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第四章-炎症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67278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133 大小:42.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学-第四章-炎症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33页
病理学-第四章-炎症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33页
病理学-第四章-炎症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33页
病理学-第四章-炎症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33页
病理学-第四章-炎症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理学-第四章-炎症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学-第四章-炎症课件(1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炎 症 (inflammation),炎症是一种最常见的病理过程 炎症是生物进化所形成的重要防御反应 炎症对机体也有潜在的危害性,一、炎症的概念: 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致炎因子的损伤引起的防御反应。其中心环节是血管反应。,第一节 炎症的概念和原因,以血管为中心的防御反应,血管内的液体和白细胞渗出到损伤局部 局限、杀灭损伤因子 清除、吸收坏死组织 利于再生修复 调动机体一切积极因素参与抗损伤斗争 免疫、造血、神经、内分泌,局部自卫战 全国总动员,二、炎症的原因: 1、生物性:感染 2、理化性 3、心理因素 4、免疫反应 5、组织坏死,冻伤(度),第二节 炎症介质,一、概念 指一

2、组参与并诱导炎症发生发展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也称化学介质。,二、炎症介质的一般特点,来自细胞和血浆 大多与靶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少数本 身具有酶活性(如溶酶体蛋白酶) 可使靶细胞产生第二级炎症介质,发生放大或拮抗效应 一种介质可作用于一种或多种靶细胞,有时甚至可产生 不同的效应,这取决于细胞的类型 一旦被激活或由细胞释放,存时很短,迅速降解 大多数炎症介质具有潜在的致损伤作用,1、血管活性胺: 1)组胺:肥大细胞、嗜碱粒、血小板 作用:细A、细V扩张,血管通透性,趋化嗜酸粒 2)5-HT:血小板、内皮 作用:与组胺类似,(一)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三、主要炎症介质及作用,2

3、、花生四烯酸(AA)代谢产物:,4.细胞因子(IL-1、TNF) 作用:调节淋巴细胞:IL-24(+),IL-10TGF-(-) 调节自然免疫:TNF-、IFN、IL-6 激活巨噬细胞:TNF-、IL-51012 刺激造血:IL-37、GM-CSF、M-CSF、G-CSF 趋化作用:IL-8,3.白细胞产物及溶酶体成分 活性氧代谢产物:释放到胞外,损伤内皮和实质细胞,灭活抗蛋白酶 溶酶体成分:破坏组织,加剧损伤,5.血小板激活因子PAF:除激活血小板外,使血管、支气管收缩;极低浓度时增强小静脉通透性 6.神经肽:如P物质,传导疼痛,扩张血管,增强通透性 7.一氧化氮NO:在炎症反应中发挥多方面

4、的介质作用。扩张血管、通透性升高,抑制血小板,抑制趋化作用,抑制肥大细胞引起的炎症反应,(二)血浆中产生的炎症介质: 1、激肽系统: 活化的中心环节是因子,终产物缓激肽 细动脉扩张,内皮细胞收缩 细静脉通透性升高 血管以外的平滑肌收缩 致痛,2、补体系统(C3、C5) 组胺-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 C5a趋化中粒、单核、嗜酸粒、嗜碱粒 C5a激活AA的脂加氧酶途径 C3b调理素化作用,3、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 因子启动凝血系统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凝血酶促使白细胞粘着和成纤维细胞增生 纤维蛋白多肽使血管通透性升高,趋化白细胞 纤溶酶降解C3和纤维蛋白-扩张血管、增强 通透性,主要炎症介质的作用,

5、一种炎症反应可涉及几种介质 同一种炎症反应常常是多种介质在不同 阶段发挥作用的共同结果 不同介质系统之间联系密切,作用交织 所有介质均处于灵敏的调控和平衡体系中,第三节 炎症的基本病变,一、变质:变性和坏死,(一)形态变化 1.实质细胞 2.间质 (二)代谢变化 1.局部酸中毒 2.组织内渗透压增高,二、渗出: 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 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浆膜腔、粘膜表 面和体表的过程。,第三节 炎症的基本病变,(一)血流动力学改变,(二)血管壁通透性升高,1.内皮细胞收缩 1)速发短暂反应(15-30min) 仅累及20-60m管径的静脉 组胺、缓激肽、白细胞三烯、 P物质等

