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规范化答题要点.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183422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7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高考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规范化答题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1高考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规范化答题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1高考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规范化答题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1高考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规范化答题要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1高考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规范化答题要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高考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规范化答题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高考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规范化答题要点.(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学、实用类文本阅读,散文类文本阅读 小说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1、甲文为文学类文本阅读,文本为散文或小说。从经验角度看,甲文如考散文,多数考生会选择乙文作答,因为散文往往涉及对情感与哲理的把握,较难;而甲文如考小说,建议考生要以粗读两篇文本的内容为基础,根据理解文本难易度、题目是否适合自己作答来决定选考篇目。考生请勿盲目选择乙文作答,因为小说类文本往往有较强的情节,有助于降低理解文本的难度。 2、双项选择题虽然号称综合考察考生理解原文意思、筛选信息、分析和概括等方面的能力,但事实上,主要考察的还是考生理解原文意思和筛选原文信息的能力(起码约有34个选项),因此能否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内容进

2、行准确比对是决定本题得分的关键。注意:选项内容往往不直接照抄原文内容,而是以原文内容或信息为基础,进行组合或改头换面。,答题总体注意事项,一般要分点作答,往往以三点为宜,要注意三点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或者是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或者分别是情节、人物性格(形象)、主题、读者的角度,或者是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或者是文本本身的含义、联系实际的含义。 答题的每个要点往往是先明确结论,再结合文本的语句或情节或内容或特点进行分析;缺少分析的答题只能得低分。 答题的信息有时就在原文中,要特别注意主旨句、抒情或议论性的语句、各段落的中心句、过渡句、开头与结尾句。答题信息集中在原文特定区域的要注意句数,分散在原

3、文某些区域的要注意一区域大体就是一点。 答题信息如没有直接呈现在原文中,则需考生自行概括,应特别注意结合原文内容、情节、语句、特点进行分析,并使用原文的虽零散但很关键的信息,如开头或结尾句、过渡句、议论或抒情句、反复出现的词语等。,主观表达题2道,分别4、6分,问1:理解某词的含义。 答1:解释词语的本义;结合语句或文本,分析所表达的内容,所描绘的画面,或营造的氛围;明确所表达的感情或主题,明确所收到的表达效果。 问2:理解某句话的含义。 答2:提取关键词语或全句,解释表面含义;结合上下文,把关键词语含蓄的转化为明朗的、抽象的转化为具体的,揭示深层含义,并分析所表达的内容,所描绘的画面,或营造

4、的氛围;明确所表达的感情或主题,或所收到的表达效果。,词语及语句理解类解题,问:结合全文,分析人物形象;对文中人物进行评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答:明确人物性格特点;结合文本、内容或情节进行分析,最好举事例(或语言、细节),并进行简析;明确对表达感情或主题的作用,或所收到的效果。 快速阅读:考前特刊第49页人物形象类备考资料。,人物形象类解题,问:某情节、事物、人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结合文本,明确情节、事物、人物本身的内容;明确对推动情节、表现事物特点、塑造人物的作用;明确对表达感情的作用,或对表达主题的作用,或所收到的表达效果。 快速阅读:考前特刊第48页故事情节类备考资料。 问:分

5、析事件、行为的原因。 答:明确原因(推进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营造氛围、表达主题);结合文本、内容或情节进行分析,最好举事例(或语言、细节),并进行简析;明确对表达感情或主题的作用,或所收到的效果。,情节、内容类解题,问: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主题。 问: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或让你受到了什么启迪。 问:结合文章主题,谈谈你对某句话或某问题的看法。 答:概括内容、情节和人物形象特点(或概括所描写的对象、所营造的意境的特点、所表达的内容);明确所表达的感情或主题;联系实际,谈个人感受与启发。 快速阅读:考前特刊第50页主题内容类备考资料。 注意:既要注意文本的显性主题,又要从字

6、里行间看到的隐性主题,这样才能把主题分析概括全面。,中心主题类解题,问: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分析其对塑人物或推动情节或表现主题所起到的作用。 答:结合文本或语句,明确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 背景,营造 氛围,渲染 气氛);明确对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或明确对塑造人物所起的作用;明确对表达感情的作用,或对表达主题的作用,或所收到的表达效果。 快速阅读:考前特刊第47页环境描写类备考资料。,环境描写类解题,(一)全文有11个自然段。 (二)第14段大致可归为一段,欲扬先抑,通过人们的反面意见、和南方的春的比较,写出北方春的特点。第58段为一段,是文章的主体段,描写了北方春风的特点,具体表现了春风吹来、

