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中国饮食文化7-中国茶文化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48296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5.9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大学中国饮食文化7-中国茶文化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四川大学中国饮食文化7-中国茶文化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四川大学中国饮食文化7-中国茶文化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四川大学中国饮食文化7-中国茶文化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四川大学中国饮食文化7-中国茶文化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大学中国饮食文化7-中国茶文化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大学中国饮食文化7-中国茶文化课件(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中国茶文化,第一节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中国的茶艺与茶道 第三节 中国的茶馆文化,茶与日常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 “ 粗茶淡饭”,茶叶,咖啡、可可是世界三大饮料 茶为“国饮” “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 茶通六艺,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 茶被人们视为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药,提神的饮料,友谊的纽带,文明的象征 喝茶有益,喝茶有礼,喝茶有道,茶与健康, 天然的健康饮料 含有多种功效成分 提神醒脑、提高工作效率 解渴、助消化 抗菌消炎 利尿排毒 防治心血管疾病,第一节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茶文化的产生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茶文化的产生,中国是茶的故乡 茶树的起源有六七

2、千万年以上,茶的发明利用约有四五千年 孕育于野生采集,神农尝百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文化的形成,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以唐代陆羽茶经的刊行为标志 首次把“精神”二字贯穿于茶事之中,强调茶人的品格和思想情操把饮茶看做进行自我修养、陶冶情操的方法,茶圣陆羽,茶文化发展-唐代,茶的生产扩大,饮茶之风盛行南北,并传到边疆各地 佛教的发展 科举制度 诗风大盛 贡茶的兴起和中唐以后的皇朝禁酒政策,茶文化的发展五代、宋、辽、金,茶文化的拓展期 民族大融合 宫廷茶文化 宋徽宗大观茶论 市民茶文化和民间的斗茶 儒家的内省观念进一步渗透 团茶、散茶的出现 精神活动进入社会各阶层的日常生活和世俗

3、礼仪之中,茶文化的的发展元明清,北方少数民族的饮茶习惯 汉族文人心态与观念 茶艺向简约、返朴归真方向发展 茶中杂和各种干果等的”果饮”之风盛行 “品茶”成了原始意义的“吃茶” 明朝中期以后精细的茶风的再次出现,第二节 中国的茶艺与茶道,茶的种类与制茶 茶水 茶具 烹制与品饮 中国的茶道,茶的种类,以茶叶的加工方式可分为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 基本茶类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等 再加工茶类包括花荼、紧压茶、萃取茶、果味茶、药用保健茶和含茶饮料等,绿茶,鲜茶叶经高温杀青,然后经揉捻、干燥后制成 我国产量最多 汤清叶绿 功效: 清热 抗衰老 抗辐射 ,著名绿茶:,西湖龙井 黄山毛峰 庐

4、山云雾 洞庭碧螺春,龙井茶,产于西湖龙井的优质绿茶 四大特点: 色绿 香郁 味醇 形美,龙井茶,西湖,碧螺春,产于江苏吴县太湖洞庭山的优质绿茶 “吓煞人香” 汤色碧绿、卷曲如螺 由康熙皇帝命名为“碧螺春”,碧螺春,洞庭,红茶,发酵茶 鲜茶叶经萎凋、揉捻,然后进行发酵,叶子变红后干燥而成 全世界最流行 红汤红叶,功效: 暖胃 助消化 冬季最为适宜 ,著名红茶:,祁门红茶 云南滇红 四川川红,祁门红茶,安徽贵溪祁门所产的优质红茶 1915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流行于西方国家,尤其是英国上流社会,祁门红茶,祁门,乌龙茶,又称“青茶” 半发酵茶,介于不发酵的绿茶和全发酵的红茶之间 “功夫茶”的重要

5、组成部分 茶叶外形色泽青褐,冲泡后,叶片上有红有绿,汤色黄红 功效: 溶解脂肪,有助于减肥,著名乌龙茶:,铁观音 武夷岩茶 台湾乌龙,铁观音,产于福建安溪 茶叶颜色砂绿,“形似观音,沉重如铁” 传说: 与僧人和观音菩萨有关 “七泡有余香”,铁观音,安溪,白茶,轻微发酵茶 基本工艺过程是萎凋、晒干或烘干 汤色清淡,味鲜醇 功效: 清热 增强免疫力 保护心血管,白茶,主要产于福建福鼎、 政和、松溪 著名白茶: 银针白毫 白牡丹,银针白毫,黄茶,鲜叶杀青消绿生黄 工艺特点是闷黄 汤黄叶黄 功效: 提神 清热解毒,著名黄茶:,君山银针(湖南) 霍山黄芽(安徽) 蒙顶黄芽(四川) 大叶青(广东),君山银

