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精品解析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88161165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精品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精品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精品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精品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精品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精品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精品解析Word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月考历史试卷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3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在有关惩治腐败问题上,甲说:“不用管腐败问题,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腐败现象就自然没有了。”乙说:“一定要依法严惩严管腐败问题,抓一个腐败分子就杀一个。”丙说:“对腐败分子,要用德和礼来教育感化。”丁说:“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去治理腐败。”上述四位同学的说法对应的思想流派正确的是A. 甲墨、乙法、丙儒、丁道B. 甲儒、乙法、丙道、丁墨C. 甲道、乙法、丙儒、丁墨D. 甲墨、乙法、丙道、丁儒【答案】C【解析】“自然没有了”符合道家的顺其自然,“严惩严管”属于法家的严

2、刑峻法,德和礼属于儒家的主张,“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属于墨家的尚贤,所以本题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2.著名哲学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孔子释礼为仁,把这种外在的礼仪改造为文化心理结构,使之成为人的自觉即自我意识,使人意识到他的个体的位置、价值和意义,就存在于与他人的一般交往之中即现实世间生活之中;在这种日常现实世间生活的人群关系之中,便可以达到社会理想的实现、个体人格的完成、心灵的满足或。”据此对儒家思想分析正确的是( )A. 独善自我修养,兼济天下B. 主张“重利轻礼”C. 讲求实际功利精神D. 外在的“仁”改造内在的“礼”【答案】A【解析】材料“便可以达到社会理想的实现、

3、个体人格的完成、心灵的满足或”体现了人既要加强自我修养,也要有社会责任感,故A项正确。选项B与材料意思相反,故B项排除。材料虽提出注重现实生活,但其目的是要“达到社会理想的实现”,而并非讲求功利,故C项错误。材料“孔子释礼为仁,把这种外在的礼仪改造为文化心理结构,使之成为人的自觉”体现了“礼”是“仁”的外在表现,故D项错误。 3.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A. 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B. 表现出人对自

4、然及其规律的尊崇C. 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 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答案】B【解析】孔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影响四季万物;韩非子认为天是永恒的,不会消亡;“天法道”,老子用“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即天也是有其客观规律的,三者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所以本题选B。CD两项所反映的只是材料中的一个方面,不全面并非家共同的主张,所以可以排除C和D。材料的观点是针对天人关系提出的,并不涉及政治主张,所以A项是错误的。4.孔子曾说:“为国以礼”。在古代社会,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不仅是对祖先的庙祭,还是对天地诸神的社祭。材料反映孔庙“祭祀之礼”的主要作用

5、是A. 礼仪教化与政治分离B. 凸显宗族、亲族关系C. 以礼制巩固国家制度D. 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答案】C【解析】根据“为国以礼”“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说明孔庙“祭祀之礼”体现以礼制治理国家、巩固统治的作用,故C正确;A不符合“为国以礼”,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名师点睛】抓住关键信息“为国以礼”“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即可。5.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并成为黄巾起义的工具。而东晋道教代表人物葛洪认为,黄巾军领袖张角“班眩黎庶,纠合群愚,进不以延年益寿为务,退不以消灾治病为业,遂以招集奸党,称合逆乱”,同时强调“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信道求仙者应“

6、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葛洪的主张A. 体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B. 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C. 反映了下层民众的诉求D. 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答案】B【解析】葛洪强调“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这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B项正确;三教合一在材料中未体现,A项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6. “夫仁政,必自经界(地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国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A. 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 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 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 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儒家的思想观

7、点主张,借此反映历史学科热点-三农问题,同时也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及解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偏上。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孟子这句话的意思,即“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译文为“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从材料意思上看,显然孟子认为好的治国方略,是从界定土地产权开始的,解决土地问题是实行仁政的前提。孟子的主张主要解决“田界”即土地问题,并没有涉及到“轻徭薄赋”、“均贫富”、“贵民轻君”等主张,故排除A、B 、D三项,故选C项。考点:春秋

8、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孟子的思想观点主张点评: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解答材料解析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7.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元封元年春,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所以“山呼”万岁后来就成为臣子朝见皇帝的定仪。“山呼”万岁实质是宣扬A. 大一统B. 强化中央集权C. 皇权至上D. 君权神授【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汉武帝登临中岳嵩山,随

