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代谢动力学_4 (2)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84481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6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物代谢动力学_4 (2)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药物代谢动力学_4 (2)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药物代谢动力学_4 (2)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药物代谢动力学_4 (2)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药物代谢动力学_4 (2)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物代谢动力学_4 (2)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物代谢动力学_4 (2)课件(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4/20,1,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研究对象: 1、药物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2、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019/4/20,2,第一节 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一、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一)滤过 水溶性扩散 (二)简单扩散 脂溶性扩散 (三)载体转运:选择性、饱和性、竞争性抑制 1.主动转运:耗能 2.易化扩散:不耗能 二、影响药物通过细胞膜的因素 药物浓度差、膜面积、药物脂溶性、细胞膜厚度、血流量,2019/4/20,3,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一、药物的吸收(用药部位 血液循环) 二、药物的分布(血液 细胞间液、细胞内液) 三、

2、药物的生物转化(机体内药物 化学结构变化) 四、药物排泄,2019/4/20,4,一、吸收(absorption),(一) 给药途径 1.消化道吸收: A、胃肠道吸收: 口服药物 经胃肠道粘膜下血管吸收 进入血液循环(小肠系主要吸收部位) 口服给药为最常用的给药方式: 优点:方便、安全、价廉。 缺点:起效较慢,吸收不完全,特殊病例不适 宜采用。,影响因素,2019/4/20,5,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 药物在胃肠吸收时,经胃肠及肝细胞代谢酶的部分灭活,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的现象。如硝酸甘油、普萘洛尔等。 B、舌下、直肠吸收; 给药方

3、式:舌下含化、栓剂或灌肠 优点:起效快,无首过消除。 缺点:吸收量有限,不规则。,2019/4/20,6,2.皮下、肌肉组织吸收: 注射药液到皮下、肌肉组织 皮下、肌肉组织血管吸收 进入血液循环。 皮下注射(sc) 给药方式 肌肉注射(im) 优点:起效快、吸收较完全。 缺点:不够安全、不够经济。,2019/4/20,7,静脉给药 (无吸收过程) 静脉滴注(iv gtt) 优点: 起效最快,适用急、重症病例。 动脉注射(ia):仅用于少数特殊情况,一般不采用。,2019/4/20,8,3.肺泡组织吸收: 气体或挥发性药物 经肺泡毛细血管 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给药方式:气雾剂吸入给药,吸收迅速,

4、起效快。,2019/4/20,9,4.皮肤组织吸收: 脂溶性药物 渗透皮肤,经皮下血管吸收 进入血液循环。 促皮吸收剂(氮酮)可促进皮肤吸收。 给药方式:贴皮剂 如硝酸甘油贴皮剂,2019/4/20,10,(二) 其他因素 1.药物的理化性质 脂溶性: 大:脂溶扩散快,吸收快。 脂/水分配系数 小:脂溶扩散慢,吸收慢。 (脂溶性大,极性小;极性大,脂溶性小) 分子量大小:200D以下较易吸收。,影响因素,2019/4/20,11,2.药物的剂型 水溶性制剂 吸收快。 难溶性制剂(油剂、混悬剂) 吸收慢 3.吸收环境 局部血流量大 吸收快。 局部血流量小 吸收慢。,2019/4/20,12,二、

5、分布(distribution),吸收入血的药物,经血液循环转运到效应器官的过程。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一)体液的pH值和药物的理化性质 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的脂溶性、解离度、分子大小。脂溶性、解离度、分子小易透过生物膜,2019/4/20,13,PH=7.0 H+A-,H+,HA,PH=7.4,HA,H+A-,OH-,细胞,血管,体液PH值 胞外7.4,胞内7.0,弱酸性药物胞外解离胞内,易从胞内到胞外。 弱碱性药物胞外解离胞内,易从胞外到胞内。 如弱酸性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用碳酸氢钠碱化血液和尿液,使其从脑细胞内向血液转移,减轻中枢抑制。,2019/4/20,14,(二)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

6、率,D,D+P,DP,结合型药物分子变大,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不能分布。 高:分布? 因此,血浆蛋白结合率 低:分布?,给药部位,血管,细胞,2019/4/20,15,结合型药物的特点: 药理活性暂时消失、不被消除、是可逆性结 合。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具有饱和性和竞争性 抑制。 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起效慢,作用弱,作 用持久。,2019/4/20,16,(三)局部器官血流量,血流量大的组织、器官 分布快、多,如:脑(70ml/min100g) 血流量小的组织、器官 分布慢、少,如:脂肪(1ml/min100g) 再分布:药物首先向血流量大的器官分布然后向血流量小的组织转移。,2019/4/20,

7、17,(四)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某一组织内药物分布的多少,主要和药物与该组织的亲和力有关,如碘在甲状腺组织, 氯喹在肝组织。 药物在靶器官的浓度,决定药物效应的强弱。,2019/4/20,18,(五)体内屏障组织,1.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毛细血管壁,神经胶质细胞,脂溶性药物,水溶性药物,结合型药物,2019/4/20,19,2.胎盘屏障(placenta barrier) 通透性与一般毛细血管相似,注意胎儿 中毒或畸形。 3.血眼屏障,2019/4/20,20,三、药物的代谢,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和药理活性的变 化,也称生物转化。 (一) 药物代谢方式 第一

8、步,药物,氧化、还原、水解,酶,代谢型药物,2019/4/20,21,第二步,药物代谢物 或原型药物,结合,酶,结合药物,结合物:葡萄糖醛酸、乙酰基、甘氨酸、硫酸基。,2019/4/20,22,(二)药物代谢酶系,1.专一性酶(非微粒体酶):AChE、MAO、COMT。 2.非专一性酶(肝脏微粒体酶) 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肝药酶) 专一性低,活性有限,存在竞争性抑制。 个体差异大:如年龄、营养状态、病理状态、遗传等。 可被某些药物诱导或抑制。,特 性,2019/4/20,23,(三)酶的诱导与抑制 1.肝药酶诱导剂: 使肝药酶活性 ,含量 的药物。(苯巴比妥) 2.肝药酶抑制剂: 使肝药酶

