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a卷有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8143961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49.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a卷有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a卷有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a卷有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a卷有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a卷有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a卷有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a卷有答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轮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A)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今天,我国倡导

2、“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对于“以德治国”,我们可以从儒家传统文化中吸取的有益思想是A民本思想B“和为贵”和“仁”的思想C“有教无类”的思想D“天人感应”2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3“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

3、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4冯友兰先生说,在一个社会从一种社会制度转向另一种社会制度的过渡时期旧的统治思想已失去了统治的地位;新的统治思想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会中的各个阶段或代表他们的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地有机会提出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并在一定程度上系统化、理论化。下列现象(或思想)符合上述观点的是A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B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C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D宋明理学5秦汉之际,儒家经典多佚。汉代儒者将流落民间、口头流传的儒家经典用当时流行的隶书记录、整理下来,便是今文经,大一统、更化改制、兴礼诛贼等是其阐发的主要主张。据此可知,汉代今文经学A接续了孔孟的道统思想B形成了训

4、诂考证的治学学风C适应了社会治理的需要D奠定了儒家信仰的理论基础6自秦始皇泰山封禅以来,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帝王均到泰山举行封禅活动,“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五经通义)。这说明A君权神授观念不断深化B君主治国理政思想的宗教化C君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D儒学思想成为主流7“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最能体现这句话的意思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人感应”“天人合一”C“春秋大一统”D三纲五常8魏晋时期势力极盛的门阀士族在文化上崇尚玄学。他们有的主张自然是本,名教(儒学)是末;有的更是猛烈地批判名教礼法。出现这一社会现

5、象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思想格局的重大变化B集权政治的控制力减弱C社会精神信仰的全面缺失D面临重建封建信仰的任务9宋代某理学家说:“治道亦有从本而言,亦有从事而言。从本而言,惟从格君心之非,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由此可知该理学家A强调培养个人社会责任感B主张强化封建等级秩序C认为君主德行是治国根本D吸收了道家的治国思想10杜甫的地位在宋代得到极大提升,苏轼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人物,他曾说:“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这反映了宋代A人物评价标准逐渐统一B文学欣赏渐趋于世俗化C诗人地位由评论家决定D理学思想影响人物评价11在价值层面上,理学家

6、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A经济的发展导致思想变化B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C经济转型加速思想近代化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12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这表明在政治上他主张A主权在民B君民平等C反对君主专制D实行君主立宪13李贽反对把孔子的言论绝对化和盲目迷信,在佛寺生活期间,他谈经读佛供奉孔子,由此可见,李贽并未绝对否定孔子及其思想。这在当时A奠定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基础B背离了儒家的思想C

7、开启了经世致用之风D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14明朝作为驱逐“外族”而重新恢复的汉族政权,大力扶持儒家学说。清朝作为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对儒学也十分重视。明清统治者对儒学的这一态度主要是为了A继承华夏正统B巩固政权统治C维持儒学地位D弘扬传统文化15在古代雅典,不少人对“人是万物的尺度”为核心观点的智者学派持反对态度,他们最有可能担心智者学派的活动会A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B危及社会的秩序和道德C导致雅典人口的流失D引发外族的入侵和奴役16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该剧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严厉惩罚的故事,剧中普罗米修斯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

8、这反映出当时雅典人A宗教意识淡薄B反对神灵崇拜C注重物质生活D强调人的价值17古希腊爱奥尼柱式建筑给人一种轻松活泼、优雅高贵的女人气质,又被称为女性柱,如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神庙(如下图)。该建筑风格的广泛出现A彰显了古典人文主义精神B反映了希腊女性地位提高C表明了希腊建筑艺术高超D体现了雅典文化的世俗性18意大利艺术史家瓦萨里在1550年出版的人物传记中,记述了1316世纪意大利许多杰出的建筑师、画家和雕刻家。欧洲北部城市的一位读者在写给瓦萨里的信中说:虽然我未到过意大利,但感谢上帝,我已经能阅读您的大作了。这表明A浪漫主义艺术在欧洲各地盛行B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觉醒C人文主义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

