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三语文总复习配套第二部分 第二章 古诗鉴赏第一节 鉴赏诗歌的形象221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166687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87 大小:3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届高三语文总复习配套第二部分 第二章 古诗鉴赏第一节 鉴赏诗歌的形象221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2011届高三语文总复习配套第二部分 第二章 古诗鉴赏第一节 鉴赏诗歌的形象221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2011届高三语文总复习配套第二部分 第二章 古诗鉴赏第一节 鉴赏诗歌的形象221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2011届高三语文总复习配套第二部分 第二章 古诗鉴赏第一节 鉴赏诗歌的形象221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2011届高三语文总复习配套第二部分 第二章 古诗鉴赏第一节 鉴赏诗歌的形象221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届高三语文总复习配套第二部分 第二章 古诗鉴赏第一节 鉴赏诗歌的形象22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届高三语文总复习配套第二部分 第二章 古诗鉴赏第一节 鉴赏诗歌的形象221(8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古诗鉴赏,第一节 形象,考 纲 解 读 鉴赏诗歌的形象是鉴赏诗歌的基础。鉴赏诗歌的形象,要求感受、理解诗中的形象,进而准确概括形象所寓含的感情。诗中的形象可以是景,也可以是人,还可以是物。而人物形象既可以是诗人自己,也可以是别人;但无论是别人,还是景或物,形象的背后一定有诗人站在那里,诗中刻画的形象只不过是诗人的感情寄托而已。 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高考考查鉴赏这三种形象的试题都出现过。,考 纲 梳 理 题型一鉴赏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即诗人本身的形象,也包括诗人之外的人物形象,是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前者例如登高中杜甫的形象,后者例如观猎中的将军

2、的形象。,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因此,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以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为角度进行。,解题指津 1思路点拨。 (1)区分诗中人物形象是抒情主人公还是诗人之外的形象。(2)注意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来说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往往综合运用描写手法,如语言、动作、肖像,特别是细节描写,还有正面、侧面描写。(3)要结合作者对于人物的描写,概括出人物的特点。

3、(4)注意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意义。(5)对于诗人自身的分析要注意结合作者的处境、写作背景,要知人论世。,2答题步骤。 第一步,概括相关诗句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刻画了什么形象; 第二步,概括所描摹场景的特点或使用的描写手法; 第三步,概括出形象的特征、社会意义或蕴涵的作者情感。,经典例题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高冠谷口招郑鄂 岑 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 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 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注然:通“燃”。,结合诗中意象,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_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鉴赏。诗人来谷口招邀朋友却不见人影,也就是说郑鄂这

4、个人物并没有正面出场,因此作者也就不是正面描摹。对郑鄂的形象展示主要是通过对他所隐居的环境的描摹而烘托出来的。因此,分析这个人物形象就要从景物描写入手。谷口山花欲燃,高树接天,人迹罕至,鹿群常来,何其幽静!隐居在此处的人也一定是一位高雅而又恬淡闲适的隐者了。,而将“衣裳与枕席”喻为“山霭碧氛氲”就更显现出郑鄂的高雅闲适。答题时,既要有对环境场景的分析,又要有对人物形象特征的概括或定位。 答案:从“谷口”“涧花”“暮雨”“潭树”“春云”“檐峰”“鹿群”“山霭”等意象,(步骤一)可以看出郑鄂居住地虽然偏僻幽深,却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又从人迹稀少和雾气氤氲中可看出郑鄂是隐居山中,过着恬淡

5、闲适生活的隐者。,【例2】简析下面这首宋词中写到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鬃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然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解析: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裘”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

6、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题型二鉴赏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主要是指那些咏物诗中描绘的形象。这些形象有的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有的通过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曲折地表现诗人自己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解题指津 1思路点拨。 (1)熟记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 (2)鉴赏一般物象要结合作者的处境,了解作者的身世,分析作者所塑造的形象的象征意义。 (3)抓住物象的特征

