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六“中国近现代史”文化专练 有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六“中国近现代史”文化专练 有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专题检测(六)专题检测(六) “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文化专练文化专练 (时间:45 分钟 分值:85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2019 届高三洛阳调研)1839 年,林则徐在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的通令中指出:“况茶叶、 大黄(一种中药材),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乃听尔年年贩运出洋,绝不靳惜(吝惜),恩莫大焉!”这 反映出林则徐( ) A主张平等商贸往来 B抵制西方掠夺原料 C讲究禁烟策略手段D文化封闭性的观念 解析:选 D 材料中林则徐认为中国允许茶叶、大黄出口是中国人对外国的恩惠,并未涉及平等商贸往 来,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并
2、未出现对列强的抵制,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禁烟的策略,故 C 项错误; 材料中把中国出口的传统商品看作是对西方的恩惠,说明当时林则徐保守的对外观念,故 D 项正确。 21868 年,针对倭仁等人抨击学习西法是“舍中法而从西人” ,恭亲王奕 以“西学中源”回应,认为 西学源自中国,中西本是一家,西法就是中法,只是中国创其法,西人推陈出新而已。奕的这一认识( ) A固化了中学的正统地位 B强调了西方制度的先进性 C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 D对西学传播具有双重影响 解析:选 D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 “西学中源”思想一方面有利于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又维 护中国的封建思想和制度,对西学传播
3、具有双重影响,故选 D 项。奕 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倡导学 习西方的先进技术,A 项错误;奕 倡导的向西方学习仍停留在器物层面,B 项错误;明朝时已经出现西学 东渐,C 项错误。 319 世纪七八十年代,总理衙门大臣文祥、两广总督张树声都在奏议中言及过西方政体。前者说: “中国天泽分严,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 ”后者说:“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 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这反映出当时( ) A部分官员实现了从洋务派到维新派的转变 B对西学的探索由格致之学而进入哲理学说 C “中体西用”的内在矛盾推动了观念嬗变 D洋务派坚持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广泛批判 解析:
4、选 C 材料中仅仅说明总理衙门大臣文祥、两广总督张树声对西方政体的认识,并不能说明他们 转变为维新派,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涉及西方的议院,可知指的是对当时的西方政体的认识,不是哲理学说, 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等信息,说明 当时有识之士对“中体西用”提出了质疑,故 C 项正确;材料中仅仅是少数人的观点,不能说洋务派的主张 受到广泛批判,故 D 项错误。 4社会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这种学说曾经风靡 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因为它( ) A与近代中国的时代精神较为契合 2 B科学地
5、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C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指明了道路 D准确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解析:选 A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进化论曾经风靡中国思想文化界,是因为它与近 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精神较为契合,故选 A 项。B、C、D 三项均夸大了社会进化论的价值与影响,排除。 51896 年 8 月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时,每期仅销售 4 000 份左右,半年后增加至 7 000 余份,一年后达到 13 000 余份,最多时曾销售 17 000 多份,缔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这反 映了( ) A维新派利用报纸启迪民众 B上海成为思想解放的中心 C清政府重视舆论宣传工作
6、D白话文刊物受到民众欢迎 解析:选 A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时务报发行量在逐步增大,维新派充分利用报纸 宣传维新思想,启迪民智,有利于为维新变法营造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故选 A 项。B 项属于脱离材料的主 观臆断,排除;梁启超等人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此时尚未受到清政府重视,故 C 项错误;时务报为文 言文刊物,白话文刊物的兴起是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故 D 项错误。 61905 年春,严复与孙中山在伦敦会面,严复说:“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为今之计,惟急 从教育上著手,庶几逐渐更新乎!”孙中山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 这段对话说明( ) A救国路径
7、趋于多元化B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C孙中山反对教育救国D严复主张君主立宪 解析:选 A 根据材料可知,严复主张维新改革,实行教育救国,而孙中山主张革命,二者救亡图存的 路径不同,说明救国路径趋于多元化,故选 A 项。严复与孙中山的救国主张都与民族危机有关,但材料反映 不出这一点,B 项错误;材料中孙中山并未反对严复的主张,C 项错误;D 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71919 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 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地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李欣淑的 行为是 20 世纪初中国女性解放的缩影,导致这一社会
8、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李欣淑积极向上的心态B临时约法对自由的规定 C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D女校等新式教育的发展 解析:选 C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抨击封建伦理道德,使中国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从而 就有李欣淑等人追求女性解放的举动,故 C 项正确;A、B、D 三项皆不符合题意,排除。 8 “作为具体的政治历史事件的五四爱国运动最足以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分水岭,因为从这 一事件开始,新文化运动事实上从比较广义的文化运动的范围中发生某种突破” 。下列现象可作为这种 “突破”表现的是( ) A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 B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挑战 3 C新文化运动的阵营日益巩固
