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word论文】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小儿脑瘫73例【临床医学专业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8814056 上传时间:2017-09-2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word论文】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小儿脑瘫73例【临床医学专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最新word论文】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小儿脑瘫73例【临床医学专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最新word论文】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小儿脑瘫73例【临床医学专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word论文】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小儿脑瘫73例【临床医学专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word论文】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小儿脑瘫73例【临床医学专业论文】(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小儿脑瘫 73 例【关键词】 针刺结合 小儿脑性瘫痪是指从出生到出生后 1 个月内发育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1 ,严重者可伴有智力低下、感觉障碍、不随意运动和抽搐发作;病理检查可见大脑某区软化、萎缩和发育不良,严重者有脑实质缺损和畸形。本病属中医胎弱、手足拘挛、五迟、五软、五硬等范畴。美国发病率 0.1%0.3%,脑瘫患者约有 50 万人 1 ,我国小儿脑瘫患病率为 1.8%6.0% 2 ,是儿科常见病之一,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家庭造成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近两年来,我科采用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本病 73 例,疗效

2、较为满意,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观察对象 本组 73 例,均系 2002 年 1 月2003 年 12 月来我院门诊就医的脑瘫患儿,其中男 42 例,女 31 例;年龄 116 岁,平均 6.8 岁;大部分病例(59%)伴有语言障碍,部分患儿智力发育迟缓并有视、听、感觉障碍,约有 28%的患儿既往有过癫痫发作。病史中提供明确病因的 53 例,其中 7 个月前早产 8 例,过期 2 周分娩 7 例,脐带绕颈 11 例,核黄疸 10 例,新生儿缺血性脑病者 11 例,新生儿颅内出血 6 例,其余 20 例未能提供明确病因。1.2 诊断依据 (1)婴儿期内出现中枢性瘫痪;(2)病情为非进行

3、性;(3)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或伴有智能低下、惊厥、行为异常、流涎、语言障碍等精神神经障碍 3 。1.3 临床分型 根据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参考 1988 年佳木斯会议小儿脑瘫分型 3 ,我们将该病临床主要分为四型。1.3.1 痉挛型 37 例(50.68%) 。主要体征: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肢体痉挛,巴彬斯基氏征阳性有踝阵挛。肘、腕及手指屈曲、双下肢足尖着地,伴内收痉挛,呈剪刀型步态和马蹄内翻足。1.3.2 手足徐动型 9 例(12.33%) 。主要体征:不自主、无目的手足徐动或舞蹈动作,或动作过多,多动不宁,精神紧张时加重,伴有语言障碍或吞咽困难,智能发育迟缓。1.3.3 共济失调

4、13 例(17.80%) 。主要体征:步态不稳,动作不灵活,轮替运动失常,指鼻试验障碍,辨距不良,肌张力低下。1.3.4 混合型 14 例(19.18%) 。上述二型或三型并存;或伴有癫痫,智能落后、视、听力障碍等其他精神神经障碍。2 治疗方法2.1 针刺穴位处方 主穴:四神针(位于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 1.5 寸共 4 针),颞三针(耳尖直上为第 1 针,第 1 针同一水平线上前后各 1 寸为第 2、3 针,左右共 6 针) 、脑三针(即脑户 1 针,左右脑空各 1 针) 。配穴:瘫痪肢体取手三针(曲池、外关、合谷)及足三针(足三里、三阴交及太冲) 。智力低下者,配智三针(即神庭穴 1 针,

5、左右本神穴各 1 针,共 3 针) ,尚根据辨证选用心俞、肾俞、脾俞、丰隆等。2.2 针刺方法 用 30 号 1.5 寸不锈钢毫针,头部平刺进针 1 寸左右,四肢穴直刺进针常规深度,得气后留针 40min,间 10min 捻针 1 次,平补平泻。阴阳偏盛者,随证施用补泻手法。主穴每次均使用,配穴交替使用。每日 1 次。22.3 穴位注射方法 根据临床辨证属肝肾阴虚者选用肝俞、肾俞;属心脾两虚者选用心俞、脾俞,及四肢穴位(如曲池、足三里、风市等)轮流进行穴位注射。注射用药采用 Vit B 12 、维丁胶性钙、胎盘注射液、脑活素注射液等药液,每次选用 2 个穴位,每穴 1ml,每日 1 次。 3

