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以来煤炭行业主要变化与发展趋势分析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199042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以来煤炭行业主要变化与发展趋势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2012以来煤炭行业主要变化与发展趋势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2012以来煤炭行业主要变化与发展趋势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2012以来煤炭行业主要变化与发展趋势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2012以来煤炭行业主要变化与发展趋势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以来煤炭行业主要变化与发展趋势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以来煤炭行业主要变化与发展趋势分析(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张 宏 (2014年3月),1、煤炭需求由年均近10%的增长大幅回落到3%左右;全国煤炭产量增量减少了3/4。,2012年以来,在国际国内宏观经济放缓、主要耗煤行业产品产量增幅回落、进口煤大幅增加、能源结构调整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煤炭行业结束了近十年的超常发展周期,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快速发展时期形成的新问题与积累的老问题相互交织,促使行业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 。主要通过一组数据来说明:,不同时期煤炭产量增长趋势(万吨),十一五以来全国煤炭消费量增量变化趋势,2、煤炭市场价格由高点下跌了1/3,对煤炭中间商产生了挤出效应,2012年以来,国内煤炭市场价格由年初的790元/吨小幅下

2、跌到5月份的770元/吨,六月份单月下降120元/吨,到650元/吨;之后处于低位小幅波动回落态势,2013年7月份再次加快回落到最低点535元/吨;11月至今年1月,多重因素拉动了价格回升至640元/吨;但1月下旬以来,持续回落到目前的520元/吨左右。国际价格变化趋势大体相同。煤炭价格大幅下降与双轨制的取消,对中间商产生了重大影响,多数贸易商关闭或破产。,3、全社会煤炭库存增加一倍多,市场心理预期发生了变化,2012年以来,全社会煤炭库存由前些年的1.5亿吨左右快速增加到3亿吨左右,并持续居高不下。其中:煤炭企业库存由4000万吨左右增加到8000多万吨,重点电厂库存由最低时期的2000多

3、万吨、增加到8000多万吨,存煤可用天数由7天增加到15天、近两年持续保持在20天以上。主要下水港口存煤由2000多万吨增加到4000多万吨。 煤炭库存居高不下对煤矿、用户和社会各利益相关方的心理预期都发生着较大变化(有关部门调查的全社会煤炭库存数较高)。,2006年以来全国煤炭库存及变化趋势(万吨),4、煤炭行业利润总额比2011年下降了45.4%,多数企业出现困难,2011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7500多家)实现利润达到4342亿元,2012年下降到3555亿元,2013年继续下降到到2370亿元(在全国41个工业行业中,利润总额排名第11位)。从利润分布看,前4家占全国煤炭企业利润的4

4、3.6%,其中神华一家占32%左右;前10家占49.7%;多数企业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特别是东部、中南和西南矿区的老企业经营十分困难。,5、进口煤超过3亿吨,对国内市场的杠杆作用不断加强,2、进口煤对国内市场价格的杠杆作用增强,形成了国内价格上升、进口煤增加,价格下降、进口煤回落的规律性特征。今年1月份国内价格较快上涨,当月进口3591万吨,创历史新高,2月份以来价格回落。,3、在煤炭与下游行业市场定价、竞争机制等方面的杠杆作用增强。进口煤逐渐成为下游行业企业与国内煤炭企业价格谈判的一个较重的砝码,近年来在年度订货、迎峰度夏、冬季用煤高峰时段表现尤为明显。,6、煤炭生产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截止

5、2013年,全国建成年产120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矿850多处,比2005年增加560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由35.7%提高到65%;年产30万吨以下的小型煤矿9800多处(其中9万吨以下的煤矿7500处),数量比2005年减少了1万多处,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由近30%下降到16%以下。 据相关数据,2013年全国正常生产的煤矿仅有5500多处,一半以上的煤矿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 2013年正常生产煤矿主要以大型现代化煤矿为主,以大型国有煤矿为主;地方和民营煤矿、小煤矿多数处于停产状态。,7、形成了煤炭现货与期货两个市场,价格机制逐渐完善,2013年5月、9月我国炼焦煤、动力煤期货合约先后经国务

