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b卷有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8143940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409.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b卷有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b卷有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b卷有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b卷有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b卷有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b卷有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b卷有答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一轮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B)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注注意意事事项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 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 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第卷卷 本本卷卷共共 25 个个小小题题,每每小小题题 2 分分,共共 50 分分。在在每每小小题题给给出出的的四

2、四个个选选项项中中,只只有有一一项项是是符符 合合题题目目要要求求的的。 1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出处 “天子作师,公帅之,以征不德是以上 能征下,下无奸慝。” 国语鲁语上 “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 方藩篱,夏殷以来的故国,方之蔑矣。由是天 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王国维殷商制度论 “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 制也。” 左传高祖本纪 2 A西周姬姓封国承担的贡赋较重 B分封制促进了东方诸侯国的社会发展 C周天子权力高度集中局面形成 D分封制加强了诸侯与周王的隶属关系 2武王伐纣后,曾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并封

3、霍叔、管权、蔡权(均为武王之弟)于其地附近以 为监视,是为西周第一次分封;周公平定三监之乱(三监与武庚联合叛乱)后实行第二次分封, 如封武王之弟康叔于卫,封王室贵族召公于燕,封功臣姜尚于齐。西周的两次分封均 A加速了民族交融和华夏族形成 B确保了贵族权力的有效承袭 C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与建设 D有效防止了殷商旧族的叛乱 3春秋战国时期,原来西周贵族政治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结构发生演变,士与卿大夫 合二为一,出现了“士大夫”的称谓,并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 这表明 A学术下移有利于士阶层的崛起 B分封制的瓦解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经济发展是分封制瓦解的关键 D社会转型促

4、进了官僚政治的形成 4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宗法制的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出处 “上商之继统法以弟及为主,而以子继为辅,无弟然后传子。”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 先王考 3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是故,祖迁于上,宗易于下, 尊祖,故敬宗,敬宗,所以尊祖祢也。” 丧服小记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子弟,庶人工 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左传桓公二年 “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 ” 春秋左传 A宗法制体现了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 B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规范 C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最大的特征 D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互为表里

5、的关系 5商周时期铜器多有族氏徽号,铭文也在逐渐变长。春秋铜器铭文喜欢自报家门,说自己是某某 之子、之孙。战国铜器开始出现“物勒工名”的现象,很多铜器都由官方监造,陈放或收藏在 宫庙、府库和衙署。以上变化反映了 A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B宗法制的逐渐衰落 C汉字的日益系统化 D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6早在周代,“妻”是指庶人配偶或宫中女御。如礼记曲礼记载:天子之妃曰“后”,诸 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汉代以后王公大臣之妻称 “夫人”,唐、宋、明、清各朝还对高官的母亲或妻子加封,称诰命夫人。据此可知 A森严的等级制度被打破 B妇女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4 C男权在社会中居于

6、主导 D分封制和礼乐制的崩溃 7商朝信仰天帝的权威,礼记则有“君天下曰天子”的记载,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对此的注释 “是上天之子,又为天所命子养下民”。由此可见周朝“礼”的文化 A有效维护了分封制和宗法制 B为周取代商提供了社会基础 C使神权王权的结合更为密切 D为强化王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8楚武王命斗缗(王族)管理征服的权国,后来斗缗反叛被平定,楚王改权国为权县,派县尹管 理,赋税和军队由楚王管控。此后,楚多次灭国设县,最终问鼎中原。楚“灭国设县” A加速了兼并战争的进程 B健全了国家机器职能 C标志着官僚制度的确立 D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 9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汉霍光的记载。据此可以认定 史料出处

7、 (光)受襁褓之托,任汉室之寄,当庙堂,拥幼君遂匡国家 安社稷 东汉班固著 (汉书 霍氏之贵,专相幼主,诛灭同僚,废帝立帝,莫之敢违 东汉王符著 潜夫论 霍光之辅汉室,可谓忠矣光久专大柄,不知避去,多置亲党,北宋司马光著 5 充塞朝延,使人主蓄愤于上,吏民积怨于下资治通鉴 A汉代由外戚决定皇帝的废立 B相关记载均存在虚构成分 C霍光曾一度把持西汉的朝政 D相关评价都是客观公正的 10汉代,朝廷仅允许三公和大将军设置官署并自行任命僚属处理公务。魏晋时期,经朝廷允许, 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设置官署,出现了“虚立军府,动有百数,五等诸侯,复坐置官属”的现 象。这一现象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削弱

8、了世家大族的势力 C巩固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加重了地方的财政负担 11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 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纷繁 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上述变化主要表明 A吏治渐趋清廉化 B部门间关系更融洽 C官员日趋专业化 D中央集权显著加强 12唐代官吏选定后,要呈报门下省审议,称为“过官”。如门下省认为选用不当,则驳回重选,即 使是皇帝的旨意,也不能通过。唐代的“过官”制度 A削弱了皇帝权力 B利于防范官员权力滥用 6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降低了决策机制的效

