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对血液系统的毒性作用(病理毒理学)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65272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5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物对血液系统的毒性作用(病理毒理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药物对血液系统的毒性作用(病理毒理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药物对血液系统的毒性作用(病理毒理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药物对血液系统的毒性作用(病理毒理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药物对血液系统的毒性作用(病理毒理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物对血液系统的毒性作用(病理毒理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物对血液系统的毒性作用(病理毒理学)课件(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0章,药物对血液系统的毒性作用 制作者 08麻醉本科 徐倩 陈翔,第1节,血液系统的功能特点以及药物对血液 系统的毒性作用机制 制作者 08麻醉本科 陈翔,一、血液系统的药物毒性易感性,药物的血液毒性:药物对血液和造血组织产生毒害效应,从而影响血液的形成与功能 。 药物进入机体后,依靠血液来运输,完成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外周血液中的各种成分与药物接触的机会较多,容易受到损伤;同时,造血系统具有携带氧、维持血管完整性及参与机体免疫等重要的生理功能,并具有高速增殖分化的特性,使其对药物毒性具有极高易感性。因此,血液系统比机体的其他组织器官更容易受到药物的损伤。,二、药物血液系统毒性的

2、作用机制,1免疫机制 2抑制蛋白质合成 3抑制DNA复制 4阻断受体 5抑制酶活性 6影响氨基酸代谢 7影响激素水平,1免疫机制,有些药物具有半抗原特性,进入到体内与蛋白质结合或者被降解后,可获得免疫原性,而产生大量抗体。抗体可直接结合在靶细胞膜上,或与药物结合成复合体与靶细胞膜结合,进而破坏靶细胞。如,青霉素是很典型的半抗原型药物,能够破坏红细胞膜而诱发溶血反应;奎尼丁可刺激机体产生IgG,进而破坏血小板导致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2抑制蛋白质合成,氯霉素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发挥杀菌作用,其作用机制为作用于细菌70S核糖体的50S亚基,阻止转肽反应从而影响肽链延伸。而人体骨髓造血细胞内线粒体

3、中也含有70S核糖体,因此氯霉素能够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3抑制DNA复制,DNA的复制过程是在间期,DNA是否复制完毕是细胞能否进入分裂期的前提。一些抗癌药物能够抑制癌细胞恶性增殖,就是使癌细胞的DNA的复制过程受到抑制,细胞就无法进入分裂期,只能停留在间期,因此无法继续增殖。但这些抗癌药物也可同时抑制正常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因而诱发再生障碍性贫血。比如烷化剂所含烃基可与DNA链中的鸟嘌呤交叉连接,抑制DNA复制,诱发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药源性白血病。,4阻断受体,一些受体阻断剂在发挥药理作用的同时,也同时阻断了造血干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因此影响了造血干细胞的功能。例如H2受

4、体阻断剂西米替丁可诱发再生障碍性贫血。,5抑制酶活性,酶是维持血液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某些药物能够破坏血液系统中的酶活性从而引发血液疾病。例如阿司匹林通过乙酰化血小板环聚酶以及纤维蛋白原,干扰止血过程,加速纤溶,导致出血;氯霉素降低铁鳌合酶以及ALA合酶活力,引起缺铁性贫血。,6影响氨基酸代谢,维生素B12作为辅酶参与甲基的转移,当缺乏时体内的一碳单位代谢就会受到阻碍。新霉素、秋水仙碱、对氨基水杨酸等药物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7影响激素水平,如吲哚美辛竞争性抑制环氧酶,影响TXA2合成,血凝机制遭到破坏造成出血;同时,也抑制PG的合成影响骨髓前体细胞的分化和成

5、熟,从而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第2节,药物血液系统毒性的类型及常见药物 制作者 08级麻醉本科 徐倩,一、药物对红细胞的毒性,对红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 基本类型: 1)血红蛋白氧结合的竞争性抑制 2)红细胞被破坏过多引起的溶血性贫血,(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血红蛋白中的亚铁离子对化学氧化极为敏感,可失去一个电子变为三价铁离子,色素呈绿棕色或黑色,失去携氧功能,当血液中高铁血红蛋白超过血红蛋白总量的1%时,称高铁血红蛋白血症,高铁血红蛋白形成:Fe2+ Fe3+ 按作用机制分为直接和间接氧化物两大类 直接氧化物主要为硝酸盐类,间接氧化剂多为硝基和氨基化合物,与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有关的常见药,代表药

