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个人工作总结精选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191923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1.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个人工作总结精选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2011年个人工作总结精选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2011年个人工作总结精选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2011年个人工作总结精选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2011年个人工作总结精选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年个人工作总结精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个人工作总结精选(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年是我采编工作日臻成熟的一年;排版设计部在我的带领下有序运作。现对2011年的工作作简要总结,并对2012年的工作安排介绍如下。,一、2011年主要工作,2011年我将大部分精力用在市场版的采编工作上,同时负责设计部的日常管理工作,下面我从两个方面总结今年的工作情况:一是采编校对,二是设计部门的运作。,1.采编校对 2011年我负责江苏农业科技报市场版采编工作,有了去年的采编基础,今年工作起来虽然还不能说是得心应手,但是从采访对象和采访技巧、写作水平和编辑方法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首先,采访对象扩大了。由于去年采访对象多是本院专家和合作社负责人,今年我除了保持与本院专家和合作社负责人联

2、系之外,不断扩大采访对象的面并注意提高采访对象的权威性。我多次采访省农委相关部门领导和专家,对大宗农作物的市场行情和发展趋势及时报道。,其次,采访技巧增强了。去年除了本院专家,我的很多采访都是通过电话进行的,今年除了电话采访外,我尽量做到面对面采访,采访前做好功课;在约请采访对象时坚决不放弃,在被拒绝的情下,立即转变策略,比如约下一次的采访时间,如果还是被拒绝,则改变采访方式,改面对面采访为电话采访、邮件采访或者QQ采访。这种方法很奏效,采访对象面对这样的恳求很难再表示拒绝。,再次,写作和编辑策划水平提高。今年我尝试采访一些新题材,比如“312植树节”专版,应该说是对自己的一个挑战,写得很艰难

3、,后经过要闻版编辑的再编辑,做得还算成功。编辑策划方面,今年有几个大的系列报道“关注春播”“关注秋播”“江苏水产市场分析”“中药材好品种介绍”另外还有几个专题报道,应该说编辑策划水平 比去年提高了不少。,我今年全年写稿量为96篇,策划7个(不包括“关注春播”“关注秋播”)。今年写稿量虽然比去年少了,但是稿件质量比去年高,今年策划量仍然不多,但也比去年多,难度也大了一些。 校对方面,本年度我校对任务不是很重。在广告量多的月份,我负责两个版广告的校对;从10月底开始负责健康版总校。,2.设计部门的运作 经过长期磨合,今年设计部门运作非常顺利,人员比较固定,长期保持3个人,分工也很明确。5月份陈虞雯

4、进来,10月份吴闯离开,利用中间几个月时间陈虞雯学会了基本的排版设计,因此设计部的工作几乎没受到影响。,4月份一段时间,由于特殊情况,设计部门缺人,加上当时是广告旺季,我在市场版采编之余,设计了部分广告。,今年最忙、最辛苦的要数“五一”节前后,节前要提前发稿,设计部突然接到新任务:排对开四版“2011年江苏省农机购置补贴产品目录”,全是表格,大家知道飞腾里做表格比较难,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四大张表格,压力非常大,设计部门同事“五一”节过来加班,才勉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9月份拼版付印工作由彭雁和吕晓玲代替,她们克服困难,加班加点很好地完成了任务,没有出现大的差错。 此外,设计部门今年负责院报设

5、计付印5期。,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教训 总的来说,今年无论是写作质量还是策划水平都比去年有所提高,但是一些重要的栏目没能兼顾到;写作技巧还有待提高;策划的质和量都需要改进。,1.整体脉络把握 市场版有“关注春播”“关注秋播”两个重头栏目,另有“市场热线”栏目贯穿始终,应该说主线很清晰。“关注春播”和“关注秋播”2012年将认真做,因为在春播和秋播前,分析一下市场行情,对种植户指导性强。今年“市场热线”栏目有些弱化,文章数量少,而且上半年4月份、,三、2012年的工作安排,下半下9月份以后由于主、客观原因导致该栏目中断。下一年不管我在不在这个版子上,都希望把该栏目做大做强,而且不能中断。“市场