9、率 13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 2 所示。 表 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14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 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

10、繁。这一做法的 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15虽然汉以后,曾有过南北朝的割据局面,但南北政权都争以“中国”为正统。隋唐两朝,天下 一统,在修史时,将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纳入正史。据此可知从汉到隋 唐 A统治者注重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 B南北方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感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逐渐加强 D中国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 7 16表 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宰相人数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北宋(71)南宋(62) 高级官员208 中级官员1510 低级官员128 无官职记

11、录2436 表 1 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17宋代有知识分子主张重建上古时代的宗法组织,形成了以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 定族规为特征的新的宗族制度。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如范仲淹为加强本族内 部的相互扶助,设立了“义庄”等。这反映了 A宗法制度的逐渐完善 B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 C世俗文化进一步发展 D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削弱 18北宋建立后,中枢体制上改变了唐朝三省制下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的权力运行模式,而是以中 书、枢密分掌民政与军政的二府制下按照“依事系任”的原则进行事权分割。此

12、变化说明 A中枢机构的职能更加明确 B中央官僚机构进一步膨胀 C皇权独大的局面开始形成 8 D中枢制衡体制遭到了破坏 19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东汉光武帝规定察举须“授试以职”,即给候选人一项职务。检验其是否 具备吏能;顺帝时又规定察举之士还须参加考试,方以授官。察举制的演变说明东汉 A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 B政府意在扩大统治基础 C官吏选拔重视德才兼备 D士族门阀崛起遭到抑制 20有学者指出,科举制度的废除砸了数十万举贡生员的饭碗,断绝了他们的仕途。为解决这一窘 境,士绅阶层作为历史上地方政治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借清政府开办新政之机,利用他们在社 会上的影响和声望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力量,直接同清朝

13、中央政府分庭抗礼。这说明科举制的废除 A使得士人阶层失去参与政权的机遇 B增强了清政府推行新政的地方力量 C使士人阶层开始涉足地方政治建设 D削弱了清政府的凝聚力和统治基础 21下表是明清时期土司地区有关科举制度的规定。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科举制 时期规定 明朝初期 当谕诸酋长,凡有子弟皆令入国学受业,使知君、臣、父、子之道,礼乐教化之 事 明朝中后 期 凡土官嫡子许入附近儒学,并明令保护土著士子入学、充贡和应举,不准他处士 民冒籍 康熙时期土司子弟愿习经书者,准许就近府、县入学考试 9 A利于维系民族间的和谐 B保障了人才选拔的客观性 C促进了人才的自由流动 D消除了民族间的文化差距 2

14、2明代中期曾出现过皇帝的“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 内阁议而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这反映出当时 A皇帝权力受到严格限制 B内阁掌握决策大权 C中枢权力运行较为有序 D相权一度得以恢复 23明清将司法权一分为三,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各掌其一,即三法司制度。清实行三司会审和 九卿会审制度,由刑部掌审理,大理寺复核,都察院监督,有时王公大臣也参与会审,凡遇大 狱,判决的执行权最终归皇帝核准。材料说明,明清的三法司制度 A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保证了审判结果的公平公正 C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D提高了司法机构的办事效率 24清代学者赵翼

15、在二十二史札记中曾专门撰文揭露历朝正史中的隐讳问题。他对史书中的隐 讳,通常持批评态度。但是,对于明史,他却没有提到隐讳之事,因为该书是他生活的那 个时代编修的。据此可知 A明史体现秉笔直书的修史原则 B清代思想文化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C清代学者修史不再重视隐讳问题 10 D史书编撰在清代达到了最高水平 25汉书载,刘贺被废为海昏候,遣返昌邑国,并“赐汤沐邑二千户,故王家财物皆与贺”; 在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中,一些器物带有“昌邑”铭文,如“昌邑食官”等。据此可知 A传世文献如实记载历史事实 B考古发现可信度高于传世文献 C考古发现真实再现历史事实 D考古发现与传世文献互补互证 第第 II 卷卷 本本卷卷包包括括 26、27、28、29 四四个个大大题题,共共计计 50 分分,考考生生 根根据据具具体体要要求求进进行行作作答答。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材料 婚姻 观念 中国西方 婚姻 目的 扩大亲属同盟,传宗接代 爱情是男女结婚第一位的、必不可 少的动力。维持美满婚姻的首要条件也 是爱情 择偶 标准 身家清白、门当户对,郎才女貌 两个人的互相契合。其余的条件像 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等因素则可以不在 考虑之列 夫妻 关系 丈夫往往在婚姻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妻子 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形成“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