6、针,花茶,茶叶和香花进行拼和窨制,使茶叶吸收花香而成 主要产于福建、浙江、江苏和安徽,著名花茶:,茉莉花茶 玉兰花茶 荷花茶 菊花茶 玫瑰花茶,茉莉花茶,最流行的花茶 采用茉莉花窨制 最著名的茉莉花茶产于福建,压制茶,以各种散茶为原料,经过再加工蒸压成一定形状的茶叶 砖茶: 砖形 沱茶: 面包状或碗状 易于运输和贮藏 主要为边疆少数民族提供 主要产于湖北、湖南、四川和云南,压制茶,砖茶 花砖茶 黑砖茶 米砖茶 青砖茶,沱茶 下关沱茶 普洱沱茶 四川沱茶,花砖 & 黑砖,米砖茶 &青砖茶,沱茶,茶鉴,茶叶好坏,从色、香、味、形鉴别 外形看嫩度、条索、色泽、整碎和净度,1.嫩度 嫩度好、符合该茶类

7、的外形要求(如龙井之“光、扁、平、直”)。可从茶叶有无锋苗去鉴别。锋苗好、白毫显露,表示嫩度和做工好 2.条索 指各类茶的外形规格,如炒青条形、珠茶圆形、龙井扁形、红碎茶颗粒形等。条索紧、身骨重、圆(扁形茶除外)而直,说明原料嫩、做工好、品质优 3.色泽 各种茶均有一定色泽要求,如红茶乌黑油润、绿茶翠绿、乌龙茶青褐色、黑茶黑油色等。好茶要求色泽一致、光泽明亮、油润鲜活,4.整碎 指茶叶外形和断碎程度,以匀整为好,断碎为次。 5.净度 看茶叶中是否混有茶梗、茶籽和竹屑等夹杂物的多少。净度好的茶,不含任何夹杂物 此外可通过茶的干香来鉴别。不能有异味。每种茶都有特定香气,青气、烟焦味和熟闷味均不可取

8、 最易判别茶叶质量的,是冲泡之后的口感滋味、香气以及叶片茶汤色泽,1、杭州龙井 2、安溪铁观音 产于闽南安溪。 3、武夷岩茶 产于福建武夷山。 4、苏州碧螺春 产于江苏太湖洞庭山。 5、黄山毛峰 产于安徽黄山。 6、庐山云雾 产于江西庐山。 7、六安瓜片 产于皖西大别山茶区。 8、恩施玉露 产于湖北恩施。 9、白毫银针 产于福建北部。 10、普洱茶 产于云南西双版纳。,【十大名茶】,不喝茶还能成为中国人?梁启超,茶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茶经 陆羽口授天下二十名水次第 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 无锡县惠山寺石泉水第二 ; ,茶具,“茶具”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 王褒僮约 “烹茶尽具” 陆羽对前人茶

9、具作了总结 唐诗中经常提到茶具 茶具演变与制茶工艺有关,各类茶具,陶瓷茶具 紫砂茶具,木鱼石茶具 漆器茶具,竹制茶具 瓷茶具,玻璃茶具 金属茶具,陶器,里外都不敷釉, 用当地紫泥、 红泥、团山泥抟制焙烧而成。烧结密致,胎质细腻,既不渗漏,又有看不见的气孔,经久使用,还能汲附茶汁,蕴蓄茶味;不烫手;不酸馊;冷热剧变,不破裂;可直接放在炉灶上煨炖。造型大方,色调淳朴古雅,外形有似竹节、莲藕、松段和仿商周古铜器形状的。壶上雕刻花鸟、山水和各体书法,成为紫砂工艺中独具的艺术装饰。郑板桥曾自制一壶,刻诗云: “嘴尖肚大耳偏高, 才免饥寒便自豪。 量小不堪容大物, 两三寸水起波涛“。,烹制与品饮,煮茶法直

10、接将茶放在釜中烹煮,唐代以前盛行 点茶法不直接将茶入釜中烹煮,而是先将茶饼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入碗。宋代盛行 泡茶法因茶叶种类不同、地区差异而有所区别。大体上以发茶味、显其色、不失其香为要旨。浓淡因人因地而异,泡茶 冲开水入壶,稍微提高水柱, 水壶嘴与茶壶距离约10厘米将开 水冲入壶中,让茶叶在壶中滚动, 均匀冲泡。立即倒入茶杯使用。 水以泉水第一,其次为雪水、矿泉水、纯净水、自来水,茶道是通过饮茶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庄晚芳 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精神核心是和。 陈香白 “茶道称作忙