6、介导 2)细胞骨架重构(超过24h) 损伤后4-6h发生,2.内皮细胞损伤 1)速发持续反应-直接损伤 累及整个微循环 严重烧伤、化脓菌感染 2)迟发延续反应-直接损伤 累及细静脉和毛细血管 轻到中度热损伤、X线、紫外线、细菌毒素 3)白细胞介导的内皮细胞损伤 细静脉及肠和肾小球的毛细血管,3.穿胞作用增强 胞浆中接近相连处的囊泡体 富含蛋白的液体,4.新生毛细血管的高通透性 细胞连接不健全 VEGF增强通透性 内皮有较多的血管活性介质受体,(三)液体渗出,1.机制,2.渗出液与漏出液的区别,3.渗出液的意义: 有利:1、稀释中和毒素。 2、带来营养物质和运走代谢产物。 3、带来抗体补体。 4

7、、纤维蛋白网限制细菌的扩散,有利于白 细胞爬行 5、细菌、毒素带到淋巴结,引起细胞、体 液免疫。 不利:1、压迫和阻塞 2、纤维蛋白渗出增多:机化和粘连,(四)白细胞的渗出: 各种白细胞通过血管壁游出到血管外的 过程称为白细胞渗出。 渗出的白细胞称为炎症细胞。 炎细胞在组织内聚集称炎细胞浸润。,白细胞的渗出是一种主动过程,1.白细胞渗出过程,趋化作用:WBC沿化学刺激物浓度差作定向移动,2.炎细胞种类和意义,大多由血管内渗出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在组织内增生、演化,浆细胞 肥大细胞,泡沫细胞 上皮样细胞 多核巨细胞 ,A,B,F,B,A,G,C,C

8、,D,B,A,E,C,D,A,C,C,D,3.白细胞的作用,吞噬作用:对病原体及组织崩解碎片进行吞噬与消化 嗜中性粒细胞(小吞噬细胞) 巨噬细胞(大吞噬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吞噬能力较弱 免疫作用: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 组织损伤作用:,炎性增生炎灶内实质和间质细胞的增生,三、增生,实质细胞增生如慢性肝炎时肝细胞的 增生 间质细胞增生巨噬、内皮、纤维母细 胞增生,与生长因子的刺激有关,具有限制炎症扩散和修复作用,基本病变小结,凡是炎症均有三种病变,只是彼此轻重不同 一般,早期以变质、渗出为主,后期以增生为主 通常,急性者变质、渗出为主,慢性者增生为主 三者可相互转化 在炎症发生发展过程中,局

9、部产生许多化学物质, 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炎症介质,第四节 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局部表现: 1、红:鲜红(A性性充血)暗红(淤血) 2、肿:水肿(急性炎症) 增生(慢性炎症) 3、热:A性充血;分解产热 4、痛:肿胀压迫、牵拉神经痛 激肽、前列腺素、K 离子增多 痛的敏感性 5、功能障碍:关节炎关节活动障碍。 肺 炎呼吸功能障碍。,全身反应: 1、发热: 外源性致热原内源性致热原(IL-1/6、TNF) 下丘脑POAH上移产热增加、散热减少 适度发热-防御作用 过度发热-损伤作用 不发热是不是就是抵抗力强的表现?, 类白血病反应:WBC40000100000/立方毫米 急性炎症、炎症早期、

10、化脓性炎症:中性粒细胞 慢性炎症: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 寄生虫病、过敏性炎症:嗜酸性粒细胞 少数病毒感染:淋巴细胞 多数病毒、立克次体、原虫,少数细菌感染:WBC,2、白细胞增多(IL-1TNFCSF),3、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细胞增生 常表现为肝、脾、淋巴结肿大,第五节 炎症的类型,第五节 炎症的类型,增生性炎症,变质性炎症,渗出性炎症,浆液性炎症,纤维素性炎症,出血性炎症,化脓性炎症,非特异性炎症,肉芽肿性炎,一、变质性炎,二、渗出性炎,浆液性炎 纤维素性炎 化脓性炎 出血性炎,(一)浆液性炎症: 渗出物:浆液=血清 部位:皮 下-水疱 组织内-炎性水肿 浆膜腔-积液 粘 膜-浆液性卡