6、院批准,分别在大连商品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标志着长期以来由政府主导、指导的煤炭价格机制开始向完全市场化的价格机制转变。企业可以运用期货交易实现规避市场风险和套期保值,减少或控制因市场价格变化产生的损失,1、平稳发展型:如东三省的多数煤炭企业、西南地区的重煤、川煤、湖南煤业、甘肃北部、青海等地区的煤炭企业。在煤炭价格高位运行时期,企业经营有所好转,但进入市场下行周期,企业面临的问题突显。 2、创新发展型。如开滦、新汶、兖矿、平煤、淮南、晋城、徐州、江西煤业等煤炭企业,抓住了煤炭行业10年快速发展机遇,发展现代物流、加快异地资源开发与境外资源开发、发展煤基产业链、下放经营管理权、准确把

7、握企业发展方向,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奠定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区位优势型。如山西大同、山焦、潞安、阳泉、伊泰、陕煤化等煤炭企业,具有区域煤炭资源优势,实现了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企业综合实力大幅提高。 4、借势依靠型。如宁煤、内蒙古平庄煤业、甘肃华亭以及蒙东的扎赉诺尔、宝日希勒、大雁、乌海等企业,在神华、国电、华能等央企的支持下实现的快速发展。 5、政策依托型。如神华、中煤、陕煤化等企业,充分享受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实现了超常快速发展。 从近10年煤炭企业各种类型的发展进程分析,企业发展与改革理念,企业家战略思想,对产业形势研判,经营团队合作精神,对国家政策把握和运用,

8、争取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尤为重要。,8、煤炭企业发展不平衡,不同类型企业发展特点越来越突出,9、煤炭消费的政策导向与社会舆论导向正在发生改变,(1)全国持续大范围雾霾问题; (2)国家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措施; (3)国务院发布实施了大气污染防治计划,提出了2017年具体目标; (4)国内外主要研究机构推出了煤炭峰值研究预测成果; (5)钢铁、水泥、建材等主要耗煤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6)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全社会对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要求发生了较大变化。 (7)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革命的概念,同时推进“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1、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新中国成

9、立以来我国能源(煤炭)与经济增长关系曲线图,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能源、煤炭之间增速变化关系图(%),主要特点:1、煤炭消费与GDP 呈现出良好的同步增长关系。煤炭消费的增长率与GDP 增长率同步,1957 年、1959 年、1962 年、1966 年、1968 年、1971 年、1978 年、1982年、2000 年几次较大的煤炭消费增长率拐点均是GDP 增长率变化的拐点。 2、从1953 年2002 年煤炭消费增长率与GDP 增长率变化的总体趋势看,1978年是关键性的转折点,1978 年以前的25 年,煤炭消费平均增长率为10.57%,同期GDP 的平均增长率为6.45%,煤炭消费弹性

10、系数为1.64;1978 年2003 年的25 年间,煤炭消费平均增长率3.85%,同期GDP 的平均增长率为9.4%,煤炭消费弹性系数为0.41。后25 年煤炭平均增长率下降了6.72 个百分点,GDP 增长率上升了2.95 个百分点;煤炭消费弹性系数下降了1.23。 3、2003年以来煤炭消费增速2003、2004年分别到达了18.3%和15.7%,之后在7.5%左右;2008年大幅下降到3%;2009、2010、2011年基本在7%左右;2012年大幅下降到1.2%、2013年2.55%(统计局数据)。2003年以来的10年间煤炭消费年均增长在9%左右,消费弹性系数1.0左右;2012年

11、降至0.15、2013年降至0.33。 初步测算,2013年全国煤炭消费量36.1亿吨左右,同比增加9000万吨,增长2.55%,增速比2011年回落7.7个百分点,与前10年平均增速相比回落7.3个百分点。,2、主要耗煤行业产量增速回落,近10多年全国发电量增长情况图(万亿千瓦时),20112013年逐月火电发电量变化趋势图(亿千瓦时),2002年以来全国粗钢产量增长趋势图(亿吨),2002年以来全国水泥产量增长趋势图(亿吨),合成氨产量变化,2003年以来我国甲醇产量增长趋势图(万吨),2002年以来全国焦炭产量增长变化趋势(亿吨),4、能源结构调整,在气候变化、碳排放压力和生态环境约束加