6、治疗结果3.1 疗效评价 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我们根据各类型脑瘫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后的改善程度定为显效、有效、无效三级。痉挛型者以外展角、窝角、足至耳角的改变程度为标准。显效:比治疗前改善 60º以上;有效:比治疗前改善 3060º无效:比治疗前改善小于 30º手足徐动型,不随意动作减少75%以上为显效;不随意动作 减少 50%75%为有效;比治疗前减少不足 50%为无效。共济失调型:宽基步态明显改善,能独立行走距离增加 510m 并能独立跨越10cm 高之台阶之显效;宽基步态有所改善,能独立行走距离加 25m 为有效;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为无效。混合型者综合

7、评价。3.2 结果 痉挛型 37 例,显效 13 例,有效 16 例,无效 8 例,总有效率为78.39%;手足徐动型 9 例,显效 3 例,有效 3 例,无效 3 例,总有效率为 66.67%;共济失调型 13 例,显效 4 例,有效 5 例,无效 4 例,总有效率为 69.23%;混合型14 例,显效 4 例,有效 6 例,无效 4 例,总有效率为 71.43%。4 讨论小儿脑瘫属祖国医学“五迟” 、 “五软”范畴。其病机主要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或感受邪毒,髓海受损,致肝肾亏损,心脾不足,气血亏虚,精乏髓涸,心窍蒙蔽,筋脉失养。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藏精,通于脑,脑为髓之海,为精明

8、之府,赖心气、脾气、肝阴、肾精所充养。病理改变涉及到肾、肝、心、脾及脑、髓、骨、脉等多个脏腑器官,故中医临床常以调补肝肾、益精生髓、醒脑开窍、养心益智、疏经通络、强筋壮骨为基本治疗法则。脑瘫是高级神经中枢失去对随意性运动功能的控制能力,它是以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为主,循环和内分泌等系统参与的多系统功能失调。脑瘫的各种症状如肢体痉挛、肌张力不全、舞蹈徐动、强直震颤和共济失调等是人体系统功能失调在某一时期某一方面的表现。人体是一个运动变化着的大系统,许多肌张力不全型的婴儿到幼年后转变为痉挛型就是很好的例证,所以改善症状还需着眼于整体功能的恢复。针灸能调整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笔者采用针刺疗法治疗小儿脑瘫,

9、取穴多以头部穴位为主。因为这些穴位的分布均位于大脑皮层相关的记忆、思维、躯体感觉和运动等中枢在头皮的反射区内。通过此种配合对大脑进行针对性治疗,能明显改善脑血循环,提高脑供氧,加强脑细胞的耐缺氧的能力,对神经有修复作用,对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过程有增强作用,亦能明显改善脑电活动,改善肌张力。我们在临床观察还发现在脑瘫患者运动功能改善的同时还伴感觉功能和智力等各方面的改善,一方面,这说时小儿各种功能活动的改善是互有联系的,虽然把它们分解为不同性质的功能区域,其发育各有不同的进程,但是可以肯定运动和认识的发育也是互相连锁的;另一方面,针灸的治疗作用还表现在,针灸使肌张力过高和过低的患者的运动功能都有改善,故认为针灸治疗正是从整体上来调节中枢与身体各部分的功能活动,充分调动身体内的积极因素而达到促进其身体发育的治疗目的。进一步来讲,针灸是在它的良性的整体调节作用基础之上,通过经络系统对脑的发育和机能活动进行调节的。参考文献1 卢庆春.小儿脑性瘫痪.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16.32 吴同申,孟茜,周立江.脑性瘫痪的手术治疗新进展.中国康复,1996,11(2):82.3 林庆,李松.小儿脑性瘫痪.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35-1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医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