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代谢动力学(0819)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84373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物代谢动力学(0819)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药物代谢动力学(0819)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药物代谢动力学(0819)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药物代谢动力学(0819)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药物代谢动力学(0819)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物代谢动力学(0819)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物代谢动力学(0819)课件(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本章内容,1、药物的吸收 2、药物分布 3、药物代谢 4、药物排泄 5、给药途径 6、药物计量控制,与生物体内的靶点具有强烈相互作用的药物,并不能保证这些药物具有临床的高活性,药物在进入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消除也极大地影响药物活性的发挥。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这些过程的科学称为药物代谢动力学。,5的原则,根据对现有化学合成药物的总结,发现多数口服有效的药物: 相对分子量低于500,lgP5, 具有不多于5个氢键供体和10个氢键受体基团。 在新药研究中,尽早地考虑药物代谢动力学性质是非常明智的,因为如果药物不能有效地到达作用靶点,那么要获得良好的疗效是不可能的。,一

2、、药物的吸收,口服药物要达到特定的靶点必须经过肠壁才能进入血液。,细胞膜,细胞膜:主要成份由磷脂,构成的双分子层,厚度约80A。,磷脂酰胆碱,药物的疏水性,由于细胞膜的表面是亲水性的,而内部是疏水性的,因此一种药物要通过肠道细胞膜,需要在亲水性和疏水性之间有一个平衡,这是5的原则的理论基础。,少数强极性的药物能够被肠道吸收,是因为它们与体内载体蛋白的靶分子结构类似,而被偷运进入细胞。 有时药物特意被设计成强极性的,以便留在肠道内,治疗肠道的细菌感染。,二、药物的分布,1、进入血液: 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后,随血液进行循环,在很短时间内到达全身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一分钟左右)。 虽然药物在血液中是平

3、均分布的,但在全身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因为某些器官的血液流量高于其他的器官。,2、分布到器官和组织 药物从毛细血管离开,进入人体组织和器官周围的含水体液中。毛细血管壁非常薄,由单层密集排列的细胞构成,细胞间有90150A的空隙,药物分子很易于通过。,3、分布到细胞 药物到达组织和器官周围的体液后,如果靶点位于细胞膜上,则马上产生作用;如果靶点位于细胞内,则还需要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或者被载体蛋白转运进入细胞。,4、其他因素的影响 疏水性较强的药物容易被脂肪组织大量吸收而从血液中清除,带电荷的药物容易与各种大分子(蛋白质、核酸、多 糖等)结合从血液中清除。药物也能够与血液中的血浆蛋白结合。因此服用

4、的药物一般只有很小的部分到达目标靶点,产生治疗作用。,5、血脑屏障 向大脑供血的毛细血管壁由排列特别紧密的细胞构成,细胞间没有空隙,并且毛细血管的外部被一层脂肪覆盖。因此进入大脑的药物需要较高的脂溶性,才能穿过脂肪层和毛细血管的细胞膜。,6、胎盘屏障 胎盘屏障将母亲的血液和胎儿分开,但母亲的血液为胎儿提供营养物质和运走废物。脂溶性的药物最容易通过此屏障。化学药物,如乙醇、烟碱或可卡因等均能够进入胎儿的供血系统。,三、药物代谢和失活,1、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历的化学变化。一般是经一些酶促化学反应,生成比原药具有较大的极性和水溶性的产物,利于被排泄或和与一些内源性物(如葡萄糖醛酸,谷胱甘肽)结

5、合而促进排泄速率。 代谢并不全是去毒,有时代谢可使原药生成生物活性物质,从而发生更好的疗效或者产生更强的毒性。,2、参与药物代谢的酶主要存在于肝脏中,少数存在于肠道和供血系统中。因此在药物代谢过程中,肝脏的作用非常重要。 口服的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后,在到达组织和器官前,首先要通过肝脏,因此药物要发挥治疗效应,首先必须保证不被肝脏中的代谢酶迅速破坏。 药物的代谢反应可以分为I相代谢和II相代谢。,3、I相代谢,通常包括将极性的基团引入药物中,或者对现有的基团进行增加极性的修饰。氧化反应在I相代谢中特别重要,这些反应主要由肝脏中的P450氧化酶系所催化。,氧化反应,1. 芳烃羟基化,引入羟基,得相

