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课件: 专题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第三节 调查报告及科普类 (新人教版)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191080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3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课件: 专题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第三节 调查报告及科普类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课件: 专题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第三节 调查报告及科普类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课件: 专题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第三节 调查报告及科普类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课件: 专题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第三节 调查报告及科普类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课件: 专题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第三节 调查报告及科普类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课件: 专题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第三节 调查报告及科普类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课件: 专题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第三节 调查报告及科普类 (新人教版)(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课件: 专题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第三节 调查报告及科普类 (新人教版),传记是一种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学体裁。以记人为主,通过具体事例再现真实存在的历史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人物身上都体现了高尚的人品、可贵的精神、有价值的人生启示。从选文篇幅上看,字数为1 200字左右。选文主题突出,结构完整,人物形象鲜明逼真。从考查侧重点来看,侧重于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应特别注意的是探究能力将仍是考查的热点。 1传记的定义和分类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2、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如:鲁迅的鲁迅自传,沈从文的沈从文自传。后者是他人撰写的,如:华罗庚“布衣总统”孙中山我的父亲邓小平等。从表达方式看,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这种传记被称为“评传”。如卞毓方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朱志敏的铁肩担道义。从篇幅的长短来说,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高考中出现的文章都是从他人撰写的传记中节选的文字。 2传记的文体特点 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

3、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3传记的阅读要求 根据传记的文体特点和考试要求,传记的阅读要求是: (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创作提出自己的看法。,筛选整合,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

4、读的基础。传记类文本所传达的信息有:传记及其作品陈述的事实、能表达传主或作者写作观点的语句、文本中能够满足某个“专题”的特定内容。这些信息都掺杂在文本信息中,阅读时要迅速判断出无效信息,准确提炼出有效信息,并对写作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使之更加完整、条理。,【典例1】 (2010辽宁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黄遵宪的外交活动 作为清朝第一任驻日使馆参赞,黄遵宪表现出很强的历史责任感。除协助公使处理外交事务外,他“既居东二年,稍稍习其文,读其书,与其士大夫交游”。黄遵宪不愿埋首经籍,主张“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走经世致用之路。为了澄清过去封建士大夫对日本的糊涂观念,“遂发凡起例,创为日本

5、国志一书”。该书以“史家纪述,务从实录”为指导思想,力求客观地向中国人全面、准确地介绍日本的历史及现状,“详今略古,详近略远,凡牵涉西法,尤加详备,期适用也”。显然,黄遵宪想要通过叙述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历史,为中国的改革提供借鉴。书中以叙述日本历史为经,以评论古今得失为纬,用“外史氏曰”的形式,阐发他的见解,从而把自己的改革思想糅合进日本史的叙述之中。,1891年11月1日,黄遵宪被任命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到任后,他详察南洋各岛情形,体察侨民疾苦,并着手改善侨胞待遇。当地英国殖民者设立的华民政务司“名为护卫华人,实则事事与华人为难”,甚至敲诈勒索。黄遵宪一面与英国殖民主义者斗争,一面将大清

6、律例中有关财产各条抄出,并译成英文,要求总督交给华侨聚居地承审官“一体遵办”,以保护华侨的财产。同时,黄遵宪还提倡发展华文教育,改会贤社为图南社。他亲任社长,拟定学规。每月设定课题,鼓励南洋诸生学习中国文化,研究地方礼俗,关心民事民瘼。当他卸任归国时,门生潘百禄在送黄观察公度夫子返国一诗中,用“遂令蛮貊文明开”“无异岭表韩公来”表达对老师的赞誉之情。,马关条约签订后,准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中日双方进行具体交涉时,黄遵宪受委派主持苏、杭两地谈判事宜。他谈判的对手是日本著名外交家珍田舍己。当时,珍田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要求在苏、杭开埠,专界专管,并且蛮横地说:“奉本国政府接收专