6、热线”涉及种植、养殖各个方面,内容比较杂,但是有了这个栏目,可以说是“化零为整”。,2.栏目主次安排 2012年重点栏目是“市场热线”,因为这个栏目没有季节性,是贯穿市场版全年的一条脉络,而且该栏目对市场版影响比较大,从事市场版采编工作两年,我知道读者最关注的就是这个栏目。(注:关于如何做大做强“市场热线”,下面有专门介绍)。“关注春播”“关注秋播”是本报很有影响的特色栏目,存在好多年了,,要闻、市场、种植、种业几个版子联动,气势大,对春播和秋播的指导意义非常强。所以,这两个栏目仍然是2012年市场版的重头戏。“行情预测” 也是比较重要的栏目。要想把这个栏目做好,首先预测要具备准确性、权威性,

7、但是即使是权威专家和业内人士对市场行情的把握也不能说完全有信心,这就给采访带来一定难度。今年“行情预测”栏目,上半年做得比较多,也有系统性,但下半年弱化,2012年对该栏目要有计划地长期坚持。“热点聚焦”是次重要栏目,这个栏目主要针对农产品市场突发性的重大事件进行的报道,明年对热点事件要做到不漏报、及时报。“产业分析”也作为次重要栏目,不定期发一些相对重要的种养项目的深度分析。这个栏目虽是次重要的,但是一旦有了题材,就要作为深度报道来对待。“经营策略”一直以来,都是作为不重要的栏目来做的,但明年如果可以,要上升为次重要栏目,采访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请他们介绍合作社的经营策略。如果能做出来

8、,肯定有可读性,而且能引起读者关注,对提高市场版的影响不可小看。“行情月报”“商情速递”以后作为次要栏目,但也是不可或缺的栏目。,3.采访与写作 (1)采访对象拓展。今年采访对象的面拓宽了不少,而且在权威性方面加强了,但是有时候仍然有采访前无从下手的困惑。比如“市场热线”咨询的问题,有时候接完电话后首先就是想到哪里找采访对象?这就体现出了自身的欠缺:一方面对种养项目了解不够全面;另一方面,由于不了解相关种,养项目,所以也没有储备相关专家或者业内人士的信息。这也是接下来我需要弥补的方面。除了大宗农产品,小众化种养项目也要有所了解,而且要能及时找到采访对象。明年我要抽时间在电脑里把农副产品和相关采

9、访对象的信息作系统整理,做到随时能调出信息,及时采访。,(2)写作技巧提高。新闻写作的方法有很多种,而我目前采用的方法相对单一,对于写作技巧的掌握也不是很好,更难说做到灵活运用。所以写出来的文章不是很活泼、新颖。要提高写作技巧,除了理论知识,更多的要在实际写作中多思考,灵活运用书本上的知识。,4.编辑策划 策划是最能体现编辑水平的。一个好的策划需要缜密的计划、积极的执行,我今年的几个策划自认为比去年有所进步,但是执行的过程中有些手忙脚乱,这跟人手紧张有关,更重要的是自己主观方面的不足:比如“江苏水产市场分析”系列报道,由于我对本省主要水产品种不是特别熟悉,与相关专家以前有的根本没有联系过。临,

10、时恶补水产知识,并寻找相关专家,耽误了不少时间,所以这个系列文章还存在不少缺陷。这就给下一年的工作提了个醒,要策划必须提前进行,而且要与分管领导和其他同事多沟通。,5.设计部管理 设计部门目前已经运作成熟。几位同事都比较团结,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在工作发生变动时都能积极配合,及时适应变动后的工作内容。所以我想明年设计部门工作仍然按照目前的程序进行。需要提高的是设计水平,尤其是广告设计,2011年广告设计仍然没能有新突破,设计理念和设计元素的运用还是老一套。下一年我将,督促几位同事在工作之余认真学习photoshop等相关设计软件,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争取将设计水平提升一个档次。,浅析 如何

11、将“市场热线”做大做强,2006年11月15日本报开通了“市场热线”,旨在更好地服务“三农”,为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在读者和专家、业内人士之间架设一道金桥。,栏目开设4年来,总的来说是成功的,但是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局面,2010年起本人花了较多精力在这个栏目上,将“市场热线”栏目持续不间断做了下来,反响还是不错的,读者来电慢慢增多,每期见报1-2篇热线解答不成问题,但是仍然没能形成“热”的氛围。,热线不热的原因分析,一是读者面窄 本报的读者结构为45%的农资经销商+45%的种植大户+10%其他。真正关心农副产品市场行情,种植、养殖前景的只占读者群的小部分,记者虽然围绕“市场热线”做了很多工

