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60: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讲稿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184139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60: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讲稿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2011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60: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讲稿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2011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60: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讲稿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2011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60: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讲稿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2011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60: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讲稿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60: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讲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60: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讲稿(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专题辅导,专题六十: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讲稿,第六模块:现代文阅读,各类文体文学作品语言的特点,散文的语言:讲究散而有神,短小生动,比喻、排比、拟人、类比的手法也常用。 小说的语言:讲究形象、生动,多用描写,如人物的心理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等,细描、白描或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环境描写则是对景物、环境的刻画,有社会环境,也有自然环境。,诗歌的语言:含蓄、丰富、形象。借助描绘、比喻、拟人、类比、夸张、想象等手法去让人领悟。 戏剧的语言:侧重对话的机智、韵味、内涵、幽默等。,、语言四大特点,()形象化。 ()凝练含蓄。 ()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具有音乐美,即具有音韵、节奏感、抑

2、扬顿挫感。,、鉴赏的要求: 含义理解、作用分析、语言技巧和表现手法等。,、语言鉴赏的方法,()抓住关键词去品味语言的丰富内涵。 ()大处着眼,整体把握,特别要明确全文中心、结构思路,并与语言品味相互印证。 ()从特殊的表现形式(如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和特殊的句式等)入手。,命题特点,高考命题中直接考语言的题不多。且语言特色常结合表达技巧来答。,夕阳的生命是有限的。它在天边一点点沉落下去,它的光却在我的书房里渐渐升高。短暂的夕照大概知道自己大限在即,它最后抛给人间的光芒最依恋也最夺目。此时,连我的书房的空气也是金红的。定睛细看,空气里浮动的尘埃竟然被它照亮。这些小得肉眼刚刚能看见的颗粒竟被夕阳

3、照得极亮极美,它们在半空中自由、无声和缓缓地游弋着,好像徜徉在宇宙里的星辰。这是惟夕阳才能创造的景象它能使最平凡的事物变得无比神奇。在日落前的一瞬,夕阳残照已经挪到我书架最上边的一格。满室皆暗,只有书架上边无限明媚。那里摆着一只河北省白沟的泥公鸡一瞬间,高高站在书架上端的泥公鸡竟被这最后的阳光照耀得夺目和通红,好似燃烧了起来。,练习,文中加点的词语形象地描写了夕照的动态,请从中任选两个予以赏析。 (06广东),抛:投掷之意。表现了夕阳慷慨的、毫不吝啬地将它所有的光芒送给人间。 挪:挪动,表明夕阳将要下山,表现了夕阳对书架和传统文化的依恋。,把握语言 提炼思想,命题形式及答题指导,描绘类 提问方

4、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

5、真是可爱的孩子”?,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

6、什么?,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

7、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节选自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命题角度,命题角度一:探寻语言的指代义,例题1(2007年北京卷湿湿的想念) 文章第一段指出“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说说这“理想”是什么?(4分) 七十年前,爷爷沿着一条沅水,走出大山,走进那所无法毕业的

8、人生学校,读那本未必都能看懂的大书。后来,因为肚子的困窘和头脑的困惑,他也写了许多本小书和大书,里面有许多很美的文字和用文字作的很美的画卷,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 水激发他对人世怀抱虔诚的爱与希望。正如爷爷说过的那样:“水教给我黏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作横海扬帆的美梦。”“美梦”中蕴含着他的人生热望。他执著地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古代文明的美编织朴实单纯的理想。虽然他不奢望以此取代社会理想,但是他热切地希望能为百病缠身的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参考答案,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以及古代文明的 美,为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 梦想。,类题点拨,1.审清题

9、意,明确答题方向; 2.关注文本,找准答题区域; 3.结合语境,瞻前顾后; 4.选择合理的表达形式,组织答案(截取、整合、自创)。,迁移训练雪野里的精灵,定林寺里的银杏树,崂山雪地里的小花小草,还有这雪国中的“白头翁”,都是造物主无与伦比的杰作,都是生命的奇观 人们惯常喜爱吟咏参天的大树,喜爱聆听它们博大生命的浩歌。但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浩歌是夏的宣言与旗帜,寂寞则是春的预告和序曲。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对憧憬着春天却不能轰轰烈烈、大红大紫的众多的小花小草,谁也没有权利去有意或无意地践踏它们 文章说“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两种“境界” 分别指什么?二者有何相同点?(

