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代谢动力学_25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65147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3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物代谢动力学_25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药物代谢动力学_25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药物代谢动力学_25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药物代谢动力学_25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药物代谢动力学_25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物代谢动力学_25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物代谢动力学_25课件(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学习重点 掌握基本参数及概念:生物利用度、血浆半衰期、表观分布容积、肝药酶抑制剂和诱导剂、首关消除、离子障、pKa、肝肠循环等. 掌握药物消除动力学:零级动力学,一级动力与药物半衰期(t1/2)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熟悉药物的跨膜转运: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了解吸收、分布、生物转化与排泄极其影响因素。,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的量变过程。 第一节 药物的转运(transport) 药物要达到作用部位,必须跨过具有类脂质的生物膜,所以亦称药物的跨膜转运。 一、药物通过

2、细胞膜的方式 1、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分为简单扩散和滤过两种,多数药物按前者进行转运。 该转运是药物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其特点:不需载体、不能逆差转运、不消耗能量、无饱和性和竞争性抑制现象。,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的量变过程。 第一节 药物的转运(transport) 药物要达到作用部位,必须跨过具有类脂质的生物膜,所以亦称药物的跨膜转运。 一、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1、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分为简单扩散和滤过等,多数药物按前者进

3、行转运。 该转运是药物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其特点;不需载体、不能逆差转运、不消耗能量、无饱和性和竞争性抑制现象。,被动转运 (1)简单扩散:药物依照脂溶性通过细胞膜。药物有解离型和非解离型两种互变形式:解离型药物脂溶性小(极性大),较难扩散;非解离型药物脂溶性大(极性小),易扩散。 (2)过滤(膜孔扩散):小分子药物可直接通过生物膜的膜孔而扩散。 (3)易化扩散:也称不耗能载体转运。有载体、有竞争性抑制现象、但不消耗能量、不能逆差转运。(特殊转运),简单扩散的条件: 脂溶性(极性)、分子质量、浓度差。 脂溶性:绝大多数药物为弱酸性或弱碱性,均有解离型与非解离型,后者脂溶性高。 现以弱

4、酸性药物为例说明(Henderson-Hassalbalch方程) HA Ka为解离常数,是指酸或碱 在 解 离平衡时溶液中解离型与非解 Ka = 离型 浓度的比值。 - logKa= -log = - logH+ - log pKa = pH - log pH - pKa =log 取反对数得,pH分配学说:药物转运的速度取决于接触药物的环境pH和药物的pKa。,H+ + A-,10 pH-pKa = 即 当pH = pKa 时 HA=A- 弱碱性药物则相反 10pKa -pH = 即 例;丙磺舒(弱酸)pKa=3.4,在pH=1.4 的胃液中及pH=7.4 的血浆中,解离型各是多少? 胃液

5、中:101.4 -3.4 = = 10-2 =1/100 HA 占 99%. A- 占 1% 血浆中:107. 4-3.4 = = 104 = 10000/1 A- 占99.99% HA 占0.01% 离子障 :是指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透过生物膜,而离子型药物则被限制在膜的一侧的现象。,-,离子型,非离子型,BH+ ,B,10 pH-pKa = 即 当pH = pKa 时 HA=A- 弱碱性药物则相反 10pKa -pH = 即 例;丙磺舒(弱酸)pKa=3.4,在pH=1.4 的胃液中及pH=7.4 的血浆中,解离型各是多少? 胃液中:101.4 -3.4 = = 10-2 =1/100 H

6、A 占 99%. A- 占 1% 血浆中:107. 4-3.4 = = 104 = 10000/1 A- 占99.99% HA 占0.01% 离子障 :是指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透过生物膜,而离子型药物则被限制在膜的一侧的现象。,-,离子型,非离子型,BH+ ,B,简单扩散的规律: 1.弱酸药在酸性体液中,或弱碱药在碱性体液中的解离度小,药物易通过生物膜扩散转运;当生物膜两侧pH值不等时,弱酸药易由较酸侧进入较碱侧,弱碱性药则相反,易由较碱侧进入较酸侧。 2.弱酸药(巴比妥类、阿司匹林)可由胃中转运到较碱的血浆中去,而弱碱药(吗啡、利血平)则很少自胃中吸收。 3.细胞外液(pH=7.4)较细胞内

