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复习ppt幻灯片完整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78070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1.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复习ppt幻灯片完整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复习ppt幻灯片完整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复习ppt幻灯片完整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复习ppt幻灯片完整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复习ppt幻灯片完整版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复习ppt幻灯片完整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复习ppt幻灯片完整版(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一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考点1:分封制与宗法制,1分封制: 含义目的分封对象权力义务作用 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分封对象:功臣,王族,先代贵族 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义务: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作用:前期加强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 但是随着兼并战争的开始,削弱了周王室的地位.,2周初实行分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

2、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3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 B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D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4.(2006上海)荀子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性独居五十三。”可见同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他们 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铁犁,D,B,C,5.(2003上海)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曾随武庚叛周,平叛后,成王封周公的长子于奄国称

3、鲁,并辖“殷民六族”其中殷民指的是 A.夏人的后代 B.商代的后代 C.周朝的百姓 D.少数民族 6.齐太公世家中记载“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姜尚于齐营丘”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王室子弟是西周初年实施分封的唯一对象 B.分封的根本目的是赏赐功臣 C.分封制不注重血缘 D.受封以后,齐要必须定期朝贡 7.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大小轻重”这反映了当时 A.周王室衰微,王命不行 B.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C.王权衰落,分封制受到了破坏 D.列国内乱,诸侯兼并 8. “封建诸侯,以蕃屏周”是对西周分封制的一种描述。这里的“封

4、建”的含义是 A.封建思想产生 B.奴隶社会的一种等级制度 C.封建社会政治制度 D.分封诸侯建立侯国,B,D,C,D,2宗法制: 目的含义实质最大特点影响与分封制关系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含义: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着重分析大宗和小宗的关系) 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与分封制关系(1

5、)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2)他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3)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1.在西周的某一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A.周王 B.该国国君 C.卿大夫 D.士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右图,说明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 A.分封制 B.父系家长制 C. 庶子继承制 D.嫡长子继承制 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共同特点是强调 A等级关系 B政治关系 C臣属关系 D血缘关系 4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这里的“礼”主要是指 A礼仪 B政权 C风俗 D政治制度 5观察下表,按照西周

6、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B,D,D,D,A,6、下列关于西周的宗法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宗法制是权力分配的原则 B.其最大特点是长子继承制 C.由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间接演变而来 D.容易导致诸侯割据纷争 7、下列关于西周的宗法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A.按军功分配政治权力 B.周天子对诸侯实现集权统治 C.长子优先继承权 D.中华民族尊祖敬宗习俗 8、下列制度中,对我国社会人际关系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A.礼乐制 B. 分封制 C.宗法制 D 三公九卿制 9. 中国人对与父母同辈的称谓非常多,比如有“伯伯、叔叔、舅舅、姑妈、姨妈”等,这种现象应该受中国古代哪种制度影响最大 A分封制 B宗法

7、制 C等级制 D礼仪制 10.据 史记 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周与鲁的关系是 A 父子 B 兄弟 C 平等 D 大宗与小宗,A,D,C,B,D,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完善和巩固分封制; 保证王权的平稳过渡,规定权利和义务 特点:形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明确大宗和小宗的关系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前期加强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但是随着生产力发展,兼并战争的开始,削弱了周王室的地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他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 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

8、统治的工具。,3.分封制与宗法制比较,4西周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特点: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祭祀)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 高考题 1.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随后,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此事说明当时 A.实行了内阁制 B.设立了军机处 C.实行了分封制 D.郡县制受到挑战 2“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 A分封制 B井田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3中华法系的特征是“以礼入法”,这里的“礼”主要是指 A等级 B教化 C习俗 D祭祀,C,A,A,4“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拟)焉,

9、立诸侯不使大夫疑(拟)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拟)焉。疑(拟)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庭乱。” 这表明西周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君主专制 C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C,必修一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考点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1中央官制的建立 (1)权限 (2)有何特色? 分权;位高权重 ;内外兼管 ;不得世袭;军权皇控 2.郡县制 郡县制下的地方官与分封制下的诸侯王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是 A.统治区域的大小 B. 辖区人口的多少 C.权利地位的由来 D. 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以血缘为基础

10、,以地域为划分基础,无必然血缘关系,诸侯官位、封土世袭,地方容易出现割据,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垂直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官员由皇帝任命,主仆,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历史根源是什么? 经济根源:封建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 社会根源: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逐渐形成。为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思想根源: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主张,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政治根源:巩固统一;适应地主阶级加强对人民控制的政治需要。 (2

11、)最主要特点 皇权至高无上,3.影响 积极 政治上: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统一;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统;促进民族融合,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经济上: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文化上:有利于封建文化的发展繁荣;奠定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 局限 政治上,皇权专制,具有个人独断性和随意性,易成暴政,官僚主义、腐败现象等 经济上,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文化上,实行文化专制,不利于科技文化自由发展(不利近代科学的发展) 对外关系,(闭关锁国政策),巩固练习:1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12、2推行郡县制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是因为这一制度 A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B提高了政令执行的效率 C便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 D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 3.下列反映了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是 秦铜权图 半两钱 宜侯夨铜簋 虎符A B C D 4与分封制相比,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主要特点是 A.皇位世代相传 B.皇权至高无上 C.皇帝掌握从中央到地方大权 D.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必修一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考点3:汉代到宋元的政治制度演变,一 、汉到宋元的中央政治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1)演变: 汉初继承三公九卿制,丞相位尊权重;汉武帝时,形成与“外朝”相对应的“中

13、朝”(决策);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形成和发展,相权实际上被分散;宋代增设“参知政事”分散宰相权力。 (2)焦点问题: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与斗争。 (3)趋势: 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是汉代到宋元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主旋律。,巩固练习:1、据班固 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乡,”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秦亡后,县令、长在汉初继续留任 B秦朝每县掌治 100 个亭 C汉朝县扩大辖区,掌治 100 个乡 D汉代县制大体沿用秦朝制度 2、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不断完善和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按其相同职能分组不正确的是 A御使大夫、刺史 B丞相、参知政事 C太尉、军机

14、处 D郡县、行省 3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描述秦代的政治制度:“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些材料直接反映了 A、皇权至高无上 B、三公九卿皆听命于皇帝 C、秦律严苛细密 D、法律、命令、大小事务全,4.由皇帝控制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表明 A封建统治出现民主化的演变趋势 B宰相位尊权重的地位进一步加强 C宰相由一人到多人,权力被分割 D汉代宰相掌握实权,唐代宰相形同虚设 5使专制皇权得到不断加强的措施是 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建立 元朝废三省,实行一省制 汉武帝时“中朝”的设置 清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A、 B、 C、 D、 6自秦始皇建立

15、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一方面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另一方面又想方设法削弱宰相的权力。与之有关的措施包括 西汉设置“中朝” 唐朝实行三省制 明朝设立内阁 清朝设立军机处 A B C D,二、汉到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1)演变: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即在继承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部分地实行分封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2)焦点问题: 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之争。 (3)趋势: 在分权的基础上,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控制地方官吏的任免、考核和监督),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4)影响: 短期来看,可以缓解一些矛盾,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但从长远来看:造成地方对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