6、应的酚类。优先在芳环的对位,有吸电子取代基,羟基化反应就不易发生,2. 侧链脂烃基羟基化,3. O 、S 去烃基作用,5. N去烃基作用,CH3CH2OH CH3CHO CH3COOH,8. 醇脱氢(氧化),还原反应,还原是生物体内十分重要的生物转化过程,在肝内存在许多可将醛,酮、硝基、偶氮的酶,碳碳双键等。,1. 醛酮还原成醇,Cl3CCHO Cl3CCH2OH,2. 硝基还原成氨基,3. 偶氮还原断裂,百浪多息,磺胺,三、 甲基化,在甲基化转移酶催化下进行,对一些儿茶酚胺的灭活代谢起着重大的作用,其它含N、O、S的基团都能进行,四、 乙酰化,芳伯胺药物在代谢时大都被乙酰化结合,一般药物经N

7、-乙酰化代谢后,生成无活性或毒性较小的产物。,磺胺嘧啶,酯和酰胺在酶催化下水解,产生水溶性的羧酸、醇和氨。,五、水解反应,4、II相代谢,II相代谢是将药物或药物经I相代谢生成的代谢产物与特定的内源性组分连接起来。参与这一反应的内源性物质经常是甘氨酸、谷氨酰胺、葡萄糖醛酸和硫酸。 II相代谢的产物一般具有很高的水溶性,更容易通过尿液和胆汁排泄出去。经胆汁排泄的轭合物在肠内易发生酶促水解,游离出的药物又可被肠重吸收,使药物在体内保持的时间较长。,1. 葡萄糖醛酸轭合:C6H9O6,能与含羟基、羧基、氨基、巯基的小分子结合,成O-、N-、S-苷键,4. 硫酸轭合:H2SO4,2. 甘氨酸轭合:H2

8、NCH2COOH,含酚羟基的内源性化合物(代谢物)的一个重要的代谢途经:,4、药物排泄,相反应,相反应,肠肝循环,药物及其代谢产物能够通过一系列的途径从体内被清除,包括经肾脏、肺、皮肤和胆管,其中经肾脏以尿液的形式排除最为重要。,肾脏排泄:肾脏是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主要排泄途径。肾脏过滤出血液中的废弃化学物质,将它们排出到尿液中。,肾脏排泄,肺部排泄:挥发性和气态的药物,经从肺部的毛细血管中被排出,扩散到气囊,然后被呼出。 胆管排泄:少数药物能够通过胆汁被排入肠道,在此部分被重新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其他途径:药物有1015的部分被汗液带走,也可以通过唾液和乳汁被排泄。,5.给药途径,给药是将一

9、种药物引入人体内的方法。采用何种给药方法取决于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在体内的药物动力学性质和靶器官的位置。,常用的给药途径,1、口服给药 2、黏膜给药 3、吸入给药 4、局部给药 5、直肠给药 6、注射给药 7、注射泵给药,(1)口服给药,最方便的给药方法,但是对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要求最高。 口服的药物必须耐受胃酸的破坏、不被胃肠道的消化酶所分解、具有恰当的亲水/疏水比,以便穿过肠壁进入血液。,(2)黏膜给药,药物直接通过口腔或舌下的黏膜被吸收避免消化道的破坏,并且能迅速进入血液。 (3)吸入给药 气态或低沸点的药物,如全身麻醉药物乙醚、氯仿等。 部分靶点在肺部的药物,如抗哮的药物。,(4)局部

10、给药,多数的皮肤用药或者一些高脂溶性药物。 (5)注射给药 有四种方法: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膜内注射。药物很快进入血液,药物的血液含量更易于控制。但药物副反应可能更强、更难于控制,并且要求严格的灭菌技术。,6、药物剂量,药物在靶点周围的浓度必须达到治疗剂量,同时又必须处于安全剂量以内,药物剂量的选择需要准确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知识。一般血液中的药物浓度(血药浓度)被用于确定药物的治疗和安全剂量水平。,药物的半衰其期,药物的半衰期是指药物的血药浓度降低到一半时所需的时间。药物的半衰期可以从几分钟几个月。,稳态浓度,由于药物的代谢与消除与给药基本同步发生,因此维持体内的治疗剂量需要在一定的

11、时间内重复给药。通常药物达到稳态浓度需要6个半衰期。,基于规定剂量的药物浓度波动,药物耐受性,某些药物在重复给药后,其药效会逐步降低或消失,为达到同样的治疗效力,必须增加药物的剂量,这种现象称为药物耐受性。 耐药性产生的机制有一下几种: (1)药物的使用诱导体内代谢酶的增量合成,导致药物的代谢速度加快。如镇静药物戊巴比妥,(2)一些受体拮抗剂占据靶受体,引起细胞合成更多的受体来对抗拮抗剂的作用,因此在后续给药时需要更高的剂量。,第三节 抗代谢的药物,抗代谢物与代谢底物间仅存在微小的结构上的差别,这些微小差别导致一些酶的错误利用而使代谢过程阻断,或造成酶催化活性被抑制,从而发生疗效。,一、叶酸类

