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四单元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b卷有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8143934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61.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四单元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b卷有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四单元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b卷有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四单元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b卷有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四单元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b卷有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四单元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b卷有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四单元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b卷有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四单元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b卷有答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轮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B)第十四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英国科学家赫

2、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21876年当郭嵩焘以公使衔出使英国时,文士们刻薄地讥笑他弃圣贤之帮而追随于洋鬼,然李鸿章认为他是当世所识英豪,与洋务相近而知政体者,以筠仙(郭嵩焘)为最。这提示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A以历史亲历者标准来衡量B以社会需要标准来考察C置于当时所处的历史条件D注重评判者的阶级立场31896年梁启超所著波兰灭亡记刊行,1898年6

3、月康有为进呈光绪帝波兰分灭记,他们都指出波兰非但亡于俄、奥等国的瓜分,更是由于“内政不修,积弱滋甚”、以及守旧权贵“诋诽攻击”新政新法。其意在A揭露列强瓜分图谋B打击顽固守旧势力C激发改革图强意识D培养国人世界视野4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A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B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D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5有学者评论:“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自满人入主中原以来,首度有满人以外的夷人欲入侵中国。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王夫之关于夷

4、的陈述,用在西方人身上,比用在满族统治者身上更为适切。”时人的这种认识变化说明A夷夏之防思潮备受质疑B民族矛盾终是主要矛盾C天朝上国观念逐渐改变D经世致用遭到时代淘汰6有学者认为,早期维新派主张设立议院,基本都是从得民心、通上下之情、集思广益、办事公平的考虑出发的,并未将议院视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也没有提出制定宪法。这一叙述意在论证A早期维新派的主张没有体现儒家民本观念B早期维新派主张参照德意志帝国体制改革C早期维新派没有主张以君主立宪取代专制D早期维新派的主张纠正了西方议会制弊端7晚清时期,美国联邦政府办公大楼“ White House”、国务书记“The Secretary of Stat

5、e”分别被官方汉译为“白宫”、“国务卿”,并一直沿用下来。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晚清时期中国不断融入世界B君臣观念下的文化融合C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广泛传播D各国交流中的文化冲突81860-1900年四十年间,中国共引进西书555种,其中自然科学162种,应用科学225种。而社会科学只有123种,其他45种。这表明A社会转型改变了人们的认识B西方的学说在中国社会占主导C政府重视学习西方自然科学D社会科学对当时中国作用有限9在辛亥革命前,梁启超曾依据“亚洲”和“世界”这些新来的空间知识把中国史分为上世、中世和近世三段,分别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和“世界之中国”,进入民国后,他则明确提出“使中

6、国进成世界的国家为最大目的”这一口号。梁启超的主张意在A为维新变法提供历史的依据B迎合当时民主共和的形势C敦促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D警醒国人要有世界视野1019世纪末,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纲常名教”提出公开质疑。在他们看来,“三纲之说,非孔孟言也。商纣无道者也,而不能令武王无道,是君不得为臣纲也”,并指出“三纲之说,董子释之,朱子述之,皆非也”。这一思潮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B意味着中国人民集体觉醒C为变法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D具有否定传统的启蒙作用1119世纪末的湖南维新派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各种学堂、学会、刊物上极力推崇孔教。在其时务学堂学约中专列“传教”一项,

7、说“今设学之意,以宗法孔子为主义”。这反映了A维新派在思想和实践上的错位B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复杂性C维新志士以大众传媒开启民智D中体西用是维新派的宗旨12维新变法时期,以倭仁为代表的保守派,顽固坚持传统,反对变法。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也不赞成国家制度转变为西洋模式。各省督抚大多采取消极观望态度。这反映A缙绅士大夫观念都很保守B维新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持C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软弱D制度变革不符合各方利益1319世纪七八十年代,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是鼓吹学习西方最负盛名的著作,但其开头一篇却是道器,大讲中学为道,西学为器。郑观应此举A顺应了民族文化自卫心理的需要B希望中国开始吸收和接受西学C体现了独尊中华

8、鄙夷外邦的观念D试图回避以夷变夏的攻击锋芒14“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故之道,而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者,厥有二事,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这表明陈独秀A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B主张“中学”“西学”有机结合C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D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15长沙文化书店是湖南新文化运动的重镇,共销售40多种新文化刊物。有学者根据档案史料,编撰下表:1920年9月1921年3月长沙文化书店销售杂志情况一览表,对此合理解释是期刊名称数量销售对象劳动界5000工人、平民新生活2400平民新青年2000学生少年中国600学生A湖南长沙工人文化程度在全国是最高的B湖南新文化运动

9、有由精英走向平民趋势C青工逐渐成长为湖南新文化运动主力军D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161922年10月陈独秀发表文章批评议员林宗孟和学者胡适等到美国前公使芮恩施家中谈宪法,告诫他们“不要上美国帝国主义的当”,“不要于不知不觉中引导一部分人民或青年学子去亲美国帝国主义才好”。据此可见,与新青年的宗旨相比,此时的陈独秀A成为了当时中国最主要的反美国代表B成功的领导了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C实现了从思想启蒙到政治斗争的转变D成为了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袖17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

10、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A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B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D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18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19下图是1920年9月出版的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封面设计了一个地球图案,从东西半球伸出两只手紧紧相握,代表了革命团结的力量,该寓意A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与否定B暗示新青年成为

11、中共机关刊物C象征国共两党着手准备第一次合作D表达出了“以俄为师”的思想倾向20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明确表示:中国不能重走欧美资本主义老路,近时“志士舌敝唇焦,惟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日炽,尤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这表明孙中山A反对仿效欧美资产阶级革命B主张建立贫富均等的大同社会C反对渐进式的资产阶级革命D将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相结合211906年,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说:“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便要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督权,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国家有了这样的纯良政府,才可以做到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这

12、一言论的主要目的是A推翻清朝专制统治B建立五权分立政府C实行民主共和政体D保障普遍平等民权221923年孙中山在阐释“民族主义”时指出:“吾党所持民族主义,消极的为除去民族间之不平等,积极的为团结国内各民族,完成一大中华民族,内以促全国民族之进化,外以谋世界民族之平等”。强调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扬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点,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这表明孙中山A否定了颠覆满清的作用B首次提出了五族共和的观念C主张各民族团结共同反帝D大力弘扬民族友爱精神23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强调:“禁止给党的领导者祝寿,禁止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

13、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制止歌功颂德现象。”这一主张的贯彻A巩固了土地革命战争的社会基础B有益于内战向抗日战争的转变C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D适应了民族解放战争形势需要24对下列表格信息,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1979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肯定是不准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84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1992年南方谈话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92年中共十四大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

14、制,建立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A对市场经济理论早在“文革”期间就已有定论B在八十年代初我国已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C对市场经济认识是解放思想、不断探索的结果D在九十年代初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251985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商工会议所访华团时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这一论断A推动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B有助于密切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联系C加速了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D对浦东新区的开发有重要影响第II卷本卷包括26、27、28、29四个大题,共计50分,考生根据具体要求进行作答。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中外文明交流主要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6世纪以前是“东学西传”,中国文化传到西方去的主要是物态文化(包括科技和艺术成果)。第二阶段:16世纪以后是“西学东渐”。材料二 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融合,构成了文明交往史上的诸多绚丽篇章,和平和暴力是两种基本的交往形式。摘编自李翠玉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考察(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学西传”和“西学东渐”两个阶段中西文明交往的特点。简要分析“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7分)(2)运用中国古代历史知识,评价材料二的观点。(5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甲午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