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复习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90173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103 大小:4.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复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七年级历史复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七年级历史复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七年级历史复习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七年级历史复习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复习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复习课件(10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西魏北周,东魏北齐,隋,581,589,第1课 隋的统一和大运河,隋的统一,背景:,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发展 长期的割据分裂,人民渴望统一 陈朝政权腐败,时间:589年,影响:,结束了东汉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是继秦汉之后,中国第二次实现大规模的统一,为隋唐时期的空前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开凿原因:,1.自古以来,南北交通多有不便。,2.为了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目的),开凿条件:,二.贯通南北的大动脉(中考重点),1.大运河开凿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 2.大运河的概

2、况: 3 + 4 + 5 1 (三点)(四段)(五大水系)(一条运河),1、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不包括 A、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B、加强对江南的统治 C、加强南北交通 D、消灭陈朝,3、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 A攻打陈朝 B巩固隋朝的统治 C巡游享乐 D攻打高丽,2、唐朝诗人皮日休曾说:“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由此可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意义是 A巩固隋朝的统治 B有利于中外经济交流 C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D结束了分裂割据,实现了大统一,隋炀帝曾率20万人船队从东都洛阳到江都巡游,船队经过的运河沿岸的百姓可遭了殃。船队走的两段运河是 永济渠 通济渠 邗沟 江南

3、河 A B C D,隋朝一位苏州书生,要到洛阳参加科举考试,如果走运河水路,下列哪段运河他不必经过? A、永济渠 B 江南河 C 通济渠 D 邗沟,一位外国人曾描述大运河:“由广州通向北京,其长度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其实,大运河的南北两端应该是 A扬州、北京 B杭州、北京 C杭州、扬州 D广州、杭州,隋唐时期,一批牡丹花从洛阳沿运河运到余杭,依次需要经过 A.邗沟江南河通济渠 B.江南河通济渠邗沟 C.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D.通济渠江南河邗沟,下列有关隋朝大运河说法正确的是 A.以长安为中心,东北到涿郡,东南到余杭 B.沟通了中国的南北水路交通 C.体现了当时中国经济重心已经完全南移 D.连接

4、长江和钱塘江两大水系的是通济渠,唐朝诗人皮日休曾说:“大运河北通诼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由此可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意义是 A巩固隋朝的统治 B有利于中外经济交流 C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D结束了分裂割据,实现了大统一,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已经拉开序幕,其中东线工程将把长江水从江苏调运到河北与天津,大运河今后将成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主要的输水河道。 请回答: (1)大运河开凿于哪位皇帝时期?,隋炀帝,(2)大运河以何地为中心,北至何地,南至何地?,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到余杭,1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 隋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很多,如统一南北,创

5、立科举制等,但其中最重要的贡献是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因而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2.隋朝大运河经过那几个省?,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淮北市博物馆陈列了许多今年发觉出来的大运河文物。右图中隋朝大运河流经今安徽省境内的一段是,材料一: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马端临文献通考 材料二: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重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 汴河 材料三: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 汴河怀古,(1)公元617年,经水路从余杭到洛阳,依次通过的几段人工河应该是? 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2)结合材料一,说说当

6、时能够修建大运河的条件是什么? 隋朝的富庶为大运河的开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也有利于国家统一。,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你能说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大运河的作用是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水上运输粮食全靠大运河。),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银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咏史诗汴水,(1)简要说明胡曾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看法 胡曾认为,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他对此持否定态度。,材料二:“尽道随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7、。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说一说皮日休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皮日休认为,大运河的开凿利大于弊,以至数百年后南北往来仍然依赖它。他对此基本持肯定态度。,你同意上述哪位作者的观点?为什么?,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同时运河的通航也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 但隋炀帝滥用民力,也造成百姓的困苦。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你知道上文的意思吗?,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

