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下出血及硬膜外出血区别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90242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1.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硬膜下出血及硬膜外出血区别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硬膜下出血及硬膜外出血区别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硬膜下出血及硬膜外出血区别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硬膜下出血及硬膜外出血区别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硬膜下出血及硬膜外出血区别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硬膜下出血及硬膜外出血区别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硬膜下出血及硬膜外出血区别课件(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硬膜下出血及硬膜外出血区别及护理要点 后病房IUC 聂梦嘉 2016-5-28,脑部结构,硬膜 :由2层纤维膜组成,紧贴颅骨内面,包在脊髓外面的叫硬脊膜,通过枕骨大孔与硬脑膜相连 蛛网膜:半透明膜,位于硬膜深面,与深面软膜之间有许多小梁呈网柱状为蛛网膜下隙,内充满脑脊液此腔贯通脑和脊髓 软膜:紧贴脑和脊髓表面的薄膜,什么是脑脊液?,脑脊液是充满于脑室系统、脊髓中央管和蛛网膜下隙内的无色透明液体,内含无机离子、葡萄糖和少量蛋白,细胞很少,主要为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脑脊液的作用是什么?,其功能相当于外周组织中的淋 巴,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缓冲、保护、营养、运输代谢产物以及维持正常颅内压的作用。 脑脊

2、液总量在成人约150ml,它处于不断地产生、循 环和回流的平衡状态,其途径如下:,脑脊液循环路径怎样?,脑脊液由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经室间孔流至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道,经中脑水管流入第四脑室,再汇合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经第四脑室正中孔和外侧孔流入蛛网膜下隙,使脑、脊髓和脑神经、脊神经很均被脑脊液浸泡。然后,脑脊液再沿蛛网膜下隙流向大脑背面,经蛛网膜颗粒渗透到硬脑膜窦(主要是上矢状窦)内,回流入血液(颈内静脉)中。如在脑脊液循环途径中发生阻塞,可导致脑积水和颅内压升高,进而使脑组织受压移位,甚至形成脑疝。,脑脊液循环机制,流动于脑室、中央管、蛛网膜下隙内的无色、透明、无沉

3、淀、的液体为脑脊液。正常400500ml/日,大脑半球的上缘附近、蛛网膜形成许多绒毛状的凸起,为蛛网膜颗粒。它们都突入上矢状窦内,上矢状窦位于大脑顶部,硬脑膜中线,是硬脑膜内外两层形成的管道,一方面接受大脑半球浅部的静脉血回流 一方面又吸收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脑内压,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产生的压力。正常值:成人0.691.96kpa(70200mmh20)儿童0.490.98kpa(50100mmh20)颅内容物由颅组织、脑脊液、血液组成,硬膜外血肿,硬脑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由脑膜血管、静脉窦和板障血管的破裂而引起。十分常见,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30%左右。,临床表现 硬膜

4、外血肿主要的临床表现是颅内压增高症状明显。 典型:昏迷 清醒 昏迷 血肿对侧肢体出现无力,甚至瘫痪、失语。 患侧瞳孔散大光,反射减弱或消失。,硬膜外引流,硬膜外血肿:血液聚积在颅骨与硬脑膜之间 当脑外伤后,一般成人幕上血肿20ml幕下血 肿10ml即可引起颅内高压症状,一旦确诊立 即行血肿清除术,硬脑膜下血肿,硬脑膜下出血指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出血,因常易聚积而习惯称之为硬脑膜下血肿。 根据其受伤后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时间不同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 头部受伤后3天以内出现的颅内血肿称为急性硬脑膜下血肿;3天至3周出现的颅内血肿为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3周以上出现颅内的血肿称为慢性硬脑膜

5、下血肿。,硬脑膜下血肿的发生原因,主要是颅脑外伤,有的仅有轻微头部外伤史,尤以额前或枕后着力时,脑组织在颅腔内的移动度较大,最易撕破自大脑表面汇入上矢状窦的桥静脉,其次静脉窦、蛛网膜粒或硬膜下水瘤受损出血。 非损伤性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十分少见,可能与动脉瘤、血管畸形或其他脑血管病有关。,大多数血肿主要来源于脑皮质挫裂伤灶中的静脉和动脉受损伤出血,常常发生在外伤着力部位以及对冲部位的颅骨骨折致脑表面的动脉或静脉破裂而形成硬膜下血肿。,硬膜下血肿约1/3同时合并有颅骨骨折。范围广泛,可跨越颅缝,但不越过中线。 硬膜下血肿形态为弧形、新月形或半月形。,硬膜下引流管,硬膜下血肿是最常见的颅内血肿,占颅内血肿的10,,特点:外伤轻微、出血缓慢、缓解期时间长 CT一旦确诊伴颅内高压症状立即行:颅骨钻孔引流或血肿清除引流术,目的,为预防开颅术后产生硬膜外血肿,常规置入 直径2引流管于硬膜外,与颅骨内板相贴, 外接引流袋.硬膜外引流在引流组织液、血 液及血性分秘物的同时也可引流出部分脑脊 液,此时引流液性质应为血性脑脊液,管道护理,严格无菌操作 妥善固定管道、标记醒目 体位:术后 头低足高位患侧卧位或平卧 引流袋高度:低于创腔30 保持引流通畅 观察引流量、性状、色 拔管:常于3天后CT检查血肿消退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