7、管租界之命,但求按约指地。”黄遵宪毫不示弱,不为其气势所慑。他援引马关条约条文,指出“新约所评,只许通商,遍查中文、日文、英文,并无许以苏州让给一地,听日本政府自行管理之语”,拒绝了珍田的无理要求。他又亲自草拟商埠议案,凡是马关条约文本语焉不详的地方,只要是有利于挽回中国自主权利的,“无孔不钻”,“无微不至”,从而有理有利有节地挫败了珍田舍己的嚣张气焰,在国家民族危亡的情势下为中国争了口气。,黄遵宪在上某星使论外交家尽职书中,把他十几年间处理外交事务的经验总结为“挪展之法”“渐展之法”和“抵制之法”,其中最重要的是“抵制之法”。因为在他看来,当时清朝处于列强环视之下,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不平等条

8、约已祸害多年,在对外交涉中只图能多挽回些利权,以保国民生计。又因为在弱肉强食的竞争原则下,弱国无外交,与帝国主义的斗争就不能不讲究策略。他阐述说:“于固执己见,则诿以彼国来明我意;于争夺己权,则托于我国愿同协力;于要求己利,则谬谓两国均有利益。不斥彼之说为无理,而指为难行;不以我之说为必行,而请其酌度。”即在谈判中千万不能感情用事,把事情弄僵,贻误全局。一定要掌握好谈判的分寸,应想方设法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又不至于使对方下不了台,交不了差。黄遵宪继续阐述说:“不以彼不悦不怿而阻而不行。言语有时而互驳,而辞气终不愤激;辞色有时而受拒,而请谒终不惮烦;议论有时而改易,而主意终不游移。将之以诚恳,济

9、之以坚贞,守之以含忍。”黄遵宪认为,凡此种种交涉手段和谈判策略,最终是要达到使“吾民受护商之益”,即保护并发展民族工商业的目的。 (摘编自郑海麟黄遵宪传),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为了纠正封建士大夫对日本的错误观念,实现他“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的主张,黄遵宪一到日本,就开始了日本国志的编撰。 B黄遵宪从新加坡卸任回国时,他的学生潘百禄在送黄观察公度夫子返国一诗中,把他比作唐代曾在岭南荒蛮之地传播文明的韩愈。 C在中日两国关于苏州、杭州作为通商口岸的谈判中,珍田舍己要求专界专管,按约指地,以挽回自主的权利,而且态度蛮横,盛气凌人。 D黄遵宪根据他十几年间处理

10、外交事务的心得,归纳出“挪展之法”“渐展之法”“抵制之法”,从而把他的实践经验上升为外交谈判策略。 E本文通过对黄遵宪外交活动及其思想的记述,反映了他外交思想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刻画了他阅历丰富、见识广博且勤于著述的外交官形象。,【解析】 选BD。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要求辨别各选项对文中信息的筛选与整合是否准确。A项,错在“为了纠正封建士大夫对日本的错误观念”,应为“糊涂观念”。C项,“珍田舍己要求专界专管,按约指地,以挽回自主的权利”表述有误,原文是“奉本国政府接收专管租界之命,但求按约指地”。E项,“勤于著述”表述不当,“刻画了他阅历丰富、见识广博”在文中没有提及,本文侧重写

11、的是黄遵宪的外交活动。BD两项表述最为恰当。,2黄遵宪所撰日本国志一书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要求,我们可以确定答案区间在第一自然段,从中进行分层概括即可得出,概括要简明,不要照抄原文。解答此题,最容易犯的毛病是答题区间不明确,不会分点作答,或者要点概括不全。因此,要加强审题、阅读文本以及规范作答等方面的训练。 【参考答案】 务从实录、全面准确的写作宗旨;详今略古、详近略远的编写原则;史论结合的编纂方法。,解答筛选整合类题目,要力求全面、准确,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整体把握文本内容。通读全文,弄清文本呈现给我们的基本事实、文本的结构、作者的

12、写作意图及创作倾向等。若不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的话,很容易造成信息筛选的疏漏。 2准确定位信息区间。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要看清题目要求,找准题目要求我们筛选的具体目标。找到答题区间,分层概括。 3合理整合信息。从文本中找到有效的答题信息后,不要急着组织成答案,而是要对这些初始信息进行加工提炼,重新组织语句,使之清晰明确、有条理,这样才不会丢分。,鉴赏评价,鉴赏评价类题目,要求考生能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通过对传主言论的把握,理解传主的观点态度,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要求评价文本的主题,蕴含的价值取向,以及社会价值、社会影响等。对文本的某种特色进行判断,并阐述所得启示也偶有涉及。,

