感和社会生活能力较差,人际关系的紧张,彼此孤立、相互排斥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也日趋严重。 儿童生活、社会实践是儿童的

14、道德品质发展的必要基础,因此强调课程与儿童的生活实践相联系,强调儿童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认识社会、认识世界、认识生活,帮助儿童正确的参与社会,学习做人,从而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品德与生活”课程基础:儿童的生活 课程框架: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 三条轴线:儿童与自我 儿童与社会 儿童与自然 四个方面是: 健康、安全地生活 愉快、积极地生活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品德与生活结构框架,儿童与自我内容:儿童身体成长、良好习惯和生活能力的养成等 儿童与自然内容:环境意识、生命意识和自觉保护环境的初步能力等 儿童与社会内容:伦理观念、集体意识、道德观念、社会规则意识、合作

15、意识和相应的能力等。,健康、安全地生活 (养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劳动习惯 、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 )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 愉快、积极地生活 (愉快、开朗、积极向上、有应付挑战的勇气)儿童生活的主调,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诚实友爱 、遵守社会规范 、爱家乡、爱祖国)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有创造的愿望和乐趣 、动手、动脑、养成探究的习惯,学习探究的方法、获得知识、积累经验)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思考: 为什么将儿童的生活作为课程的基础?,“品德与社会”课基础 :儿童的社会生活 课程设计思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一条主线:儿童的社会生活 “面”是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 ,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 “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因素,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 “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某一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所涉及的社会领域也不是单一的,可以交叉;同样的内容在后续年段可以重复出现,但要求提高,螺旋上升。,思考: 本单元内容涉及的儿童生活的点和面,品德与社会的框架,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品德教育为核心的综合课程课程性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