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厦门检验检疫局热带病防控工作总结精选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159747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4.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9年厦门检验检疫局热带病防控工作总结精选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2009年厦门检验检疫局热带病防控工作总结精选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2009年厦门检验检疫局热带病防控工作总结精选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2009年厦门检验检疫局热带病防控工作总结精选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2009年厦门检验检疫局热带病防控工作总结精选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9年厦门检验检疫局热带病防控工作总结精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9年厦门检验检疫局热带病防控工作总结精选(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9年热带病联防工作总结,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2009年,厦门局按照总局和南方八省十一局热带病卫生检疫联防组的工作部署,强化口岸核心能力建设,开展口岸热带病监测与联防工作,严防传染病从口岸传入传出,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发展。,主要内容,加强核心能力建设,确保口岸卫生安全 积极筹措经费,加强口岸设施设备建设 构筑实验室检测体系,保障防控工作需要 强化联防机制,提高疫情防控水平 加强媒介监测,严防疫情疫病传入传出,一、加强核心能力建设,确保口岸卫生安全,口岸核心能力建设是卫生检疫执法把关的基础。厦门局高度重视,按照国际卫生条例(2005)的要求,充分利用2007年开展旅检通道申报机制改革试

2、点、2009年甲流防控工作和正在创建国际卫生机场和国际卫生海港等重大机遇,全面加强口岸核心能力建设,口岸传染病防控能力有效提升。,厦门局高度重视,詹思明局长、马启和副局长多次深入现场检查指导传染病防控工作。,去年,厦门局输入性甲流病例口岸查获率一直保持在80%以上,得到了中央、总局和地方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近年来,厦门局在旅检现场检疫多次发现登革热、开放性肺结核、艾滋病等病例。,开展登革热血清抗体监测,在交通工具、集装箱、货物、快件中发现鼠类、蚊类、蝇类、蜚蠊等输入性医学媒介生物数量连续多年居系统前列,保障了口岸卫生安全。,在入境集装箱盐渍牛皮中检获大量蝇类,在入境客机上检出病媒昆虫,二、积

3、极筹措经费,加强口岸设施设备建设,口岸设施设备是热带病等传染病防控的必要条件。厦门局通过年度预算、专项经费、政府支持等多个渠道,大力加强口岸设施建设,对空港、海港旅检通道和配套用房进行改造,优化资源配置,按照筛查-核实-处置的程序,以流程为导向加强现场查验设施建设。,一是建立和完善体温监测-视频监控-核与辐射监测“三位一体”的旅检通道查验模式;,二是装备医学巡查设备,配备医学巡查箱等;,三是配备快速检测试剂,包括登革热、疟疾、基孔肯亚热以及诺如病毒、霍乱O1型和O139型、A型肉毒素、B型葡萄球菌毒素等快速检测试剂;,四是完善视频监控,全面覆盖停机坪、远机位、码头、旅检通道、行李查验区、负压隔

4、离室等区域。,通过对现场查验设施的改造完善,使查验监测设施布局更加合理,通关更加高效,对发热病人检测能力和对有症状人员排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三、构筑实验室检测体系,保障防控工作需要,实验室是口岸卫生检疫执法把关的技术支撑。厦门局合理规划,有序推进,努力构筑重点实验室区域中心实验室现场快速检测实验室三级卫生检疫实验室网络体系。,筹建中的传染病快速检测、蠓蚤监测两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已通过总局评审,重点开展传染病快速检测技术研究以及分子生物学检测工作,是技术保障的核心力量。,医学媒介、结核病等区域中心实验室正随我局保健中心搬迁新址项目进行扩建和改造,重点开展病原学、免疫学等方法的检测工作,是技术

5、保障的重要力量。,结核和炭疽杆菌实验室,医学媒介生物监测实验室,在创建国际卫生机场和国际卫生海港活动过程中,我局在口岸现场建设传染病、医学媒介等实验室,重点开展出入境人员传染病快速筛查和医学媒介生物鉴定工作,是技术保障的基础力量。,建设中的空港口岸现场实验室,建设中的海港口岸现场实验室,通过三级卫生检疫实验室建设,提高对热带病等传染病的筛查和检测能力,提高医学媒介生物鉴定和携带病原体检测能力。,四、强化联防机制,提高疫情防控水平,一是加强疫情收集整理和分析。由于网络限制,不能了解掌握台湾的传染病疫情,我局加强与厦门大学合作,查询台湾的传染病疫情。同时,自主开发传染病疫情地图系统,以FLASH动