7、液(pH=7.0)为碱,所以弱酸药在细胞外液中浓度高,碱化体液后,可加速弱酸药由细胞内液向细胞外液扩散,有利于解除弱酸药中毒(巴比妥类)。 4.碱化尿液可使弱酸药在肾小管的被动重吸收减少,有利于弱酸药经肾排泄。,二、影响药物通透细胞膜的因素 药物通透细胞膜的速度与利用的膜面积大小有关。 药物通透细胞膜的速率与膜两侧的浓度差、膜面积、药物分子的脂溶度、细胞膜的厚度等因素有关。 血流量的改变也可影响细胞膜两侧的药物浓度差。 血流量丰富、流速快、可使药物的跨膜速率增高。,2、主动转运 :也称逆流转运。 特点:逆浓度梯度透过细胞膜;细胞膜为转运提供载体;消耗能量;具有饱和性(竞争性抑制)如青霉素与丙磺

8、舒。,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吸收 1、胃肠道给药 (口服) (1)胃:在胃内吸收较少。因胃内容物排空迅速、吸收表面积小、胃内又是酸性环境。 (2)肠:大部分药物在此吸收。因小肠全长280cm,直径4cm,表面积达200m2.。血流量大。肠内容物pH为4.88.2,有利于弱酸或弱碱性药物吸收,吸收 分布 生物转化 排泄,指药物自用药 部位进入血液 循环的过程。,药物在胃肠吸收途径为;胃肠粘膜 毛细血管 门静脉 肝脏 体循环. 某些药物在通过肝脏时,经过灭活代谢,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叫做首关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 影响胃肠道吸收的因素: 1)药物本身的理化性

9、质(溶解度和解离速度); 2)胃肠内容物; 3)胃肠蠕动; 4) 药物相互作用及其他。 口腔或直肠给药 吸收面积小,但避免首关消除,2、注射给药:有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等。(静脉注射) 药物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循环,一般吸收快而完全。影响注射吸收的因素: 1)制剂的溶解度; 2)局部组织的血流量。 3、呼吸道给药: (吸入) 肺泡表面积大(200m2)、血流量大。气体、挥发性药物或药物溶液经雾化后均可吸收。 4、皮肤粘膜给药:完整皮肤吸收能力很差,但脂溶性高的药物如硝酸甘油、敌百虫等可由皮肤吸收。促皮吸收剂氮酮等可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粘膜吸收能力强。 5、舌下给药: 舌下给药可避免口服后被肝脏代

10、谢,如硝酸甘油. 舌下给药可避免首关效应. 6、局部用药:鼻、眼、喉、阴道、直肠等部位产生局部作用。,二、分布 指药物从血液向组织间液和细胞内液转运的过程。 一般来说:组织血流量大者,药物分布的较快;组织对药物亲和力大者,药物分布的较多。 影响分布的因素: 1.药物的理化性质、脂溶性、毛细血管通透性及局部的pH值等因素有关; 2.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酸性药物多与白蛋白结合,碱性药物多与1酸性糖蛋白结合。 (血浆蛋白) 结合型药物的特点: (1)不能通过细胞膜,不易从肾小球滤过; (2)暂时失去药理活性; (3)结合是疏松、可逆的;,(4)具有饱和性和竞争性:在同时应用两种蛋白结合率都很高的

11、药物时,可发生竞争性置换现象。如抗凝血药华法林(结合率99%),保泰松(结合率98%)。 血浆蛋白结合率:治疗量时,在血中与蛋白结合的药物占总药量的百分率。用量加大,血药浓度增高时,结合量增加,而结合率降低。 3、器官血流量:首先向血流量大的器官分布,然后向血流量少的组织转移,这种现象称为再分布(redistribution)。 肝、肾、脑等血 流量大,脂肪、结缔组织等则较小。如硫喷妥钠的分布。当分布达到“平衡”时,各组织中药物浓度并不均等,这种“平衡”称为假平衡。,4、细胞结合:某些药物与细胞成分具有特殊亲和力。从而使药物在这些组织中的浓度高于血浆浓度: 碘-甲状腺、氯喹-肝脏、四环素-骨齿