9、从的吏卒们表示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即所谓“山呼”万岁,以山中神灵的名义显示了专制君主的无上尊崇,实际上是宣扬了君权神授,神化和强化了君主专制,故D项正确。大一统、强化中央集权、皇权至上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BC三项排除。8.董仲舒提出:“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该主张客观上的积极作用在于:A. 防止君主权力的滥用B. 为君主专制找到合法依据C. 促使君主“无为而治”D. 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从材料“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中可以看出,国家做错事儿,会有天谴,这有利于防止君主权力的滥用,故A项正确,

10、B项错误;“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故C项排除;材料中无法体现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D项排除。点睛: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即在于把握住材料重要信息,“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等,材料的核心信息,即“君主的统治要符合天意,否则遭到惩罚”。9.历史学家钱宾四指出,自武帝以来,中国政府盖操之于非宗教、非封建、非专制、非商业资本之另一中层阶级之手。此即后世之所谓“乡绅”与读书人,此即封建时代“士”者之化身。导致这一局面形成的主导因素是A. 举荐孝廉B. 征召贤良C. 独尊儒术D. 设立太学【答案】C【解析】由“武帝以来,中国政府盖操之于非宗教、非封建、非专制、非商业资本之

11、另一中层阶级之手此即封建时代“士”者之化身”,这是强调由于汉武帝独尊儒术,儒生社会地位提高,有更多机会参政,故选C;AB是选官制度,D是教育制度,都是基于独尊儒术的改革,排除。10.“天人合一”的观念最早是庄子阐述,关注的是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注重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就是“天人合一”的一种,它把自然之天拟人化,认为天有意志,能监视人间,并根据君主德行的好坏赐福或降灾。这说明A. 儒家思想在借鉴中不断创新B. 黄老之学被汉代统治者采纳C. 儒、道的发展趋势逐渐合流D. 儒家始终关注天与人的关系【答案】A【解析】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是吸收道家、阴阳等思想基础上形

12、成新儒学思想。说明儒学在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家思想基础上形成新思想体系。故A正确;黄老之学是西汉初期思想,故B错误;儒家思想吸收道家思想,不是融合,故C错误;D中始终说法绝对,排除。11.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孟子完整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到汉代,“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思想。据此可知,先秦儒家“五伦”思想的提出A. 渗透着浓厚的宗教神学意识B. 完成了伦理纲常思想的建构C. 传承了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D. 顺应了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答案】C【解析】从材料来看,孔子的思想传承下来不断发展,思想精髓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都是体现

13、了家国同构的思想,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宗教神学意识,排除A;B选项错在“建构”两字,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早在西周宗法制就已经建立;“五伦”思想出现在先秦,当时君主专制制度并未完全确立,D错误。12. 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A. 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平民将相大量涌现B. 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C. 儒学地位显著提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而公孙弘因为春秋封官晋爵,成为天下学习的榜样,联系所学知识,结合汉武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不难得出儒学地位的提高, D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中公孙弘因春秋而封官没

14、有必然联系,故排除。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提倡儒学是政府行为,故排除C项。故选B项考点:汉代思想大一统点评:此题为知识型选择题,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都是教材中出现过的基础知识且都发生过重大事件,都有重大影响,所以迷惑性、干扰性很强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如能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就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13.王阳明认为,致良知必须实地用功,为学不能与为政任事分离,经世求治成为其立心、立功的基本生活目标。由此可知王阳明:A. 以致良知为思想核心B. 提倡“学思结合”的学习

15、方法C. 具有强烈的功利思想D. 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色彩【答案】D【解析】从材料“致良知必须实地用功”“为学不能与为政任事分离”“经世求治成为其生活目标”中可以看出,王阳明认为做学问必须对社会有实用,这体现了王阳明的思想具有“经世致用”的色彩,故D项正确;A项符合史实,但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学习方法和功利思想,故BC项排除。14.宋代以后,“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逐渐成为中国大多数家族推崇的经典家训之一,该家训反映出儒家学者所强调的:A. 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B. “存天理,灭人欲”主张C. 道德与知识修养并重D. “格物致知”的认识论【答案】C【解析】材料“宋代以后”“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说明,人品德忠厚和文化知识在家族传承中的作用,材料强调的是儒家学者道德和修养并重的思想,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人的社会责任,故A项排除;B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15.北魏律名例规定:“诸犯死,若祖父母、父母七十以上,无成人子孙,旁无期亲者,具状上请,流者鞭笞,留养其亲,终则从流,不在原赦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