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154076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89 大小:1.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ppt)-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ppt)-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ppt)-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ppt)-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ppt)-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ppt)-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ppt)-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8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一,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各不同历史时期儒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基础知识:,儒家思想地位的演变,战国时期受冷落 秦朝遭受压制 西汉时期独尊 魏晋南北朝:危机 宋明时期:理学是儒学主流,明初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明清:遭到批判 维新变法时期利用 新文化运动时期抨击,春秋:,孔子,思想:,政治 思想:,教育 思想:,核心:“仁”和“礼”,(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主张为政以德 (民本思想),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举办私学和“有教无类”,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方法:实事求是和独立思考,儒家学派的创立者,整理和编订: 诗书礼易乐春秋统

2、称“六经”,战国:,孟子(亚圣)、荀子,孟子的思想:,仁政学说,民贵君轻,人性本善,荀子的思想:,“天行有常” 和 “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法并施,君舟民水,汉:,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思想主张:,(1)“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3)“仁政”:限民名田、薄赋敛、省赋役,(4)“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宋明: 理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程朱理学,含义:以“天理”为核心的儒家观念系统,代表人物:“二程”、朱熹,主要思想,“理”是世界的本原(三纲五常),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存天理,灭人欲”,心学的开创者; 核心命题:“心

3、即理也”,陆王心学,陆九渊:,王守仁:,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心外无理”,修养在于“致良知” , 强调“知行合一”。,心学的集大成者,明清:,李贽的思想主张:,(1)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批判道学家的虚伪,反对绝对权威。 (2)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肯定个性自由发展,主张男女平等,反对“存天理,灭人欲”。,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2、经济上:提出“工商皆本”,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3、提倡经世致用,4、批判继承宋明理学,三大进步思想家:,重难点:,关于“百家争鸣”,关于儒学地位的确立,关于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关于明末清初思想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背景,“百

4、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 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 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第一、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第二,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第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儒学地位的确立:,时间:,汉武帝时期,过程:,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影响:,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了中央集权,儒学成为正统,阻碍其他学说的发展,实质:,文化专制,兴办太学,启用儒生,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理

5、;仁、礼;,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扼杀人们的欲求,有助于专制统治,对塑造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性起积极作用.,理是外在的,独立于人存在的;,理是内在的“心”,格物致知,内心反省,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迅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背景:,政治:,封建制度日趋衰落,社会危机更加严重,经济:,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道家思想,春秋: 老子:“道”、朴素辩证法;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战国: 庄子:齐物逍遥无所恃,顺应自然,法家思想,韩非: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 “法治”; 变法革新,主张耕战。,墨家思想,兼爱 非攻

6、尚贤 尚同 尚力 非命 节约 鬼神存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二单元复习,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对世界文明的推动,有利于信息的记录、储存、传播和继承 ,促进了欧洲文化的 发展。,传到欧洲为其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为明代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改变人类作战方式: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成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1、在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 2、明朝时创造了早期的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这些火药武器在

7、当时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3、使用铜活字印制的最大的一部书,是清代编订的古今图书集成 ; 4、1900年在敦煌发现的金刚经卷子,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掌握本课的几个“最”,右图为“中国科普博览古代科技馆网站”的首页,页面设置了十一项链接。如果再添加一个新的网页链接,最合适的是 A.浑天仪 B.翻车 C.赵州桥 D.数学,例题巩固,试分析中国古代科技为什么能长期领先于世界?16世纪后,中国科技没能产生与欧洲相同的近代科学的原因是什么?,长期领先的原因:,政治: 中央集权制度为科技稳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政府 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对科技也给予一定的关注。,教育:中国古代教育

8、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民族交流、对外关系:国内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民族互相 学习,共同创造了古代文化,也在不断吸取外来先进的文化来提高自己。,经济:中国农业、手工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推动了科 技发展。,其它:古代人民积累的丰富的知识经验;古代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明清时期科技衰落的原因:,政治:当时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了中国现代科技 的产生。,A、中国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科技成 果的产生、推广和应用。,B、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禁锢了思想,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经济:明清时期,封建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9、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对科技的发展提出迫切要求和推动力。,C、“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东西方文化的正常交流。, 科技结构自身的缺陷制约着中国科技的发展。,第一,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 西方近代科学重实验。 第二,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 西方近代科学重分析。 第三,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 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 第四,中国古代科技服务于农业, 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 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学的比较, 科技发展原因的规律性因素:,(1)政治因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政策等) (2)经济因素; (3)开放因素(民族交流和对外交往) ; (4)个人因素(科学家的智慧和劳动) ; (5)历史因素