12、作,但是针对的读者面却很窄,这也是“市场热线”很难“火热”的主要原因。,二是问题较偏 拨打“市场热线”的多是咨询特种种植、养殖项目的,对于大宗农产品的市场行情很少有读者来问。分析原因:首先,大宗农产品行情近年来由于国家宏观调控得力,行情一直比较稳定;其次,行情起伏对农村家庭小规模种养影响不大;再次,农民之所以更关心特种种养项目,是因为特种种养项目涉足者少,行情很难把握,而一旦掌握了市场风向,有可能短时期内获得高效益。,特种种植、养殖类问题多是小众化问题,从业者比较少,本报这类读者更少,很难引起大的反响,也很难找到相关专家进行行情分析预测,所以文章缺乏权威性和准确性。,三是专家队伍不健全 尽管“

13、市场热线”开通了4年,但是仍然没能形成系统、健全的专家队伍。究其原因,一方面市场行情比较敏感,即使是专家或业内人士也不敢给出有十足把握的判断,还有部分采访对象对这类问题比较抵触;另一方面读者提出的一些问题比较冷辟,比如问黑玉米市场行情、大雁的养殖前景等,这些小品种项目从业者少,研 究者更少,其市场行情的判断很难。,四是编辑记者素质欠缺 “市场热线”涉及的问题很杂,作为该版的编辑记者虽然不需要成为各个领域的行家里手,但是必须对每个项目都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提出相应问题,找到相关专家或者业内人士,给出有说服力的回答。而一直以来主持这个栏目的编辑记者要么农业知识欠缺、要么新闻知识不懂,很难将这个栏目做

14、得游刃有余。,如何将市场热线做大做强,虽然已有4年的历史,而且我们有信心将它长期做下去,但目前“市场热线”离强势栏目的距离还很远,那么,如何改变目前不温不火的局面,将热线做大做强呢?,一、将该栏目做大做强的必要性,1市场经济条件下,读者对市场信息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越来越迫切。农业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从业者对市场信息高度敏感,准确把握。而近年来农副产品价格过山车、卖难买贵等问题此起彼伏,让他们困惑不已,种养计划也面临很大困难。“市场热线”应具备高瞻远瞩的能力, 为他们提供一个及时释疑解惑的平台。,1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的读者对市场信息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越来越迫切。农业市场化程度越来越

15、高,这就要求从业者对市场信息高度敏感,准确把握。而近年来农副产品价格过山车、卖难买贵等问题此起彼伏,让他们困惑不已,种植和养殖的计划也面临很大困难。“市场热线”应该具备高瞻远瞩的能力,为他们提供一个及时释疑解惑的平台。,2近年来种植、养殖的规模化进程加速,规模越大,面临的市场风险就越大,市场风向对涉农企业和种养大户的决策至关重要。所以更多的读者渴望通过“市场热线”求得业内人士和专家的分析、预测。,3其他媒体对读者来电、来信解答很少,而且比较零散,无法满足现阶段的读者需要。本人研究农业类媒体,如山东科技报粮油市场报致富快报河南科技报安徽农网等,针对读者来信、来电作系统、及时解答的几乎没有。山东科

16、技报偶然会出现一篇针对读者咨询进行的解答;粮油市场报每期都有专家撰写的市场 分析类文章,而且多针对大田作物。但是,却不是针对读者提出的问题;安徽农网虽然有针对读者问题的系统的解答,但是专门为市场行情问题提供的解答却很少。目前为止,我们所熟悉的农业类媒体,只有本报“市场热线”长期不懈为读者解答市场方面的问题,如果将此栏目做出权威性,其反响可想而知。,4如果能将这个栏目做大做强,将吸引更多的读者关注本报。“市场热线”能够提供农副产品市场上及时的行情信息,也是读者迫切需要的信息,做好此栏目将吸引更多读者关注本报。而这种现象已经出现,比如,很多本报读者帮助亲戚朋友向本报咨询某种农副产品的市场行情,这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解答,一些潜在 的读者就会被吸引过来。,问题来源与设置 要做大做强“市场热线”首先要有素材,也就是读者通过来信、来电、短信、邮件等方式向本栏目提出的各种问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问题的数量还不充足,主要集中在来电和手机短信上。对于问题的来源,我认为,不必拘泥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