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练习(三)历史---精品解析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88200968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4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练习(三)历史---精品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练习(三)历史---精品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练习(三)历史---精品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练习(三)历史---精品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练习(三)历史---精品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练习(三)历史---精品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练习(三)历史---精品解析Word版(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镇平一高高一年级练习题三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0题60分)1.宁夏首次发现的大型西周遗址彭阳姚河塬商周遗址,其灰坑及墓葬出土卜骨和卜甲计7块,其中有文字的刻字卜甲2块,总计34字,大意为:有2个人分别率领了30个人到夜、宕、复等地巡查、巡视。这说明A. 甲骨文是当时唯一文字资料B. 西周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C. 中央对地方的监察体制完善D. 西北地区设郡县加强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只是提到“西周遗址彭阳姚河塬商周遗址.其中有文字的刻字卜甲2块,总计34字”,并不能表明甲骨文是当时唯一的文字资料,排除A;由材料“有2个人分别率领了30个人到夜、宕、复等地巡

2、查、巡视”,体现了西周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故选B;西周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C;材料没有提到郡县的信息,排除D。2.下面是摄于洛阳“天子驾六”博物馆的“周代列鼎列簋(gui)制度一览表”。材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贵族阶层生活奢侈腐化B. 以血缘关系维系政治等级C. 贵族层层接受分封食禄D. 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等级森严【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鼎和簋都是古代的礼器,代表着森严的等级。所以D正确;A奢侈化看不出来;B血缘关系看不出来;C中材料反映的不是分封食禄的情况。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

3、治制度等级制度3. 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孟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A. 官名 B. 爵位 C. 谥号 D. 行业【答案】A【解析】“司马、司徒”是中国古代较早在中央机构就设有的重要官职,根据材料的推论可知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官名。4.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这说明宗法制A. 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B. 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C. 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D. 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

4、的高度集中【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宗法制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故C正确。材料信息不限于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故A排除。材料强调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不是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5.秦始皇宣布:“八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这体现出的制度特征是A. 皇位世袭B. 天命神授C.

5、 皇权至上D. 以法治国【答案】C【解析】皇帝制度最大特点是皇权至上,材料“皇帝之土”“万物之纪”体现出皇帝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重要地位,故C正确;A材料没有体现;B是权力来源问题;D不符合古代治国理念。【点睛】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体现了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秦始皇统治时期,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6. 汉书贾山传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下列措施中最有利于维持驰道畅通的是实行A. 郡县制B. 皇帝制度C. 分封制D. 三公九卿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秦始皇统一全国后

6、第二年(公元前220年),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驰道是皇帝的专用车道,皇帝下面的大臣、百姓,甚至皇亲国戚都是没有权利走的。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正式的“国道”。郡县制是中央加强对全国控制的措施,驰道通向全国,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全国的统一,因此也有利于驰道的畅通。所以应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代的政治制度郡县制7.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嬴政出生于一月,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又因“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征月”。从中体现了A. 西周礼乐制度遭到破坏B. 历法是为封建政府服务C. 向社会宣扬

7、君权神授观D. 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尊【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据题干所述,秦始皇嬴政将“政月”改为“正月”以避讳其名,这实质反映了皇权至上的特点。故D项正确。A是侧重于礼乐制度的关系,与题意不符;BC在材料中也无从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名师点睛】8.中国古代为有效应对水患和北方游牧民族侵扰,被迫采取严格的指令性社会管理方式,并以儒家、法家等学说来论证这种社会管理方式的合理性,以强化指令性的管理。这种“指令性社会”指的是A. 分封制B. 郡县制C. 中央集权制D. 行省制【答案】C【解析】儒家学说

8、在分封制实行的西周时期还没有出现,所以排除A项;B、D两项内容是C项的一个组成部分,郡县制、行省制都是中央集权制下的地方行政制度,C项全面,故排除B、D,选C。9.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段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以下各项不属于这一转型时期特征的是A.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 神权政治向世俗政治转变C. 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变D. 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做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信息“发生于商鞅