9、D理性原则获得了普遍认同19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这些谚语A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B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C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D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20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A开始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B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C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D使基督教徒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21受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主张;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

10、张合理性的理论。这说明近代自然科学A客观上传播了资产阶级价值观B适应了西欧早期殖民扩张的需要C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D推动了西欧思想解放潮流的理性发展2216、17世纪欧洲思想家高举“回到希腊去”的大旗,18世纪末思想家们又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提倡人道主义。这两次文化“回归”的出现都主要是因为A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B工业化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C思想家们对现实社会的不满D科技发展拓宽了民众的视野2318世纪前半期的法国,先前往来于凡尔赛宫的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们,开始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上流社会不少人也乐于资助他们。这表明A启

11、蒙思想逐渐流行B宫廷文化普及到民间C专制王权已经衰落D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24在伏尔泰倡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前提下,孟德斯鸠则提出,“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由此可知孟德斯鸠倡导A法律所允许的权利和自由B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C自由是民主的前提和基础D法律与自由的辩证关系25法国大革命期间,启蒙思想家孔多塞认为:“财产的累积不能以牺牲穷人的利益为代价。”政治家罗伯斯庇尔认为:“自由应以不妨碍他人的权利为限,主张将自由原则应用到财产上。”这些主张A坚持自由平等的指导思想B

12、维护财产私有与自由原则C有利于社会的公平与公正D树立财富平等的革命目标第II卷本卷包括四大题,共计50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北宋学校教育在兵连祸结中早已破坏殆尽,朝廷此时又无力兴学设教。要解决人才匮乏问题,政府必须广泛开设学校,改变官学衰败局面。北宋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取得了前无古人的巨大成就,也要求教育既培养精通儒学的文官,又要求培养各种职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灿烂而丰富的文化成就为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养料,而汉唐以来的官学教育基本上都是满门经文的太学教育,这与蓬勃发展的宋代社会不相匹配。北宋太学内容改革改变了汉唐以来满门经文的单一格局,形成了以儒家

13、经典为主兼及文史、治事等内容的新格局。北宋太学采用宋代著名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讲学时的“苏湖教法”,使学生由索然无味到耳目一新。北宋太学改革后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广博的文化知识。唐代太学限招五品以下子弟入学,而北宋太学只要是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之俊异者就可以入学,较广泛地向中小官僚和一般平民子弟敞开了求学的大门。摘编自周路宽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研究(1)根据材料,指出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学教育改革的影响。(4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材料一 儒家一直比较重视道德修养问题。前期儒学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在人的道德修养方面,提出

14、并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主张“仁者爱人”;在人生价值的选择上,主张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杀生成仁、舍生取义;在道德修养方法上,则注重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后期宋明理学家把道德修养作为治学做人的根本,主张“学以至圣人”,要求自己和他人能够把圣人作为学习的榜样,以圣人的人格为导向,在精神上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同时注重个体内在情感的调节,要求个体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保持心灵的平静,保持一颗冷静清晰的头脑,以期冀达到一种有涵养的人格。材料二 西方现代的道德观念是从基督教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兼而吸收了古代哲学的道德理论,并以近代三大著作为依托

15、,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道德体系。基督教的精神内核实际上也是“仁”,即博爱世人;而古代西方人的道德观则特别注重与知识、思想情感的结合。苏格拉底提出智慧即德行,亚里士多德则更注重美德与人类思想情感的结合,强调知与行的统一。他们从人性角度出发,用知识与理性来实践道德;三大著作中,国富论在经济上用“看不见的手”兴起了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论法的精神在法律上确立了法律的神圣地位和三权分立原则;社会契约论在思想上从“人生而自由”的基础出发提出了政治上的“契约自由”。(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孔孟儒学和宋明理学在道德修养上的不同观点,并分析儒家道德修养观的社会意义。(8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西方现代道德观的特点,并比较西方现代道德观与中国传统儒家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