12、。 5、体内屏障: (1)血脑屏障: 脑组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连接紧密,外表面几乎全部为星形胶质细胞所包围。许多分子量大、极性高的药物不能穿透,脂溶性高或分子量小的药物可透过。 (2)胎盘屏障:通透性与一般毛细血管无差别,一般药物可通过屏障进入胎儿体内。 (3)血眼屛障:吸收入血的药物在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等组织的浓度远低于血液,此现象是血眼屛障所致。,三、代谢 (生物转化) (biotrans formation) 药物在体内的化学结构的变化称为生物转化。 (一)药物代谢的作用 代谢是药物在体内消除的重要途经。 (二)药物代谢的部位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还有胃肠道、肺、 皮肤、肾脏等。

13、 (三)药物代谢的步骤 氧化、还原或水解、结合,三、代谢 (生物转化) (biotrans formation) 药物在体内的化学结构的变化称为生物转化。 主要在肝进行,能将脂溶性药物转化为极性大、水溶性高的代谢物而利于排出。生物转化与排泄统称为消除(elimination)。 1、生物转化步骤: 第一步为氧化、还原或水解,通常使药物失效,但少数反而活化,如环磷酰胺转化为醛磷酰胺才有抗癌作用。 第二步为结合,结合后的产物药理活性降低或消失,水溶性增加易经肾排出。,2、肝药酶:是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的简称,主要成分是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简称CYP(还原型CYP与一氧化碳结合时,在波长

14、450nm处有一最大吸收峰,故名)。参与许多生理代谢物及数百种药物的转化。 特性:专一性低,易饱和,个体差异大,易受药物的诱导或抑制。 肝药酶诱导剂 :是指能诱导提高肝药酶活性的药物,是药物产生耐受性的原因之一。 肝药酶抑制剂:是指能降低、抑制肝药酶活性的药物,如氯霉素等与苯妥英钠的合用。,药物转化后其生物活性的变化形式: 1.由活性药物转化为无活性代谢物。这是药物最普 通的转化方式; 2.由无活性药物转化为活性代谢物。 环磷酰胺 醛磷酰胺; 3.由活性药物转化为仍有活性的代谢物。 非那西汀 扑热息痛; 4.由无毒或毒性小的药物转化为毒性代谢物。 异烟肼 乙酰异烟肼。,四、排泄 排泄( exc

15、retion)是药物的原型或其代谢物由机体排出体外的过程。 1、肾排泄:肾脏是主要的排泄器官 (1)肾小球滤过:肾小球毛细血管膜的通透性较大。 (2)肾小管分泌:是主动过程,需要载体; (3)肾小管重吸收:通过主动或被动过程重吸收。 脂溶性药物重吸收多,水溶性药物重吸收少; 增加尿量可降低肾小管细胞两侧的药物浓度梯度,减少其重吸收,因而增加某些药物的排泄。 弱酸性药物在碱性尿液中解离多,重吸收少,排泄多; 弱碱性药物在酸性尿液中解离多,重吸收少,排泄多。,2 、消化道排泄:通过胃肠道壁脂质膜自血浆内以被动扩散方式排入胃肠腔内,肠细胞膜上的P-糖蛋白也可将药物从血液内分泌排入肠道. 3、胆汁排泄:有些药物在肝细胞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随胆汁排到小肠后被水解,游离药物被重吸收,称为肝肠循环(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胆道引流病人药物血浆半衰期将明显缩短。 4、乳汁排泄:由于乳汁略呈酸性又富含脂质,所以脂溶性高的药物和弱碱性药物如吗啡、阿托品等可自乳汁排泄。 5、其他途径排泄:肺、汗腺、唾液及泪液等,但量很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