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代谢动力学(2)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72784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2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物代谢动力学(2)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药物代谢动力学(2)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药物代谢动力学(2)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药物代谢动力学(2)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药物代谢动力学(2)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物代谢动力学(2)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物代谢动力学(2)课件(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三 章 药 物 代 谢 动 力 学 (pharmacokinetics) 药 理 学 教 研 室 吴尚魁 3029101,教学目标 1.掌握药动学的概念,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有 何不同?药物的吸收、首关消除及药物与血 浆蛋白结合的特点。 2.熟悉肝药酶的诱导和抑制,生物利用度,血 浆半衰期,稳态血药浓度,一级消除动力学 肝肠循环。 3.了解零级消除动力学,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 在不同酸碱环境中解离度的变化及对细胞膜 通透性的关系,淸除率与肝肾功能的关系。,第一节 药物的跨膜转运 一、细胞膜的结构与药物转运 二、药物的跨膜转运(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 1. 非载体转运(被动转运) 特点(1)顺浓度

2、梯度转运 药物从浓度高的一侧向低的一 侧转运,转运速度与膜两侧药 物的浓度差、脂溶性成正比。,(2) 转运过程中不需要载体,不消 耗能量。,转运方式:简单扩散(脂溶扩散) 影响扩散的因素:分子大小、细胞膜面积、脂溶 性、解离度等。,脂溶性: 解离度:多数药物是弱酸性或弱碱性,在 体液中以解离型和非解离型存在。非 解离型是脂溶性,易透过细胞膜;解 离型则相反。考虑扩散速度必须了解 药物解离型和非解离型的浓度比。,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度小,非解离型多,是否易透过细胞膜?在碱性环境中解离度大, 是否易透过细胞膜?,同理弱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易透过细胞膜;在酸性环境中不易透过细胞膜。,例1 阿斯

3、匹林(弱酸性)过量中毒,为了加速排泄 是碱化尿液或酸化尿液?,例2 苯巴比妥(弱酸性)中毒,为了加速排泄应采 取什么措施?,由以上可见,当pH等于pKa时,则 HA 等于 A- , B 等于 BH+ ,即pKa是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在50%解离时溶液的pH值。,每个药物有固定的pKa,当pH微小的变化,可显著 影响药物解离度,影响药物转运。 例如:一个药物 pKa 是 3.4 在胃中 pH 是 1.4,得出10-2 ,等于,该药在体液( pH为7.4)中,由公式得出104 , 该药在细胞外液分布多或是细胞内液分布多?为什么?,该药在胃中能否吸收?,2. 载体转运(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

4、(1)逆浓度差转运 (2)消耗能量,需要载体。 (3)同一载体同时转运两种化合物, 药物之间可发生竞争性抑制。 如丙磺舒与青霉素。 易化扩散:,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一、吸收(absorption) 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一)消化道吸收 1. 口服,(1) 药物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 (2) 胃排空和肠蠕动 (3) 胃肠道内食物及其他内容物 (4) 胃酸,2.首关效应(first pass effect) 概念:某些药物在首次通过肠壁和肝脏时经灭活 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意义:首关消除与药物疗效关系?,(1)舌下给药:药物经口腔黏膜吸收不经过门 静脉,可避免首关消除。 硝

5、酸甘油 治疗心绞痛采用舌下给药 (2)异丙肾上腺素喷雾吸收 3.直肠给药,(二) 消化道外吸收 1. 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 影响吸收因素有药物的水溶性和注 射部位的血容量,所以在外周循环 衰竭时皮下吸收速度极其缓慢,所 以在休克时最好静脉给药。 静脉注射叫不叫吸收? 2. 呼吸道吸收 3. 皮肤黏膜吸收,二、分布(distribution) 概念和意义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2. 结合型药物暂时失去药理作用,只有 游离型药物才能发挥作用。 3. 结合型药物不易透过细胞膜,转运受 限,可延长药物在体内存留时间。,意义 1.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有一定限量,如达到 饱和后再增加剂量,药物作用?,2. 两