10、4分),参考答案,浩歌的境界:宏大壮丽的生命形态,轰轰烈烈、激荡人心。 寂寞的境界:纤小柔弱的生命形态,默默无闻、自强不息。,命题角度二:探寻语言的修辞义,例2(2007年全国卷海南杂忆) 怎样理解“道旁石”“补天手”在文中含义。(4分) 这些怪石头,叫我想起题名为像耳山的苏东坡的一首五言绝句: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遗! 我翻阅过道光琼州府志,在“谪宦”目下,知谪宦始自唐代,凡十人,宋代亦十人;又在“流寓”目下,知道隋一人,唐十二人,宋亦十二人。明朝呢,谪宦及流寓共二十二人。这些人,不都是“补天遗”的“道旁石”么?其中有大名震宇宙的李纲、赵鼎和胡铨。这些名臣,当宋南渡之际

11、,却无缘“补天”,而被放逐到这“地陷东南”的海岛作“道旁石”。千载以下,真叫人读了苏东坡这首诗同声一叹! 只在人民掌握政权以后,海南岛才别是一番新天地。兴隆农场是归国华侨经营的一个大农场。以前这里没有的若干热带作物,如今都从千万里外来这里安家立业了。正像这里的工作人员,他们的祖辈或父辈万里投荒,为人作嫁,现在他们回到祖国的这个南海大岛安家立业,却不是“道旁石”,而是真正的补天手了!,怎样理解“道旁石”“补天手”在文中义。(4分),参考答案 “道旁石”本指遗弃在路边,没有用的石头。在文中被弃置不用的人才。 “补天手”在文中指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归国华侨这样的人才,也喻指本应补天却被放逐的古代名臣。,

12、特别提示,注意语言的修辞; 揭示词语在句中的比喻义、双关义、借代义等。,迁移训练总想为你唱支歌 怎样理解划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2分),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痉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参考答案,

13、大西北环境的恶劣与生命的顽强会让人经受历练而变得坚强。,迁移训练灯火的温情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5分),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应该是孤绝心境的最美描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在此绝灭之境,能心平气和地垂钓,是一种境界,能够不与人为伍的独钓又是一种境界,而能在绝灭孤独之中钓寒江之雪,乃是最高境界。以前老师讲课总说这是诗人失意心态的写照。其实,人难免不失意,失意时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不失高洁,才可独居寒冷的江峡中,成为高天银雪世界的唯一自持者。假如你在蓑笠翁的位置,会如何呢?我曾问自己。我说,我不如他,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

14、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参考答案,在作者看来,人生路上的孤绝(困难和艰苦)环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没有自我救赎的灵魂。这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真情和温暖的渴望与向往,对人生信念和人格尊严的呼唤与坚守。,命题角度三:探寻语言的概括义,例3决斗怎样理解划线句的含义?(4分) 自我决斗,看上去并不轰轰烈烈,甚至是冷冷清清的。这种精神上的决斗,从来就拒绝热闹。我理解这样的决斗。 一个优质的生命就应该是这样趋于完成的。这应该是一种优秀传统。如果这样的传统被抹杀了,废除了,世界也就空洞,地球也就变成了零。 【参考答案】如果这种勇于超越自我、战胜困难的传统(自我的精神决斗)没有了,就不会产生优

15、质的生命,人类社会就会陷入精神空虚之中。,特别提示,总括句往往就是一些具有概括义的句子。 总括句的位置常常在段落的开头或末尾,篇首或篇尾。 在文本中寻找概括义。,例3(2007年重庆卷告别三峡) “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4分) 告别三峡,已经讲了几年。其间除去旅游部门炒作的成分,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多是怀着真诚惜别的心情去三峡的。长江浩浩荡荡,自由自在地奔腾了亿万年,第一次被人类强行改变它的面目。今年六月大坝蓄水后,上游六百多公里的长江,将变成一个狭长而巨大的水库,三峡将不再是昔日的三峡,长江也不

16、再是过去的长江了。它将失去许多原始的形态和野性,变得温顺、驯服。建造三峡大坝是经过科学论证的,我们不怀疑它将在防洪、发电、航运等诸多方面发挥特殊的功用。但当这条亘古以来一直追求自由的大水终被锁住时,人们还是蓦然生出一种怜惜、怅然和失落。 去年十月底,我终于去了三峡。但老实说,三峡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美丽奇伟,此时,距三峡明渠截流只有几天的时间了,届时将要断航,该运的急用的货物要赶快运出,天南海北赶来的游客要最后看一眼原始的三峡。,但老实说,三峡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美丽奇伟,此时,距三峡明渠截流只有几天的时间了,届时将要断航,该运的急用的货物要赶快运出,天南海北赶来的游客要最后看一眼原始的三峡。那时,我和所有的游客一样,都显得多情而惆怅。但在后来的日子里,当我实地目睹了涪陵、万州、云阳、巫山等地移民拆迁的许多现场后,却突然发现自己和游人的多情惆怅是多么的空洞。 在整个三峡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