12、代谢拮抗,叶酸,RNH2,RH 氨基蝶呤,RNH2,RCH3 甲氨蝶呤,苯甲酸,磺胺,0.23nm,0.24nm,0.67nm,0.69nm,二、嘌呤类代谢拮抗,腺嘌呤,鸟嘌呤,次黄嘌呤,巯嘌呤,硫鸟嘌呤,阿糖腺苷,氨基咪唑酰胺核苷 AICAR,鸟苷,利巴韦林,2. 胞嘧啶类,三、嘧啶类代谢拮抗剂,1. 尿嘧啶类,尿嘧啶,氟尿嘧啶,胞嘧啶,胞苷,脱氧胞苷,阿糖胞苷,3. 胸腺嘧啶类,脱氧胸腺苷,胸腺嘧啶,齐多夫定,曲氟腺苷,第四节 影响膜的药物,生物膜是细胞内容物和它的外环境间的渗透壁垒,同时还具有细胞内外物质运转的功能。,一、影响膜性质(运转)的药,影响膜的运转过程,特别是影响特殊运转是影响

13、膜的药物作用机制的重要方面。这是局部麻醉药、各种影响离子通道的心血管药的作用机制。,二、破坏膜或阻碍膜生成的药,由于哺乳动物真核细胞的膜与细菌、真菌原核细胞的膜有巨大差异的的特点,一些物质可选择性作用于原核细胞,破坏膜的功能、阻碍膜的形成,而对哺乳动物没类似的影响。这是一些重要抗菌药的作用机制。,补一 药物活性的基础因素,第一节 理化性质,药物分子结构决定药物的性质,直接影响其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与靶物质的相互作用及代谢,直至最终活性的体现。,一、药物的溶解度和分配系数,物质在极性溶剂(如水)和非极性溶剂(如类脂)中的浓度比例叫分配系数。药物在生物体内主要是在水和脂肪、类脂之间分配,故通常

14、称脂水分配系数,可用下式表示:,PCo/Cw,lgPlgCo/Cw,分子结构改变对分配系数产生显著影响,一般在药物分子内引入非极性基团使其脂水分配系数增大,引入极性基团使其脂水分配系数减小。,引入下列基团至脂肪烃类化合物,其lgP递降顺序大致为,引入下列基团至芳香烃类化合物,其lgP递降顺序大致为,C6H5 CH3 Cl COOCH3 N(CH3)2 OCH3 COCH3 NO2 OH NH3 COOH CONH2,C6H5 CH3 ICl OCH3 NO2 COOH COCH3 CHO OH NHCOCH3 NH3 CONH2 SO2NH2,一些需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一般须具有较大的脂水分配系

15、数,如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二、药物的离解度,弱酸和弱碱类药物具有一定的离解度,由于药物仅以非离解形式通过生物膜,它们的生物利用度直接和它们在体内的离解程度相关,实际上较大地受体内介质pH的影响。,因此,弱酸类药物主要被胃吸收;而弱碱类药物则主要通过小肠吸收。(一般胃中pH1,小肠pH8),第二节 化学结构方面,一、电子云密度,大多数药物和受体作用度涉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因此药物分子结构中有关原子的电荷状况会对药效产生明显的影响。,DNA烷基化相对活性 1 0.1,局麻活性 R ED50 ( molml-1 ) C2H5O 0.25 CH3O 0.60 H2N 0.75 HO 1.25

16、H 6.00 O2N 7.4,二、键合类型,1. 共价键,在生物体内,键能大于40kjmol-1的键,没有酶催化,不可能断裂,药物一般不与受体或生物大分子形成共价键。但一旦形成共价键结合,受体不能再复原,导致机体形成很大毒性或效用很长。,2. 氢键,氢键仅短距离有效,在生理情况下,药物分子中含有孤对电子的O,N和卤素特别是F能与受体,生物大分子间形成氢键,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中氢键是重要的。另外,氢键对增加药物的溶解度起重要的作用。,3. 静电键,静电键包括离子相互作用,偶极相互作用和离子偶极相互作用。在药物-受体复合物中,最经常出现的是离子-偶极相互作用和偶极偶极相互作用。当同时存在氢键等短距离键时,静电键可得到加强。,4. 范德华引力,分子间的范德华引力由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