6、种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可发生置换现 象,对药物作用有什么影响? 如:双香豆素(抗凝血药)与保太松合用,3. 低蛋白血症病人,药物血药浓度有无变化? 用药时应注意什么?,(二) 组织器官血流量 (三) 组织结合,(四) 血脑屏障 例如:流脑首选磺胺嘧啶(SD) (五) 胎盘屏障 实际上起不到屏障作用,因与一般毛 细血管无显著差别,特别注意药物对 胎儿的影响。,(六) 体液pH和解离度(细胞内pH 7.0,外为7.4) 1. 弱酸性药物:细胞内外分布一样么? 为什 么?如果血液pH上升,弱酸性药物细胞内外 分布有什么变化? 2. 弱碱性药物与弱酸性药物相反。,3. 临床意义: 苯巴比妥中毒应如何处

7、理?,(1)碱化血液:提高血液pH,使细胞外液 苯巴比妥解离增多,促使细胞内苯巴比 妥向细胞外转移,减轻中毒。 (2)碱化尿液:加速毒物排泄?,三、代谢 (一) 转化步骤:氧化、还原、水解、结合。,(三) 肝药酶 药物转化主要经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 其中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是 主要酶系统,简称肝药酶。,1.特点 (1)专一性低 (2)易受某些药物影响(诱导和抑制),2. 肝药酶的诱导和抑制 (1)酶的诱导,某些药物可提高肝药酶的活性,增强自身或 其它药物的代谢。 苯巴比妥:可加速双香豆素代谢。 苯巴比妥,保太松,利福平可促进自身代谢。,(2)酶的抑制 有些药物可抑制肝药酶的活性,使

8、其它药 物代谢减慢,作用增强。 某男,23岁,患癫痫大发作十余年,注意:药物对肝脏的毒害作用,四、 排泄 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另外还有胆汁排泄、乳汁排泄、汗腺排泄、肺排泄等。,(一) 肾脏排泄 1.肾小球滤过 2.肾小管分泌 有些药物通过肾小管分泌排泄,肾小管有两个 通道,一是弱酸类通道,二是弱碱类通道。 肾小管分泌是主动转运,如青霉素和丙磺舒。 3.肾小管重吸收,4.尿液pH变化对药物排泄的影响 (1) 酸化尿液 (2) 碱化尿液 (3) 指导用药:A. 加速毒物排泄 B. 增强疗效,(二) 胆汁排泄 肝肠循环:有些药物经胆汁排入肠腔可部分 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 环,这种

9、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三) 乳汁排泄及其它排泄途径 皮肤、唾液、泪腺、呼吸道、大便等排泄。,二、 一级动力学消除 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与血药浓度成正比,血 药浓度高,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多;血药浓度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少。即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 物百分率不变,所以又叫恒比消除。,一级动力学消除的特点 1. 每一个药物有特定的Ke,单位时间内 按某一恒定比值消除(恒比消除)。 2. 血浆半衰期恒定,每一药物有特定的 t1/2 。 3. 一次给药后经过5 t1/2,体内药物消除 达96.9%,认为已基本消除完。 4. 连续重复给药,经过 5 t1/2后,消除速 度与给药速度相等,血药浓度

10、达到稳态 血药浓度。,三、 零级动力学 概念: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相等,又称 恒量消除。 意义:多数情况下是用药量过大,超过体 内最大消除能力。如饮酒过量。 特点: 1. 恒量消除。 2. t1/2 不恒定。 3. 停药后药物从体内消除的时间依 原血药浓度而定。,四、稳态血药浓度 1.概念:连续恒速静滴或重复给药,经过5 t1/2, 药物消除的量与进入体内的量相等, 血药浓度相对稳定在一定水平。,(1)影响坪值高低的因素 与每日给药总量有关,因此调整每日给药总 量可改变稳态血药浓度的高低,(2)影响稳态血药浓度波动的因素 与给药间隔时间有关,缩短间隔时间和延 长给药间隔,对稳态血药浓度有什么影