12、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国家加大了能源结构调整力度,鼓励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由2003年的69.8%回落到2012年的66.6%,天然气由2.5%增加到5.2%,水电、核电、风电由6.5%提高到9.4%。煤炭消费下降3个百分点,相当于减少煤炭消耗1.4亿吨左右。同时,特高压输电工程建设,实现了远距离、跨区域输电,改变了煤炭输送方式,提高了效率。,5、进口煤影响,6、体制机制制约影响,(1)行业管理弱化。 (2)上下游行业发展不协调。 (3)国有企业与新兴企业、民营企业不平等竞争。 (4)煤炭资源开发布局需要顶层设计和国家战略支撑。 (5)相关政策缺位、不到位问题

13、。,3、产能建设超前,根据相关数据分析,全国目前现有煤矿产能40亿吨左右,截止2012年底在建产能11亿吨,考虑2013年新增投资5263亿元,还将新增规模4亿吨左右,还有未批先建、批小建大、超能力生产等情况。,问题一:税费负担沉重,1、税费品种多。我国共有18个税种和1个具有税收性质的收费,煤炭企业需要交纳16项。涉及煤炭企业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有31项:其中,资源类5项,环境类11项,经济建设类3项,行政管理类5项,企业发展类1项,社会保障类6项。 2、税费负担重。据调查统计,目前煤炭企业税费负担总体水平为35.04%。其中总体税负水平21.03%,是全国工业企业平均税负水平的23倍;各种费

14、负水平14.01%。在税负中增值税占总税负的50%左右,煤炭增值税实际税率11.82%,高于全国工业企业实际增值税率2倍多。 3、部分产煤省区存在省(区)、市、县、乡镇多级收费问题。 4、煤炭资源税面临从价计征改革。,问题二:发展不平衡,1、老矿区与新矿区不平衡。东北、华东、中南、西南等老矿区资源逐渐枯竭,矿井接续困难,井深巷远,煤矿水、火、瓦斯、冲击地压等灾害多,开采成本高。初步统计全国已有52处千米深井全部分布在东部矿区。新矿区资源条件较好、煤层埋藏浅、自然灾害少,煤矿生产成本低。如鄂尔多斯、榆林等矿区煤矿生产成本不足100元/吨。 2、老企业与新兴企业不平衡。老企业特别是老国有企业在资源

15、枯竭的基础上还承担着大量的办社会职能,承担着计划经济时期的集体企业、离退休职工统筹外工资等费用。新兴企业(无论是新组建的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机制相对灵活、没有离退休职工问题,轻装上阵,并占居大型整装煤田或新矿区资源,企业非生产性负担轻。(如:电力等央企新组建的煤炭公司,伊泰、汇能等大型民营企业) 3、东部与西部不平衡。东部地区的企业受资源、环境、区域经济等条件约束,煤炭产业发展空间相对较小;西部地区的企业具有资源、土地、相关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发展空间相对较大。(如,大同、山焦、陕煤化等) 4、人才、技术、效益等分布不平衡。一些老矿区、老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大量向新兴企业、股份制企业

16、和民营企业流动。,问题三: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难度大,(1)分离企业办社会问题难度大(矿区社区、物业、“三供”等)。 (2)原国有政策性破产煤矿的后续政策缺失问题(如:龙煤、开滦、重煤等)。,问题四:国有煤矿退出难,受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就业、矿区社会稳定等多重因素制约,国有煤矿难以正常退出,形成企业“活不起、死不了”的状态,制约企业健康发展。如:2012年下半年以来,煤炭市场价格大幅下降、供大于求的形势明显,多数民营煤矿纷纷减产、停产,但国有煤矿依然保持产量增长态势。2012年全国煤炭产量较上年增加1.3亿吨,前10家大型国有企业产量同比增加1.74亿吨;2013年全国产量共增加5000万吨,前10家大型国有企业产量增加1.51亿吨。目前市场竞争形势与上世纪90年代小煤矿主导市场形势形成了明显的逆转。,问题五:优化开发布局任重道远,按照“控制东部、稳定中部、发展西部”的原则,形成煤炭资源“梯级开发、梯级利用”格局还受到多因素制约。晋陕蒙宁地区开发强度大,大量新建项目集中在这一地区,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2013年新核准的18个大型煤矿项目有14个位于该地区;同时,新疆地区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