8、治,一、贞观之治的表现,1、吸取隋亡教训,虚心纳谏(魏征),选用贤能。,2、改革,改革赋役制度,沿袭、完善“三省六部制”,修改法令,编唐律疏议,完善科举制度,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贞观之治,二、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开明的民族政策,贞观新政,1.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注意吸取隋忘的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B.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 C.减少农民服劳役的天数,生产时间有所保证 D.对少数民族采取强硬的政策,如派兵消灭了厥 2.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 B.唐的统一为安定局面的出现创造

9、了条件 C.唐太宗的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D.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创造繁荣的基础,唐朝实行的行政制度是 A.郡县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分封制,“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史上为证宽容、对外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此局面的形成得益于谁的领导 A.隋文帝 B.唐太宗 C.唐高祖 D.唐玄宗,“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中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镜子的是谁 A.魏征 B.房玄龄 C.杜如晦 D.姚崇,唐朝时,“六部”是由哪个机构领导的 A.尚书省 B.门下省 C.中书省 D.内史省,唐代哪个部负责考核官吏 A.户部 B.礼部 C.工部 D.吏部,下面有关

10、“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A.唐太宗知人善任,尽量做到唯才是举 B.唐太宗鼓励臣下直言,虚心纳谏 C.唐太宗认真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轻徭薄赋 D.唐太宗创立三省六部制,材料一:(唐太宗的话) 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唐太宗的比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三:(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 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以上摘自 贞观政要 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否关系?理由何在?,有关系。唐太

11、宗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利益。,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意在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2、主要科目:明经和进士,1、科举制的目的:,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第4课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中考重点),一、科举制焕发的活力:,3、科举制隋炀帝诞生,完备于唐朝,唐朝科举制的历史作用(影响)(P21页) 实行科举制,便于在社会。 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 。 科举制为士子创造相对平等的 。 他们中间的佼佼者和创造精神。,科举

12、制对唐朝教育事业的影响(补): 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3、唐朝科举制的完善主要表现在 A、用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B、考试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 C、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可以凭才学参政 D、考试科目增多,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重要,2、科举,就是由封建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下列事件中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的是 A、隋文帝时利用分科取士的办法选拔官吏 B、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C、武则天时开始进行武举考试 D、隋

13、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1、科举制度的影响,我们从侧面来分析,下面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科举考试最大的受益者是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 B.参加科举考试人数众多科举考试笼络了一大批读书人 C.科举考试明经科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科举制度控制了读书人 D.“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人们普遍推崇明经考试,“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首诗反映了 A、唐太宗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许多贤才为他所用,一直到头发花白 B、贞观年间,进士科录取率极低,不少人从少年考到老年,仍未考中 C、唐太宗将诗词作为考试内容,许多考生为作诗熬白了头发 D、唐太宗设立武举考试,许多英雄

14、为此奋斗终生,青年周凯武艺高强,尤擅于骑射,后被当地州官选送参加武举考试,结果考中。此事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位皇帝统治时期?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高祖 D武则天,科举制度创立和废除分别是在哪个朝代 A.隋朝、明朝 B.隋朝、清朝 C.唐朝、明朝 D.唐朝、清朝,“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这一现象,与下列哪项制度的推行直接有关 A禅让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唐朝时,科举制度得到很大发展,其基本特征是 A能言善辩,委以重任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D品评人才,注重门第,材料一 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作官。

15、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材料二 唐代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请回答: (1)为改变材料一所反映的弊端,隋文帝和隋炀帝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4分) (2)材料二中提到的“长策”是指什么?(2分)它对唐代的教育事业产生的什么影响? (2分),答:(1)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2007年扬州历史中考第28题,(2)“长策”指科举制度。影响:a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b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第5课 “和同为一家”,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1)松赞干布向唐朝求婚的原因:,仰慕中原文化,(2)和亲的重大意义:,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右图的两位历史人物体现了唐朝与哪一少数民族间的友好关系 A.吐蕃 B.回纥 C.南诏 D.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