11、响?,2. 影响稳态血药浓度的因素,五、消除半衰期 概念: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用t1/2 表示。,临床意义 (1)根据半衰期,可确定某些药物的给药次 数,以维持有效血药浓度。 SD:t1/2为1213h,每日二次给药即可。,(2)根据半衰期,可估计连续给药后达到稳态血 药浓度的时间。 t1/2 达稳态血药浓度百分数(0%) 1 50 2 75 3 87.5 4 93.8 5 96.9 6.64 99 连续给药经5 t1/2,血药浓度达稳态血药浓度的 96.9%,认为已基本达稳态水平。,(3)根据半衰期,可估计停药后药物体内残存量。 t1/2 停药后药物消除百分数(%) 1 50 2

12、75 3 87.5 4 93.8 5 96.9 6.64 99 停药经5 t1/2,药物消除达96.9%,基本消除完。,如:一心力衰竭病人,用地高辛。,六、 血浆清除率(CL) 概念:单位时间内多少容积血浆中药物被清除干净。 单位用L.h-1或ml.min-1表示。,意义: CL是肝肾等消除能力的总和,肝清除率小 的药物首关消除少,口服生物利用度?自 肾排泄多的药物易受肾功能影响,自肾排 泄少的药物易受肝功能的影响。所以CL 与肝肾功能极为密切。,七、表观分布容积 假设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平衡时,体内药量与血 药浓度的比值称为表观分布容积。,不能把Vd 理解为体内的一个生理 性空间,这 样的空间

13、是不存在的,但是人们可利用Vd 值 对药物的分布情况作大致的推测。,意义:从Vd大小可了解药物在体内分布情况: Vd为 5 L 表示药物主要分布于血浆。 Vd为 10-20L,表示药物分布于细胞外液。 Vd为 25-30L,表示药物分布于细胞内液。 Vd为100 以上,表示药物集中于某些器官。 分布容积大,血药浓度? 分布容积小,血药浓度?,八、 生物利用度 1.概念:一定量药物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2.生物利用度与吸收 生物利用度与吸收不是同义词,有时药物吸收完全 ,但由于首关消除的影响,生物利用度可以很低。,3.临床应用注意:同一药物剂量相同,剂型一样,生 物利用度可有较大差异,疗效

14、可相差很大。如同一 药厂不同批号地高辛疗效可相差很大。,生物利用度可反映药物吸收速度对药效的影响,九、负荷剂量 1.概念: 指立即使体内药物达到坪值所需的剂量。由于达 到坪值需5个半衰期,需时较长,在危重病人需 要立即达到有效的稳态血药浓度,在这样的情况 下,给予的剂量为负荷剂量。 2.方法:一般采用首次加倍即可达到。 3.注意:药物必须安全范围大,而又能迅速控制病 情的药物,毒性大的药物不可取。 实际临床上主要在磺胺药中应用,思考题 1.名词解释 药动学、药物的吸收、首关消除、稳态血药浓度。 2.简述(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 (2)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有什么不同 3.某药按一级动力学消除

15、,上午9时血药浓度为 100g /L,晚上6时血药浓度为12.5g /L,该 药物的血浆半衰期是 A. 6h B. 4h C. 3h D. 5h E. 9h 4.某药血浆半衰期为24h,按一级动力学消除,一次 服药后经几天体内药物基本消除干净。 A. 5 B. 4 C. 3 D. 2 E. 1,5.某药的血浆蛋白结合部位被另一药物置换后,其 作用是 A.消失 B.不变 C.减弱 D.增强 E.少减弱 6.在酸性尿液中弱酸性药物 A.解离少,再吸收少,排泄快。 B.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慢。 C.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 D.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 E.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快。,7.地高辛血浆半衰期为33h,每日给维持量,达稳态 浓度血药浓度时间为 A.2d B.3d C.5d D.7d E.9d 8.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其血浆半衰期 A.随给药剂量而变 B.随给药次数而变 C.固定不变 D.口服比静脉注射长 E.静脉注射比口服长,第 四 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及 合理用药原则 药理学教研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