11、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周作人 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茶道,一种文化 一门艺术 一份美学,中国茶道, “和”中国茶道的灵魂 “静” 中国茶道修养的必由之路 “怡” 人生顿悟、心境感受、淡雅生命 “真” 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功夫茶,功夫茶是一种泡茶的技法。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最初用于乌龙茶,现用于各种散茶,茶艺,茶艺,中国茶艺不仅是茶与艺术的结合,而且也是生活的艺术 功夫茶的操作步骤: 温具 置茶 洗茶 冲泡 品茶,茶俗,饮茶时茶杯不可

12、倒满,也不可喝干 如果客人将茶喝干,主人就会认为他不想再喝,于是不再添茶,茶俗,表示敬意 晚辈向长辈敬茶 道歉 婚礼,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 宋苏轼 仙山灵雨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茶与文艺,茶 唐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唐】卢仝 。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13、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凉风生。,萧翼赚兰亭图 唐 阎立本,调琴啜茗图卷(局部)唐 周昉,宫乐图(会茗图) 唐 作者不详,文会图 北宋 赵佶,茶艺表演,茶艺表演,茶艺表演,第三节 中国的茶馆文化,茶馆 川式茶馆 京式茶室 苏式茶馆 粤式茶楼,茶馆 饮茶相当发展时产生的文化现象。也叫茶楼、茶社、茶坊、茶室、茶肆、茶园、茗坊等,很多兼有打牌、听戏、零食功能。如清茶馆、“手谈”馆等 茶坊在两晋时已出现。张载登成都楼中有“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之句。 唐朝时茶馆开始流行,宋朝时已十分繁荣,成为娱乐社交场所, “上而王

14、公贵人之所尚,下而小夫贱隶之所不可阙” 。 清朝茶馆最兴盛,是重要的市井活动场合。相传最大的茶馆是四川的“华华茶厅,川式茶馆,几个世纪以来的老传统 川式茶馆简朴随便,多用竹制躺椅和条几,顾客坐下,一面喝茶,一面磕瓜子、剥花生,一面“摆龙门阵” ,或看报、下棋、打扑克,各随所便,倦了可在躺椅上瞌睡 气氛闲适,是简便廉价的大众化休息场所,京式茶馆,宋代以来的老传统 茶馆与曲艺结合。顾客一面品茶,一面听曲艺、说书,使人沉浸在悦耳与饮吸交融的韵味中 典型代表:北京的老舍茶馆,苏式茶馆,近千年来随着苏州园林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品茗和赏景相结合 分布最为广泛,遍布于全国的名胜和大小公园中,涉足其问,一面品

15、茶,一面欣赏名胜风光使人融入一种陶然的情趣中 如杭州龙井茶厅,粤式茶楼,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末 茶楼与饭馆合而为一,每天两次茶市(早茶和午后茶),两次饭市(午饭和晚饭) 最初是适应商业的需要,作为客商洽谈生意的交际场所而出现,以后逐渐变成市民日常的生活习惯 如广州的畔溪酒家,不仅在景、在物,还讲人品,事体。 茶宴文会,虽为礼仪,而不少风雅。文人相聚,松风明月,又逢雅洁高士,自有包含宇宙的胸怀和气氛;禅宗苦修,需要的是苦寂,从寂暗中求得精神解脱,诗词、弹唱、花鸟,琴韵自然不宜;而茶肆茶坊,却少不得欢快气氛。家中妻儿小酌,茗中透着亲情;友人来访,茶中含着敬意;边疆民族奶茶盛会,表达民族的豪情与民族 间兄弟情谊。 总之,饮茶环境要协调。闹市中 吟咏自斟,不显风雅,反露出酸臭 气;书斋中饮茶、食脯、唱些俚俗之 曲也不相宜,茶境,佛教与茶,南北朝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于是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饮茶推广了佛教,佛教又促进了茶灶发展,这就是“茶佛一味”的来源,茶文化趋向热爱人生,而佛教强调苦寂。但禅宗主张圆通,与其它传统文化相协调,使唐朝茶文化迅猛发展,饮茶之风流行至今。佛教在茶中溶进“清静”思想,希望通过饮茶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唐宋佛寺常兴办大型茶宴。茶宴上,谈佛经与茶道,并赋诗,把佛教清规、饮茶谈经与佛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