7、与作者所包含的感情。,2答题步骤。 第一步,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 第三步,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托之情。,经典例题 【例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漏:指漏壶,古人计时的器具。“漏断”指夜深。,词中所描画的孤鸿的形象是怎样的?请作简要赏析。 _,答案:全词刻画了一个飘飞不定、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孤独寂寞的孤鸿形象。本词用“缺月

8、”“疏桐”“漏断”“寒枝”“沙洲冷”等冷色词语为孤鸿描绘了一个清冷萧瑟的环境;用“孤”“惊”“回”“恨”“寂寞”等富有情态的字词极写孤鸿之神态和心理。,解析:这首词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时所作。上片一、二句写深夜,用“缺”“疏”“断”几个字极写幽独凄清的心镜。三、四句用“孤鸿”衬托“幽人”,说只有幽人独自往来。下片写孤鸿,实际也是写幽人(作者自己)。“惊”“恨”“寒”“寂寞”“冷”等词语,写尽了“孤鸿”实际也是幽人飘飞不定的境遇和孤独寂寞的心态。,要鉴赏词中“孤鸿”的形象,就要抓住下片的四句;“惊起却回头”,是说孤鸿惊恐不安,非常警惕;“有恨无人省”,说它心怀幽恨,却无人理会;“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

9、沙洲冷”,虽有“栖息地”,却“不肯栖”,只好寄宿在寒冷、寂寞的沙洲里。当然“孤鸿”的形象首先是“孤”。,【例4】(2008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这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答:_,答案: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步骤一、二);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做愁苦(步骤一、二)。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

10、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步骤三)。,解析: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解答本题应注意分析物象与人物之间的内在精神意趣的联系,扣住形象蕴涵的情感与象征的身份作答。吕诗中写木芙蓉经霜历雨,但开落任东风,毫不在意,逍遥自适,是豪迈大度的士大夫的象征。范诗中的木芙蓉“辛苦”“心酸”,面对霜雪,但未作“愁”“怨”之色,仍乐观处世,象征孤独但乐观的人之形象。,题型三鉴赏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主要有季节、时令、地域等景物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场面描写,以及色彩描写等。,鉴赏景物形象主要有以下两种要求:

11、 (1)“诗中赏画”看画面的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是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是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解题指津 高考对于景物形象的考查一般有两种类型,即考查意象类和分析意境类。 1考查意象类(例2) 答题步骤

12、: 第一步,找到相关诗句,识别诗歌意象,并根据诗中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特点; 第二步,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意象; 第三步,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2考查意境类(例3)。 (1)意境含义。 意境是诗歌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诗歌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2)考查内容。 意境类考题主要考查对形象的解读,对画面的理解以及对情感的把握,即“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统一”。,(3)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

13、,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经典例题 【例5】(2009宁夏/海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词的上片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14、?请简要叙述。 答:_,答案:词的上片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春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题目要求描述词作上片描绘的景象,实际上考查考生对词作上片意境的理解、概括与描述能力。理解意境,首先要分析意象的特点,本词上“柔桑”“嫩芽”“蚕种”“细草”“黄犊”“寒林”“暮鸦”等意象既点明描写的是农村的景物,也写出了春天万物复苏、蓬勃生长的季候特征,描绘了一幅早春时节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图景。,答题时先要总结上片所写景物的特点,然后根据

15、诗句对所描写的景物逐句进行叙述。叙述不等于翻译,要抓住景物特点,有所侧重,紧扣作者感情,运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诗化的叙述。,【例6】(2008宁夏/海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题李世南画扇 蔡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注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瓮:这里指水瓮。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答:_ 答案:画面大概: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步骤一)。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形象的能力。本题有两问,回答第一问时应结合诗句内容进行描述,而不能只是简单地把景物罗列出来;回答第二问应在第一问景物描述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眼,如“潺潺”“瑟瑟”“平”“细”等细细地品味并概括景物特点。,课 堂 反 馈 1(2009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1)诗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