6、画的形式直观地表现当前总局有效期内公告和警示通报所针对的国家或地区传染病疫情,并通过后台数据库的维护,实现传染病疫情动态更新。,传染病疫情地图,二是制定和完善工作规范。每年制定口岸热带病监测方案,召集有关分支机构和保健中心进行布置落实。同时加强与卫生部门沟通协调,特别是加强疫情信息沟通、可疑病人转送、实验室检测等方面合作,做好中国贸易投资洽谈会、海峡论坛、台交会等重大活动期间的口岸传染病监测与防控工作。,三是通过内引外联加强科研工作。2009年,引进2名博士、3名硕士,设立学科带头人制度。此外,聘请加州大学Irvine分校阎桂云教授和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夏宁邵教授为技术

7、顾问。开展检校合作、检地合作、检军合作,与厦门大学合作开展传染病检测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今年,向总局、福建省以及厦门市科技部门申报有关热带病和医学媒介监测方面课题:医学媒介生物远程鉴定系统的建立、登革热口岸传播风险评估及防治策略研究、口岸输入性蠓类监测及防控措施的研究。,四是通过创卫活动加强媒介防控工作。机场和国际邮轮中心组织专业队伍,开展杀虫灭鼠,同时积极协调地方爱卫会、街道、市政园林部门等相关单位,下一步着手开展周边环境整治,消除口岸区域医学媒介孳生地,为热带病防控打下较好的卫生基础。,客轮消毒,机舱口灭蚊,五是加强出入境防病宣传工作。在口岸旅检现场、保健中心体检场所采用电子显示屏、触摸

8、屏等多种形式开展热带病防治宣传,印制登革热、疟疾、日本脑炎、西尼罗热、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防治宣传材料。在保健中心设立咨询部,提供国际旅行保健咨询服务。,六是开展热带病监测培训工作。一方面,组织开展热带病监测、伊蚊监测、医学媒介生物鉴定、现场快速检测等培训;另一方面,组织人员参加总局和热带病联防组举办的相关培训。,五、加强媒介监测,严防疫情疫病传入传出,去年,厦门局在加强口岸甲流防控的同时,坚持登革热、疟疾、基孔肯亚热以及其他热带病监测工作不放松,由于发现相关症状人员较少,对出入境人员登革热、疟疾血清学监测数量明显少于往年,结果均为阴性。,2009年,厦门局从出入境交通工具、集装箱、货物中

9、发现鼠类、蚊类、蝇类、蜚蠊等输入性医学媒介生物170.25万只,采取有效卫生处理措施。与此同时,开展鼠类、蚊类、蝇类、蜚蠊本底调查。 口岸蚊类监测结果如下:,方法:成蚊采用人工小时法,幼虫采用集卵器法,成蚊每月监测两次,伊蚊幼虫每月监测一次。合计选定24个成蚊监测点、36个幼虫监测点。,人工小时法,集卵器法,结果:共捕获成蚊508只,分属2亚科3属5种。分别为致倦库蚊459只、占90.35%,薛氏库蚊18只、占3.54%,白纹伊蚊16只、占3.15%,东乡伊蚊12只、占2.36%,中华按蚊2只,占0.39%,三带喙库蚊1只、占0.20%,优势蚊种仍为致倦库蚊。,2009年厦门口岸成蚊构成图,对

10、照之前几年的监测结果,2009年新发现三种成蚊,分别为薛氏库蚊、中华按蚊和东乡伊蚊。当前,厦门口岸登革热主要传播媒介仍然为白纹伊蚊。,2009年厦门口岸成蚊监测情况表,从成蚊季节消长曲线看,厦门口岸全年均有成蚊活动,曲线呈双峰形;,将集卵器中蚊蚴取样带回孵化,均为白纹伊蚊。蚊幼监测指数季节消长曲线也呈双峰形,监测发现,高崎机场6月份容器指数数值接近20、布雷图指数接近50,房屋指数数值超过35。说明厦门空港口岸区域仍然具有白纹伊蚊传播登革热的危险性。,六、相关建议,(一)规范口岸现场传染病监测工作,热带病的监测力度受到一定限制,从热带病流行区归国人员很少自觉到保健中心接受监测体检,建议研究可行

11、有效措施。 (二)作为热带病联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口岸医学媒介监测是一项长期工作,建议设置专项经费保障监测工作。,七、下一步的思路,(一)提高队伍能力,增强培训工作的有效性,使热带病监测工作更加规范、更加科学。 (二)加强查验和监测,按照总局和联防组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全面加强出入境人员、交通工具和集装箱货物的查验和监测工作。,(三)总结甲流防控经验,完善检验检疫系统与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医疗机构和各口岸联检单位在传染病防控方面的联动机制。 (四)加强科研合作,开展病原体快速检测技术研究,提高热带病检测水平。 (五)强化各项措施落实,加强热带病监测,保障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期间口岸卫生安全。,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