10、(科技的继承与创新); (6)教育因素等等。,(1)科技的发展是由政治、经济、教育、科技工作者的努力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2)科技是生产力,科技进步必然推动社会的进步; (3)科技能否转化为生产力或转化程度的高低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 历史启示,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在陶器上刻画的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商代的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了,汉字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秦朝统一, “书同文”,小篆为官方统一文字。,由繁到简,字形逐步规范化、稳定化。,按照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脉络演变发展。,1、起源:,2、成熟:,3、统一:,4、发展 脉络:,5、演变 总趋势:,二 中国的

11、古代艺术, 书法艺术,特点:以自由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 表现感情、气势和意境,具有特殊的审美 价值。,含义:以中国汉字的字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 的书写为形式独特艺术。,书法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隶书,特点,发展时期,代表人物或作品,字体略长 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创始于 秦代,李斯,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小篆, 书法五种字体的特点,草书,行书,特点,发展时期,代表人物或作品,字形方正,规矩严整,形成于 汉末,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颜氏家庙碑,柳公权玄秘妙碑,笔画简约, 钩连不断, 线条流畅, 任情纵性,始于汉初,东晋成熟,王羲之(东晋、“书

12、圣”),张旭,怀素自叙帖 (盛唐),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始于东汉,西晋盛行,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楷书/ 真书/ 正书,颜真卿祭侄文稿,北宋四大家:苏轼、黄庭坚、 米芾、蔡襄,“中国画”的艺术形式逐渐成熟的高峰,绘画艺术全面发展风俗画是亮点,(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士大夫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写意画最能反映其风貌,(郑板桥墨竹图),已开始在陶器上绘制图形,(半坡遗址人面鱼纹盆), 中国画的发展历程,绘画艺术走向繁荣,主要是帛画和壁画,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了,清明上河图(全图),郑板桥 墨竹图, “画中有诗”的中国画,主要分类特点: 题材: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 表现

13、技法:有工笔与写意、勾勒与没骨、设色与 墨笔等区别。,共同的基本特点:,注重诗意,“画中有诗”,(文人画,又称士大夫画) 唐代王维被奉为鼻祖,山水画特点: (国画中的精粹),特别讲究布局构图,画面气势雄壮,意境深远,渊源:乐舞百戏、“四方散乐”、 杂技歌舞等有关; 在中国戏曲发展历史上曾有三个高潮时期,分别是 戏曲初兴时期,以 _ (课本P.35)为代表; 第二个高峰期,以 _ 为代表; 地方戏曲高度繁荣时期,以 _ 为代表。, 概述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元杂剧,明传奇剧,京剧, 元代杂剧 (课本45页), 概念, 繁荣的原因,元代城市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市民阶层对文化的强烈需求; (瓦肆/勾栏)

14、 适应统治阶级燕乐的需要;吸取前代戏曲精华; 元朝政府注意保护艺人;元代科举长期停止; 关汉卿等戏曲艺术家对戏曲艺术的热爱和贡献; 元代杂剧的艺术魅力。,是融合宋金以来的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是用中国北方流行的散曲曲调演唱的,又称北曲或北杂剧。,代表人物及作品: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封建政府的促进作用。乾隆年间,徽班进京,为京剧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北京的中心作用。清代的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戏曲舞台十分活跃,这就为徽剧、汉剧等融合形成京剧提供了舞台。 广大艺人的努力。正是他们的努力,出现了“徽汉合流”的局面,逐渐形成京剧。 社会发展、人民大众文化娱乐的需要。,京剧兴

15、起的条件:,形成过程,乾隆年间: 徽班进京,道光年间: “徽汉合流”,徽汉融合,兼收其他,京剧形成,发展过程,同光年间: 走向成熟,清朝时期: 走向全国,民国时期: 走向世界,中国古代戏曲盛衰的规律:,(1)社会经济发展(基础); (2)具体的社会政治环境的推动(保障); (3)适应人们文化生活的需要(动力)。,(1)形式僵化,不及时改革表演的形式; (2)脱离广大群众;,兴盛的原因:,衰落的原因:,1、戏曲是大众化、生活化的文学(世俗化的文学), 不能脱离群众的需要。 2、要不断进行艺术形式的创新,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历史启示,三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概述古代文学发展脉络:,明清小说,

16、先秦文学(诗经和楚辞),汉赋(西汉、东汉),唐诗(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宋词(婉约派、豪放派),元曲(元杂剧、散曲), 理解古代各阶段文学的特点:,四言为主,重章叠句,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句子参差不齐,采用自由灵活的句式,比较自由活泼,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在楚辞的基础上,吸收散文成分而形成的,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前期的诗歌开朗奔放、刚键清新;后期诗歌反映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句子长短参差,又称“长短句”,便于更加灵活自如地抒发感情,并可配乐演唱。,散曲通俗生动,豪放飘逸。,数量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大大超过前代,对现实提出深刻的批判。,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趋势:逐渐平民化(通俗化),1、诗经,2、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