6、物: 伯氨喹、非那西丁 作用机理(非那西丁): 其代谢产物对氨乙醚通过羟化,使血红蛋白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导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出现发绀等缺氧症状。,(二)溶血性贫血,包括免疫机制和非免疫机制(氧化溶血) (1)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如青霉素引起的免疫性溶血反应。,(2)非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氧化溶血 原因: 1)服用“氧化性”药物如非那西丁 2)出现异常血红蛋白M或H 3)有G-6-PD缺乏的病人应用某些药物 如:伯氨喹、磺胺类、亚甲蓝等 机制: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红细胞不能维持足够量还原型谷胱甘肽,所以氧化剂药物得以在红细胞内形成过氧化氢,氧化谷胱甘肽,使血红蛋白发生氧化及变

7、性,在细胞内沉淀海因小体(Heinz bodies)。,伯氨喹等药物诱发的氧化溶血机制( G-6-PD缺乏者),(3)机理不明的溶血性贫血:某些药物引发的溶血反应与氧化性和免疫性反应无关,统称为机理不明的药物溶血,一般具有剂量的相关性。如磺胺类、硝苯地平,1缺铁性贫血 药物有:异烟肼,吡嗪酰胺以及氯霉素等。 2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奥美拉唑,乙胺嘧啶 3再生障碍性贫血 (1)药物毒性剂量引起的再障:多种抗肿瘤药如阿糖胞苷、甲氨蝶呤、白消安等 (2)药物超敏反应引起的再障:常见的有氯霉素类抗生素、抗甲状腺药(如他巴唑、甲亢平)、抗结核药(如异烟肼)、解热镇痛药(如氨基比林、保泰松)、磺胺类药物、驱虫

8、药等。,二、对骨髓抑制,骨髓抑制的临床表现血小板减少引起出血、贫血引起疲劳或心血管系统指标改变,同时对各种炎症过程敏感性提高。 抗肿瘤药物(甲氨喋林), 抗惊厥药(苯妥英钠),抗甲状腺药,磺胺类药,氯霉素,三、药物对白细胞的毒性,(一)白血病 (二)粒细胞缺乏症,(一)白血病,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其特征是一系列的白细胞及其幼稚细胞(即白血病细胞)在骨髓或其他造血组织中呈肿瘤性异常增生,使正常血细胞生成减少。,引起的主要白血病: AML(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MDS(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可能机制: 母体化合物生物转化为活性中间体的活化代谢,骨髓生理功能受干扰,拓扑异构酶抑制、DNA

9、加成物生成,染色体畸变、癌基因活化、抑制基因灭活等 使用化疗药物以及免疫抑制剂是诱发白血病的最常见因素。另外,氯霉素、保泰松以及依托伯苷都被证实能诱发白血病。,(二)粒细胞减少症,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持续低于4109/L,称为白细胞减少症,其最常见是由中性粒细胞减少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至低于(0.51.0)109/L时,称粒细胞缺乏症,常伴有严重的难以控制的感染。 1直接杀伤致粒细胞缺乏症 抗肿瘤药物和免疫抑制剂 2诱发免疫反应致粒细胞缺乏症 有部分患者对某些药物(磺胺类药物、解热镇痛药、抗生素等)产生超敏反应,除导致粒细胞减少外,还常伴有皮疹、荨麻疹、哮喘、水肿等表现。可以使白细胞产生抗体的药物

10、有氨基比林、氨苄西林、甲硫咪胺、苯妥英钠、利多卡因等。,四、药物对血小板以及凝血因子的毒性,(一)血小板减少症和血小板功能障碍 (二)出血性疾病,(一)血小板减少症,血液中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时称为血小板减少。 1)血小板生成减少: 骨髓抑制肿瘤化疗药 2)血小板破坏增多: 免疫介导青霉素、奎尼丁、血小板抑制剂 再生障碍性贫血最初表现皮肤粘膜出血,是继发于血小板减少引起的。,(二)药物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二)出血性疾病,抑制凝血因子合成 凝血因子是参与血凝过程的各种组分,因子,的合成需要维生素K的参与,所以干扰维生素K的药物可以破坏这些凝血因子的产生途径。如华法林、双香豆素等口服抗凝药抑制维生素K环氧化物的还原,从而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 灭活凝血因子 如肝素为静脉抗凝剂,能灭活多种凝血因子。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急性血栓形成。,促进纤维蛋白溶解 纤维蛋白溶解药将无活性纤溶酶原转化为有活性纤溶酶,通过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限制血栓增大和溶解血栓,第三节 药物血液毒性的评价,一.动物实验 二.体外检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