7、冰河开裂、万物苏醒、农民劳动的情景。第911段是结尾段,表现北国春风充满力量的深层特点,再次和南国春风比较,突出作者对北国春风的喜爱。,高考真题在线春风,1、AC。B项,和全文主旨明显相反;D项,原文第8段,麦苗返青与山桃鼓苞是并列的;E项,“扬抑”错位。 2、为何怀念江南的春风:一是江南的春风好,二是北国春风不好。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北国春风的特点,以及所蕴含的精神。 江南的春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北国的春天时间短,风沙大,使作者怀念江南的春风。后来作者对北国的春风有了别样的体会,作者看到北国的春风正因带着粗暴的力量才能开冰冻和霜雪,因此怀念北国的春风。,高考真题在

8、线春风,3、最后一题大多要从表现人物、景物或事物的特点,对情节发展的作用,对环境描写的作用,对营造氛围的作用,对表达主旨情感的作用等角度答题。 用轻柔的南国春风与强劲的北国春风相比,突出北国春风的特点是强健有力。用另一种角度写南国的春风,与开篇对南国春风的描述形成对比,表达情感上的变化。从怀念南国的春风转为赞美并怀念北国的春风,突出表达了文章的主题。,高考真题在线春风,问:就题目、首尾段或某段分析其内容及作用。 答:结合文本或语句,明确表达了什么内容,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或对情节发展的作用;结合上下文,明确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明确所表达的感情或主题,或所收到的效果。 补充:还可从对读者的阅读

9、有什么作用的角度作答。 快速阅读:考前特刊第31页结构段落类备考资料。,行文结构类解题,问:就某一人称的运用,或就行文中人称的变化,或就称谓的变化分析作用及效果。 答:明确人称的运用或变化;明确运用这一人称或变化所表达的内容,所塑造的人物、描绘的画面,或营造的氛围;明确这一人称或变化对主题、感情表达所收到的作用,或所收到的效果。 快速阅读:考前特刊第32页人称表达类备考资料。,人称表达类解题,问:就某个句子、段落或篇章分析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说明: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 答:明确所使用的表达技巧;结合语句或文本,分析运用该技巧所表达的内容,所描绘的画面,或所营造的氛围;明确所表达的

10、感情或主题,或所收到的效果。 快速阅读:考前特训第27页修辞手法备考资料。 考前特训第28页表现手法备考资料。 考前特训第29页表达方式备考资料。,表达技巧类解题,问:某句话或某段话或全文在语言特上有何特色。 答:明确语言特色,并提取关键词语或句子,结合上下文分析表层和深层含义(回归原文,定准这个词、句、段在原文中的位置,从中选取最能体现特色的语句并分析其表层和深层含义);明确所表达的内容,所描绘的画面,所营造的氛围;明确对表达感情和主题的作用,或所收到的表达效果。 快速阅读:考前特刊第52页语言特色类备考资料。,语言特色类解题,(一)标注语段,全文6个自然段。 (二)第12段总说中国天人之学

11、的思想、内经以“天人一体”为理论核心。35段,具体诠释内经“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内经对健康的定义以及应对疾病的办法。第6段,内经和现代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相通,有现代意义。 1、BD项。A项的信息没有在原文原句出现,可以参阅第3段内容;C项的信息要综合3、4段的原句;E项的信息在原文第6段。,“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2、原句在第5段,涉及到内经对健康的定义以及应对疾病的办法,因此答题也在第5段。从题目分析,只要能够证明“生病是破坏了这种和谐”即可。 答:健康的本质就是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形与神的和谐。反过来说,失去这种和谐,人体就不健康,就会产生疾病。因此,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调整与维护这种和谐。,“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3、“这话给了你什么启示?”这个问题一般要结合文本内容,先理解其意思与所表达的内容。“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这个问题要以句子的意思及所表达的内容为基础,结合实际谈感受。 两者都不把人作为一个超然独立的实体,而是看做自然社会环境中的一员。其次,两者都注意到精神心理因素在个体健康与疾病中所起的作用,强调社会心理因素的重要性。给我的启示是:内经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现代科学的发展,可以从这样的经典文献中得到启迪。我们要认真整理、学习传统经典,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