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过程与特点_1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41666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1.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_1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_1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_1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_1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_1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_1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化过程与特点_1课件(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911年用地,1949年用地,1990年用地,上海城市用地的变化,1911年人口,1990年人口,1949年人口,1324万,538万,54万,上海人口的增加,1. 概念,2. 标志,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3.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乡村,一、城市化,4. 城市化的意义,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城市创造较多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

2、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化过程卓有成效带动农村发展,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城市文化向乡村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差距,二、城市化动力机制,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农业发展,服务业发展,剩余劳动力,工业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城市化,社会经济发展,二、城市化动力机制,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村劳动力过剩是 城市化发展的前提; 城市的发展与工业化进程关系密切,工业 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 城市的兴起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关联。,早,晚,高,低

3、,慢,快,1、逆城市化,三、城市化的特点,城市,郊区,乡村,城市化,逆城市化,逆城市化,1、城市本身: 居住环境恶化,部分商业、制造业外迁; 2、城市外围: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环境质量更高; 3、交通: 小汽车的普及,克服了城乡之间的交通阻力。,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形成原因,早,晚,高,低,慢,快,1、逆城市化,2、卫星城、工业区,3、大城市带,1、发展不平衡,2、虚假城市化,3、滞后城市化,4、人口和环境问题,4、注重城市环境和文化建设,世界城市化的几种模式,从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关系来考察,世界城市化可分成三种模式:,一、同步城市化,城市化水平工业

4、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二、虚假城市化,南美洲国家“虚假城市化”的状况最为突出。,城市化水平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三、滞后城市化,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城市化就是这种城市化的突出代表。,我国的城市化,共性: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点 个性: 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特点,速度,人口流动,产业结构,动力,快,呈加速发展的态势,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由第一向二、三转移,内地沿海、山区平原、欠发达地发达地、农村城市,70%流入大中城市,城市建设,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特点,经济发展,工业化,环境保护,采取多种措施,城市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

5、善,但仍不容乐观,基本协调,劳动力就业问题是首要问题,工业能安排剩余劳动力,为服务业提供发展空间,城市发展促进工业化的进程 与城市化相互促进,1. 概念,2. 标志,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3.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乡村,一、城市化,城市化,1、概念 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劳动力转移,标志,城市化的意义,1、创造就业机会,缩小城乡差距; 2、带动经济发展,改善产业结构; 3、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 4、带动区域整体实力的发展; 5、带动乡村文化建设,提高乡村对外开放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