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获得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89950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88 大小:4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识的获得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知识的获得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知识的获得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知识的获得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知识的获得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知识的获得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的获得课件(8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知识的获得,主要内容,记忆与知识的巩固,观察与知识的感知,注意与教学,知识获得的概述,思维与知识的理解,概念的掌握与学习迁移,第一节 知识获得的概述,一、知识与知识的获得,(一)什么是知识 皮亚杰把知识定义为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贮存于个体内,即为个体的知识,贮存于个体外,即为人类的知识。 (二)知识的获得 学生的知识获得有以下两个特点: 1.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进行和实现的; 2.以学习前人积累起来的间接经验为主。所以我们说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二、知识的种类,(一)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

2、)是说明事物、情况是怎样的,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原理等的描述。 (二)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是关于怎样完成某项活动的知识。 (三)策略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是关于如何使用前两种知识去学习、组织、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三、知识获得的一般条件,奥苏伯尔认为知识获得的心理机制是同化(assimilation),也就是说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认识结构中原有的知识吸收并固定新学习的知识的过程。新知识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改变了原有的认识结构,使学生的认识结构不断发展变化 知识的同化需要几个条件: 首先,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中必须具有同

3、化新知识的相应的知识基础 其次,学习材料本身应具有内在的逻辑意义,并能够反映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 最后,学习者还应具有学习的动机,四、知识获得的几种方式,(一)下位学习 认识结构中原有知识观念的概括水平高于新学习的知识,那么这种关系的学习就是下位学习,也称类属学习。其心理过程分别如下:,(二)上位学习 上位学习也称总括学习,是指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抽象水平更高的观念,原有的观念是从属观念,新学习的观念是总括观念。同化模式可表示为 :,新学习的观念,原有观念 (总括学习),(三)并列结合学习 新旧知识之间处于同一个层次,这时产生的联合意义的学习就是并列结合学习。在这种学习中,新观念与认

4、识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不是类属性关系,也不是总括性关系。其心理过程如下: 新学习的观念 ABCD 原有观念 (并列结合学习),五、知识的构建的组织原则,(一)渐进分化的原则 知识在头脑里组成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最具概括性和包容性的观念处于这个层次结构的顶点,它下面是包容范围较小的和越来越分化的观念和具体知识。 (二)综合贯通的原则 从一般到个别、渐进分化是知识在纵向上的构建方式,知识的组织还应注重横向上的融会贯通。,第二节 注意与教学,一、注意,(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例如,专心地听讲、仔细认真地观察、聚精会神地思考

5、等描述的都是学生在上课时的注意状态。,(二)注意的特点 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指向性是指人在某一瞬间,人们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对象。 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反映事物达到一定清晰和完善程度。,(三)注意的属性 注意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着其它心理过程而发生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注意不仅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且也伴随着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例如,当人们喜悦的时候,注意着引起喜悦的事物;当人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注意着如何去克服困难。,二、注意的功能和外部表现,(一)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2.保持功能 3.调节和监督的功能,(二)注意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的运动

6、(思考问题眉头紧皱) 2.无关运动的停止(注意听课时抬头望老师) 3.呼吸的变化(集中注意时,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 ) 4.其他外部表现(心跳加速,牙关紧咬,握紧拳头等),三、注意的种类,(一)无意注意 1.什么是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或称不随意注意。表现为人们不由自主地被那些强烈、新颖、有趣或出乎意料的事物所吸引。 2.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客观因素,即刺激物的特点,另一个是主观因素,即人的内部状态,同时这两方面的原因也是密切联系的。,(1)刺激物的特点 刺激物的强度 刺激物的强度是引起无意注意的重要原因。 刺激物之间

7、的对比关系 刺激物在强度、大小、形状、颜色或持续时间等方面的差别越显著、越突出,就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刺激物的运动和变化 运动的、变化的刺激物比不运动、不变化的刺激物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刺激物的新异性 刺激物具有异乎寻常的特性,与人们已有经验不一致时,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2)人的内部状态 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需要和兴趣 情绪状态 知识经验,(二)有意注意 1.什么是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做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或称随意注意。,2.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和方法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明确活动的目的与任务 (2)

8、合理地组织活动 适时地提出自我要求。 提出问题。 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3)培养稳定的间接兴趣,(三)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也叫随意后注意。它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注意形式。,四、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四种品质。 (一)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范围也叫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注意到的对象的数量。 人在同一时间内不能注意所有对象,只能注意少数对象。 注意的范围受注意对象特点的影响,也与个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有关。 提高注意的范围,可以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实验研究:,18