9、与秦皇汉武之间”,A的标志是郡县制开始发生于战国,推广于秦朝,在改时间段内;其中ABD正确,C不是中国此时期的特点,符合欧洲社会转型时期的特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10.汉武帝时出界律规定: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动,绝对不能私出国(诸侯国)界。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A. 强化君主专制B. 加强思想控制C. 防止诸侯割据D. 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表明汉武帝注重加强对地方诸侯的管理,要求其绝对服从,实质也是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该规定反映的是汉武帝对中央集权的强化,排除A项;B项在材料中并未涉及,故排除;C项实质也是加强中央

10、集权,故排除;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11.唐制,皇帝朝见百官后,另和宰相讨论,旁人不得参加,门下省的谏官例外。宰相有时不便同皇帝讲的话,可以由这些“言者无罪”的谏官来讲。由此可知,唐朝谏官A. 限制相权凌驾于皇权至上B. 是门下省的上一级机构C. 一定程度缓冲了君相矛盾D. 主要的职责是秉笔直书【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宰相有时不便同皇帝讲的话,可以由这些言者无罪的谏官来讲”说明唐朝谏官起到了缓冲君相矛盾的作用,故C项正确;唐朝谏官是门下省的属官,故B项错误;唐朝谏官不可能凌驾于皇权之上,故A错误;负责秉笔直书的是史官,故D项错误;12. 唐太

11、宗即位之初担任门下省属官的魏征,对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尽管已经皇帝签署下发到门下省,但他坚持不肯署敕,该敕书终没有颁下施行。此后门下省逐渐具有封还敕书的权力。此外,尚书省的奏抄也都要经过门下省审驳。上述现象主要说明了( )A. 门下省在日常政务中居枢纽地位B. 唐代初期皇权与相权形成制衡C. 门下省具有独立的行政决策权力D. 三省制是唐代的最高决策机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管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诏令;尚书省的奏抄也都要经过门下省审驳。这说明门下省在日常政务中居枢纽地位,故选C。门下省属于审核,不是

12、中枢,故错误;唐朝不是分权制衡,故错误;唐代的最高决策机制是皇帝,故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名师点睛】唐朝三省六部制:(1)结构: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2)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13. 清代学者储大文曰:“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在此他认为()A. 行省制有利

13、于加强中央集权 B. 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C. 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 D. 行省制不利于维系地方治安稳定【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作者认为行省划分不合理,使天险尽去而引起地方治安无法维持,故D项正确。14.下面材料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A. 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B. 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C.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D. 中央政府对地方分层的决策存在矛盾与困局【答案】D【解析】【详解】表格中的材料反映的是从秦朝到唐末地方行政区划在两级制和三级制之间反复,说明中央政府纠结于地方行政区划是实行三级制好还是两级制好这一问题上,故对地方分层的决策存在矛盾和困

14、局,所以选D;题干中地方行政区划在两级制和三级制之间不断反复,故不能说中央集权是不断得到强化,所以排除A;王朝的执政能力和效率体现在执政的方方面面,仅凭材料中关于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不能得出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的不断提高,故排除B;题干反映的是地方行政管理问题,所以不属于中枢权力体系,故排除C。【点睛】这一题通过表格中不同朝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层级进行设问,这属于中央集权方面的问题,不属于中枢权力体系,中枢权力体系(属于专制主义的范畴)应该是中央机构的设置和权限规定方面的材料来体现,关于中央集权和专制主义两个概念,需要考生明确其区别。再有就是如果在选项中出现“不断”、“日趋”等反映变化类的词汇,需要

15、注意材料中的信息是否是递进关系,如果不是需要谨慎对待含有这些词汇的选项,仔细区分,准确判断。15. 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A. 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 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C. 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D. 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答案】C【解析】据材料“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宋代对官员权力的约束,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官员横征暴敛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君主控制臣属,故B项错误;“严密的反腐机制”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故选C。16.史载明代内阁“掌献体可否,率陈规海,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清代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屈指,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这说明两者都:协助皇帝处理国政代行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