9、活性 ,含量 的药物。(氯霉素),2019/4/20,24,(四)药物代谢的结果,1.药物活性消失,极性增加(多数) 2.药物活性增强:可的松 氢化可的松(少数) 3.药物毒性增强:对硫磷 对氧磷(个别),H+,O,2019/4/20,25,四、药物的排泄(excretion),药物(代谢型、原型)经排泄器 官排出体外的过程。,2019/4/20,26,(一)肾脏排泄 1.肾小球滤过:除结合型药物外,均可经该途径排泄。 2.肾小管重吸收:极性低、脂溶性高、非解离型的药物及其代谢物可重吸收。,2019/4/20,27,肾小管重吸收: 重吸收的动力:管腔内外药物浓度差。 影响重吸收的因素: A、药

10、物脂溶性大小; B、管腔液PH值:苯巴比妥中毒碱化尿液 解毒依据?,2019/4/20,28,弱酸性,弱碱性,2019/4/20,29,3.肾小管主动分泌: 系主动转运过程,无重吸收。 弱酸性药转运系统(PG、丙磺舒) 转运系统 弱碱性药转运系统(奎宁、苯丙胺) 因需载体参与,具有饱和性和竞争性抑制。,2019/4/20,30,(二) 胆汁排泄: 药物随胆汁经胆总管开口 排入十二指肠。 肝肠循环:,肝,肠,问题:肠肝循环使药物作用时间? 胆汁引流药物作用时间?,2019/4/20,31,(三)其它排泄途径 1.乳汁排泄: 多见于碱性药物(乳汁PH值低于血浆)。 2.肺排泄:挥发性药物。 3.唾

11、液排泄: 4.汗腺排泄:I- 可经汗腺排泄。,2019/4/20,32,第三节 房室模型,房室模型概念: 按药物分布速度以数学方法划分的药动学概念。 一室模型 将机体作为一个整体,药物吸收后迅速分布于全身并达到平衡。,2019/4/20,33,药物,吸收,消除,logC,T,2019/4/20,34,二室模型,血流丰富的组织,分布较快,作为中央室。 血流量小的组织,分布较慢,作为周边室。,药物,吸收,中央室,消除,周边室,2019/4/20,35,A(分布相),B(消除相),T,logC,由于用房室模型问题复杂,临床应用不便,运算困难。故有逐渐放弃趋势,转向采用无房室方法,解决实际问题。,20

12、19/4/20,36,第四节 药物消除动力学,药物消除类型: 一级动力学消除(恒比消除): 零级动力学消除(恒量消除):,dC,dt,=-kCn n=0,dC,dt,=-kCn n=1,药物消除(elimination):即血药浓度不断衰减的过程。 药物消除=分布+代谢+排泄,2019/4/20,37,一、一级动力学消除,概念: 以原血浆药物量或浓度为起点,单位时间按恒定百分比速率消除药物。 例:消除速率为10%h-1,100,90,81,10,9,1h,1h,1h,8.1,72.9,2019/4/20,38,特点: 单位时间消除量与血药浓度成正比(消除能力未达饱和)。 半衰期(T1/2)恒定

13、,与C0无关。,2019/4/20,39,二、零级消除动力学,概念: 血浆药物单位时间内按恒定速度进行消除。 例:某药按10mgh-1消除。,100,1h,10,90,1h,10,80,10,70,1h,特点: 消除能力达饱和按Vmax进行消除(与C无关) 时量曲线为直线:,dc,dt,= -K,积分得: Ct= -Kt+C0,c,t,半衰期(T1/2)不恒定,与C0成正比。,2019/4/20,41,100,1h,10,90,1h,10,80,10,70,1h,100 90 81 72.9,1h,1h,1h,10,9,8.1,一级,零级,2019/4/20,42,一级消除动力学与零级消除动力

14、学的关系 一级消除动力学:多数药物按此型消除。 零级消除动力学:药量过大(中毒)按此型消 除,当药物消除至Vmax以下, 转为一级动力学消除。,零级,一级,t,C,2019/4/20,43,第五节 体内药物的药量-时间关系,一、血药浓度变化的时间过程 (一)药-时曲线 血浆药物浓度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规 律,称为时量关系。,2019/4/20,44,最小中毒浓度,最小有效浓度,峰浓度,潜伏期,达峰时间,2019/4/20,45,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t,c,2019/4/20,46,一、消除半衰期(half life,t1/2) 血浆药物浓度下降

15、一半所需要的时间,50,100,T1/2,第六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重要参数,2019/4/20,47,T1/2反映药物消除的快慢: T1/2长:药物消除慢 T1/2短:药物消除快,2019/4/20,48,T1/2实际指导意义: 1.确定给药的间隔时间(约为一个T1/2)。 2.预测停药后体内药物基本消除的时间 (约为5个T1/2)。,3.预测达稳态血药浓度(Css)的时间(约为5个T1/2)。 Css:即间断连续给药,时量曲线呈水平波动。,EC,T,C,2,3,4,1,5,2019/4/20,50,二、血浆清除率(plasma clearance ,CL): 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容积血浆中的药物被消除。 单位:Lh-1、或mlmin-1、Lkg-1h-1,2019/4/20,51,三、表观分布容积 (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Vd) 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平衡或稳态时,按照血药浓度推算体内药物总量在理论上应占有的体液容积。 即理论上药物在体内体液中分布的容积数。,V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