11、他性炎 卡他性炎:发生在粘膜的渗出性炎症 后果:少量易于消退 过多产生不利影响,(二)纤维素性炎症: 渗出物:纤维素=纤维蛋白 部 位:肺组织-如大叶性肺炎。 粘 膜-伪膜性炎(菌痢、白喉) 浆 膜-心包腔绒毛心机化 缩窄性心包炎,后 果: 量少时可完全溶解后吸收排出 量多时不能完全溶解则由肉芽组织取代机化,假膜,肠壁,(三)化脓性炎症: 化脓性炎症:以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伴有 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的炎症。 脓液成分:脓细胞 坏死组织碎屑 细菌,1、表面化脓和积脓 表面化脓:发生在粘膜和浆膜的化脓性炎。 积 脓:脓液积聚在浆膜腔、心包、胆囊、输卵管,2、蜂窝织炎: 概念:指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

12、脓性炎 原因:链球菌- 链激酶溶解纤维素 透明质酸酶溶解透明质酸,局部红肿、边界不清,3、脓肿(abscess) 概念:局限性化脓性炎症。 部位:皮下、内脏 病因:金葡菌,中粒释放蛋白水解酶坏死组织液化形成脓腔,金葡菌具有层粘连蛋白受体迁徙性脓肿,后果:小脓肿吸收 较大脓肿切开或穿刺 脓腔肉芽组织修复,(四)出血性炎症: 血管损伤严重,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红细胞 见于烈性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勾 体病和鼠疫。 常与其他类型炎症混合出现,三、增生性炎症 多为慢性炎症,少数为急性炎症 可由急性炎症迁延而来,也可是慢性起病 病情反复,不断进展,还可急性发作,1.非特异性炎症 1)病变特点 主要为淋巴

13、、浆、单核细胞浸润 纤维母、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显著,被覆上皮、 腺上皮等实质细胞的增生也较为明显 变质和渗出较轻微,炎症活动时加重 2)粘膜的慢性炎症可形成炎性息肉 3)肺及眼眶等处的慢性炎症可形成炎性假瘤,特殊性增生性炎,以肉芽肿形成为特点 肉芽肿主要由巨噬细胞或其演化的细胞增生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直径0.5-2) 多为特殊类型的慢性炎症;少数为急性炎症,如伤寒肉芽肿 病因不同,肉芽肿的形态特点亦不同,可据此作出病因诊断,2.肉芽肿性炎,肉芽肿的类型,1.感染性肉芽肿 结核肉芽肿、伤寒肉芽肿、麻风肉芽肿、梅毒树胶肿、血吸虫病慢性虫卵结节以及风湿肉芽肿 2.异物性肉芽肿 外源性异物:石英

14、粉尘、石棉、手术缝线等 内源性异物:尿酸盐、脂滴、胆固醇结晶等,结核性肉芽肿( tuberculosis granuloma ),干酪样坏死(caseous necrosis ),痛风结节(见尿酸盐结晶),(一)痊愈: 完全性痊愈:恢复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不完全性痊愈:纤维性修复 (二)慢性炎症:急性炎症慢性炎症,第六节 炎症的结局,慢性化? 1.病原微生物持续存在 2.长期暴露于致炎因 3.引发自身免疫反应,(三)蔓延扩散 1、局部蔓延:膀胱炎输尿管炎肾盂肾炎 糜烂:皮肤粘膜浅表的缺损。 溃疡:皮肤粘膜深在组织的缺损。 窦道:一端开口的盲管状管道。 瘘管:两个开口的管道。肛瘘、食道气 管瘘

15、、阴道直肠瘘 空洞:坏死组织排除后留下的空腔,2、淋巴道蔓延:淋巴管炎 淋巴结炎 3、血道蔓延: 菌血症 毒血症 败血症 脓毒血症,局部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形成小脓肿 (脑细菌性栓塞败血性梗死),变质 细A收缩 血液动力学改变 血管扩张、血流加快 血流减慢 内皮细胞收缩、穿胞作用增强 炎症 渗出 血管通透性增高 内皮细胞损伤 小结 新生毛细血管的高通透性 过程:边集、粘着、游出 白细胞渗出 (趋化作用) 吞噬作用 作用 免疫作用 增生 组织损伤,炎症 痊愈(完全愈复、不完全愈复) 慢性炎症 蔓延扩散(局部蔓延 淋巴道蔓延 血行蔓延) 菌血症 败血症 脓毒败血症 毒血症 有菌 有菌 有菌 有中毒症状 无中毒症状 有中毒症状 有中毒症状 有毒素 有毒素 有毒素 栓塞性脓肿,王,男,35岁,农民,因右小腿肿胀疼痛两天就诊。两天前右小腿轻微擦伤后出现疼痛,自行拔火罐,贴伤湿止痛膏未奏效,小腿部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