13、【典例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文森特梵高热情似火的灵魂 1853年3月30日,文森特梵高出生在荷兰布拉班特省的一个牧师家庭,梵高家族却是欧洲经营美术品的大家族。梵高聪颖、敏锐,被全家族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成为家族宏伟事业的继承人。但梵高从小就显现出与世俗为敌的极度真诚和狂热执著,命中注定他是为艺术而牺牲自己、燃烧自己的人。 梵高27岁开始正式学素描,28岁学油画,画画不仅恢复了他对生活的信心和兴趣,而且重新点燃了他那与生俱来的属于艺术的极度真诚和狂热。,1886年3月之前,梵高的艺术生活仅局限在荷兰和比利时。他进入安特卫普美术学院学习素描和油画,到布鲁塞尔学习透视和解剖,推崇伦勃朗和库

14、尔贝,临摹米勒和桑普,探求进入绘画领域的门径,虔诚地承袭西方传统绘画的技法、格调乃至情感此时的梵高只是借船溯源,只求门径而不求突破和创造。 1886年2月,梵高来到了巴黎。巴黎之行是梵高艺术生涯的转折点。巴黎是现代艺术的摇篮,它没有让梵高失望。在印象主义作品、技法和人物的强烈感召下,梵高的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为之燃烧,在与之同构契合的新探索中,梵高与曾经浸染其间的荷兰画风告别,舍弃传统技法,循着印象派的足迹踏上全新的艺术旅途,走进一个光与色、太阳与张力的崭新艺术世界。,梵高在巴黎找到了引爆自己潜能的艺术源泉,找到了适合自己个性的艺术土壤,不过当对绘画极有鉴赏力的弟弟提奥看到已经疯狂地沉醉在对印象

15、派痴迷的模仿和遵循之中的梵高时,他说:“老兄,你叫梵高,而不叫高更或修拉!你一天天在走下坡路,你一张比一张画得更不像文森特梵高了。没有捷径可走,老兄,只有花上几年的艰苦劳动。难道你是一个只会依样画葫芦的脓包吗?”弟弟的提醒使梵高在自己倾注的色彩与印象派推崇的色彩分界线上徘徊、游移。梵高天性中那如同太阳一样的激情,必定使他抛弃荷兰画风的暗淡与沉寂,也必定要远离只追求瞬间色彩与阳光的印象派。巴黎成了没有营养的土壤,它曾使梵高充实又使他失望,但艺术生命之火不灭,他要离开巴黎,去寻找新的营养丰富的艺术土壤。,走向何方?法国北部和巴黎四周早被印象派榨干了梵高所有的艺术灵感。回到祖国荷兰?那里是被梵高唾弃

16、的传统绘画的一潭死水。梵高在巴黎沉闷的空间创作了200幅绘画,觉得他以画为武器的战场不在城市而在无垠的原野和神秘的自然,要让胸中的太阳与自然的太阳相通,点燃他调色板和画布上的熊熊烈火。梵高为了绘画遗弃寒冷的巴黎,追寻能烧光体内寒冷和点燃调色板的太阳,向阳光更加灿烂、色彩更加丰富的法国南部小镇阿尔走去,去拥抱那一轮他苦苦追寻的炽热的太阳。,阿尔的梵高变成了“绘画机器”,一部每天早上灌进食物、饮料和颜料,晚上制造出一幅作品的高速运转的绘画机器。梵高每天清晨很早便带着画具外出,晚上则带着一幅完成的作品回到旅馆,他只是一幅接一幅地疯狂地画,全然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或应干什么,完完全全陶醉在色彩与太阳之中。梵高近乎疯狂,一口气完成190余幅作品,在3个月时间里完成的作品几乎等于在巴黎两年时间所画的总和。梵高用鲜亮明快的黄色基调,画桃花、梅花、杏花以及花园苗圃,画吊桥、海滨、草原以及田园风光,画酒吧、情侣、夜景以及广场上的黄房子,他独特的绘画技法日臻成熟。然而,艺术情感的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