9、D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解析:选 D 五四运动推动了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并且逐渐占据新文化运动的主 流,相对于传统的资产阶级思想宣传,由此开始的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可以看作是一场“突破” ,故 D 项正确。 92016 年 11 月 11 日,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 15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毛泽东同志把三 民主义纲领、统一战线政策、艰苦奋斗精神并称为孙中山先生留给我们的最中心最本质最伟大的遗产 , 是对于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贡献 。 ”材料中的三民主义纲领( ) A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开展B代表工农的根本利益 C符合社会主义革命特点D指导推翻清政府统治 解析:选 A 新三民
10、主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 命的旗帜,与材料中“毛泽东同志把三民主义纲领、统一战线政策称为孙中山先生对于中华民族 最伟大的贡献 ”相符,故 A 项正确;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 但在内容上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故 B、C 两项错误;题干中毛泽东同志所评价的是新三民主义, 而指导推翻清政府统治的是旧三民主义,故 D 项错误。 10(2019 届高三榆林摸底)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罗霄山脉中段具备了以下条件:(1)有经营了 一年多的群众基础;(2)党的组织有相当的基础;(3)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创造了富有斗争经
11、验的地方武装, 这是十分难得的;(4)有很好的军事根据地井冈山;(5)影响湘赣两省。这篇文章论证了( ) A国民革命成功的可能性B工农武装割据的可行性 C抗日战争持久的合理性D解放战争胜利的必然性 解析:选 B 国民革命成功的可能性与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无关,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毛泽东列举了 在罗霄山脉中段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有利条件,故 B 项正确;论证抗日战争持久的合理性是在延安时期, 故 C 项错误;井冈山时期是论证割据政权建立的可行性,与解放战争无关,故 D 项错误。 11一位美国学者评论说,1956 年,毛泽东向政治局提交了供选择的建议,即他的论十大关系 ,这 篇讲话虽然用词、含义模糊
12、,但要求却十分清楚,描绘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发展战略。对“完全不同的发展战 略”的正确理解是( ) A根据国情自主探索建设之路 B完全抛弃苏联的发展模式 C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D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解析:选 A 根据所学,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 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与题意不符。 121978 年 12 月 13 日,邓小平在为中央工作会议闭幕讲话所准备的手写提纲中提到, “自主权与国家 计划的矛盾,主要从价值法则、供求关系来调节” 。这说明当时的邓小平( ) A已开始酝酿市场经济的发展思路 B努力向国
13、人揭示市场经济的本质 4 C正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舆论准备 D已形成发展市场经济的完整构想 解析:选 A 材料中邓小平主张“主要从价值法则、供求关系来调节” ,可知已开始酝酿市场经济的发 展思路,故 A 项正确;材料中邓小平对市场经济只是初步酝酿,还未深入到市场经济的本质,故 B 项错误; 材料只涉及邓小平对市场经济的思考,没有反映出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故 C 项错误;D 项出现在邓小 平南巡之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族”观念最早是梁启超 1902 年提出
14、的。梁启超强调“中华民族”是一“文化”的称 谓,历史上那些接受了中华文化而非汉民族血统的民族实际上已成为中华民族;而章太炎则更看重血统对 “中华民族”亦即汉民族形成的作用又强调现实中汉族与满族没有完全同化,还存在着明显的血缘区别。 摘自郑大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形成 材料二 1925 年夏,国民党理论家戴季陶声称:“我们要复兴中国民族,先要复兴中国民族文化的自 信力,要有了这一个自信力,才能够辨别是非,才能认清国家和民族的利害,才能够为世界的改造而尽力。 ”1934 年及其后,国民政府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一般也多打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如:“新 生活运动” 、 “本位文化建设运动”
15、、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几乎所有的军政要员, 都出版过以“民族复兴”为题的为数众多的宣传著作,涉及抗战建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内容 丰富不乏见识且充满爱国热情。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主要致力于新民主主义理论建设,但出于反侵略斗争的民族大义和与国民党合作 的现实需要,也不讳言“中华民族复兴”这样的说法。 摘自黄兴涛民国各政党与中华民族复兴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观念的背景。指出梁启超与章太炎关于 “中华民族”观念内涵的差异及其蕴含的目的。(1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复兴论”在当时盛行的意义。(9
16、 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梁启超 1902 年提出” ,结合所学 20 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形势,从 政治、经济、阶级、思想文化、民族主义、民族解放运动等角度进行阐述。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历史上 那些接受了中华文化而非汉民族血统的民族实际上已成为中华民族” ,梁启超重视文化的认同;“章太炎则 更看重血统对中华民族亦即汉民族形成的作用” ,章太炎重视血统的作用。第三小问,根据所学可知, 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制,希望借助满清统治实现救亡图存;而章太炎宣传革命途径实现民族救亡。第(2)问, 根据材料二“我们要复兴中国民族,先要复兴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信力” ,可知有助于国人重新审视和思考自 己民族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根据材料二“国民政府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 一般也多打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如:新生活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