9、71年,心理学家耶文斯(W.S.Jevons)最早用实验研究了视觉的注意广度。他抓一把黑豆粒撒在一个黑色背景上的白盘子中,只有一部分豆粒落到盘子中,其余豆粒滚到黑色背景上面去,待白盘子中的豆粒刚一稳定下来,便立即要求被试报告所看的盘子中的豆粒数量。这样实验重复了一千多次。心理学家又用速视器研究注意的广度,共同的结论是:在十分之一秒钟内,成人一般能把握到8至9个黑色圆点,把握4到6个不相联系的外文字母。刺激物数量越多,判断的错误越多,而且越趋向于对刺激物数量的低估。下面我们可以简单做个实验,在十分之一秒内,你能默写下几个字母?为什么?图3-4中,图1、图2哪个更容易记忆?为什么?找出单词中哪个字

10、母有错误。,(二)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人在一定的事物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人的注意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的时间越长,注意的稳定性越高。 怎么样能保持稳定的注意? 明确工作要完成的总任务是什么。 要求活动多样化。,请你聚精会神地看这个被截去顶端的棱角锥体图形(图3-5),你可以看到中间的小方形时而凸出,时而凹进,一直注视图形的变化,时限3分钟。只要图形变化,就在纸上记上一小横线。接着要求被试:你现在要加强意志努力,一边注视图形,一边把它想象成为一个空房间, 三面是墙,上面是天花板,下面是地板,小四方形是凹进去的。就这样看下去,而当你看到图形变化时就用铅笔,在

11、纸上记上一横线,时限3分钟。计算你在第一次、第二次两个3分钟注意起伏的次数,填入下表:,表5-1注意起伏次数表,(三)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 注意分配是有条件的,具体应满足以下两个基本条件: 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几种活动中,至多有一种是不熟练的,而其他几种活动是相当熟练、自动化的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四)注意的转移 所谓注意的转移是指人有意识地根据任务的需要,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注意的转移取决于先后活动紧张度的对比,如果

12、新的活动比原来的活动更有趣,更激烈,则注意容易转移;反之,注意的转移就比较困难。另一方面,注意的转移也与人的主观努力有关。,五、注意的规律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一)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2.运用生动的语言和表情 3.尽量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并提高板书技巧 4.丰富教学内容 5.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6.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二)有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3.强化课堂调控手段 4.把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三)两种注意转化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第三节 观察与知识的感知,一、观察与观察力,(一)什么是观察

13、 美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A. Bandura)认为,人并不具备先天的行为贮藏,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或观察而习得行为。 前苏联生理心理学家巴甫洛夫从科学实践中总结出生物科学的重要研究方法观察、观察、再观察,并将它永远镌刻在他的实验室墙上。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二)中学生的观察与观察力 观察是人的各种实践活动所必需的,特别是在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教育活动中都不可缺少,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更有特殊意义。 观察力是指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在长期观察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并形成个人的风格。,二、感知觉的概述,(一)感觉

14、 1.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种类 根据感觉所接受的信息来源和感受器在个体身上所处的位置不同,可以把感觉分为两大类:(1)外部感觉 (2)内部感觉,3.感觉的特性 (1)感觉适应 (2)感觉对比 (3)感觉后象 (4)感觉的相互补偿(或机能代偿) (5)联觉,(二)知觉 1.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2.知觉的种类 (1)空间知觉 (2)时间知觉 (3)运动知觉,3.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特性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知觉活动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知觉的对象能迅速地从背景中被选择出来的特征。,(

15、2)知觉活动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和把握知觉对象的特征。 (3)知觉活动的整体性 知觉整体性示意图,(4)知觉活动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知觉条件(如距离、角度、照明度)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映像保持相对不变的特征。如同一个花瓶,人们从不同的距离、角度和明暗条件去看它,虽然视网膜上的物像各不相同,但仍将其知觉为同一个花瓶。,三、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一)利用知觉规律组织教学 1.强度律 2.差异律 3.活动律 4.组合律 (二)利用直观教学提高对知识感知的效果 1.实物直观 2.模象直观 3.言语直观,(三)各种直观形式在教学中的

16、灵活运用 1.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的选用 2.实物直观、模象直观与言语直观的配合,四、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一)指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 (二)具备观察事物或现象的必要知识 (三)掌握一定观察的方法 (四)做好观察后的整理、归纳与总结,第四节 记忆与知识的巩固,记忆的概述 记忆过程分析 中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一、记忆的概述,(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回忆的过程。凡事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操作过的动作,都可以以映像的形式存储在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映像可以从大脑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二)记忆的种类 关于记忆种类,目前主要有以下两种划分形式: 1.根据记忆内容不同划分 (1)形象记忆 (2)语言-逻辑记忆 (3)情绪记忆 (4)运动记忆 (5)情景记忆,2.根据信息保持的时间划分 (1)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的特点: 时间极短:一般是0.251秒之间,最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