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159721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5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归纳,阅读1,感知,扩展,阅读2,作者,阅读,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曾经有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作 者 丁肇中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诺贝尔奖获得者,朗读课文,检查预习,丁肇中 zho 埋没 m 徘徊 pi hui 不知所措 cu 彷徨 p

2、n hun,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抽象:不能从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何处去。,理解词义,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课题即是论点),1、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实验)。,阅读1-2自然段,3、作者对大学中 “格物致知”的主张怎样

3、评价?,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第2段),阅读3-5自然段,1、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第3段),2、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3、此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吗?,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4、作者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他怎么证明的?,举例论证。 举明代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

4、 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所以失败了。(第4段),5、为什么用这个例子证明? 因为“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第4段) 有代表性。,所以称之“唯心主义哲学家”,6、讨论:按照现代科学的方法,竹子应当怎样“格” ? (先看作者怎样主张,见第8段;再补充自己见解。 看谁懂得科学的研究方法),作者主张: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阅读6-10自然段,1、提示了第6段大意的语句是什么?,2、“实验精神”与“格物致知”是什么关系? “实验精神”是“真正的格物

5、致知”。,3、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第7段),4、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1)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第8段) (2)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 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第9段),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朗读:,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 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

6、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5、你对第9、10段中哪句话感触最深?,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 毅力。,6、“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大多数人缺少完成一个成功的实验所需要的眼光、勇气和毅力。,第二课时,阅读11-12自然段,1、作者认为: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其具体表现是什么?,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第11段,“用功”加引号指什

7、么?文中有答案。,2、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 这是什么论证?,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埋头读书,阅读最后一段,朗读:,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2、作者认为

8、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1、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朗读:,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

9、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这两个“意义”是什么意思?,“意思” 或“含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3、本文的结论是什么?,3、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 有哪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4、本文结尾表达了什么希望?,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实验精神”,作者的“新的认识和思考”的结果是什么?,归纳总结,1、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这是被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的过程证明了的。 第7-10段 是由传统中国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了的

10、。 第11段 不仅如此,也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所不可少的。 第13段,2、作者举了哪些事例来阐明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传统 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举了自己由于受传统教育不知吃了多少苦头 的事例,证明受传统教育的中国学生有“偏 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 不愿动手”的弱点。 举例论证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 有说服力。,举例论证,3、作者讲了哪些道理来阐明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第2段) 分析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病;(第3段) 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7、10段) 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真正的意义等。(第

11、13段),道理论证,一、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二、论证结构:,引论:提出论题,(1-2),本论:分析问题,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要格物致知。,结论:解决问题,(13),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 道理论证,(3-12),(3-5)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6-10)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11-12)分析在这个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扩展 迁移,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墨子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行之。 刘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不如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