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精炼古诗词曲鉴赏8望岳(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88140494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21.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精炼古诗词曲鉴赏8望岳(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精炼古诗词曲鉴赏8望岳(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精炼古诗词曲鉴赏8望岳(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精炼古诗词曲鉴赏8望岳(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精炼古诗词曲鉴赏8望岳(含答案解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8.8. 望望 岳岳 (唐杜甫) 版本导航:统编七下第 20 课;语文七上第 21 课;苏教八上第四单元诵读欣赏。 【主旨:全篇紧紧抓住题目中的“望”字写景,由远及近,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雄伟的气势渲染得纤毫 毕现,表现了青年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 金题演练 1.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 分) ( ) A. 前两句自问自答,以一望无际的青翠之色烘托泰山的绵延不尽、高耸入云。而首句则生动传神地写出 了诗人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揣摩劲和惊叹仰慕之情。 B. 三、四句虚实结合,上句虚写泰山的神奇秀丽

2、,下句实写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其中“割”字写出了 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 C.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企盼登山之情。“会当”是“一定要”之意,这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 生了登岳的想法,看似写登山,实为明志。 D. 全诗紧扣“望”字来写,由近到远,赞美泰山的秀美景色和高大雄伟的气势,透露出诗人早年的远大 抱负。该诗炼字讲究,意境深远,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 2.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 分) ( ) A. 前两句诗人以主观体验来描写泰山的地理特点: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 的泰山。在此诗人别出心裁地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 B. “割”字生

3、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像一把巨斧,把阴阳和昏晓劈开,泰山险峻、雄伟、高大的形象给人 炼字:“钟”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自然人格化,写出了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 丽的景色。“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 手法:写近望之势,虚实结合,上句虚写泰山的神奇秀美;下句实写泰山巍峨高大的形 象。 内容:写极望之情。“会当”“凌”表现出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贴切传神; “小”写出了泰山巍然高耸的气势。这两句表明诗人由望岳产生登岳的意愿,似写登山, 实为明志,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内容:从远望的角度写泰山的高大与历史悠久。开篇以问答的形式,表明泰山的青色在 齐鲁

4、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未了”写出了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表现出山势的绵延不尽。 内容: 写细望之景。“曾云”衬托山高,“入”表现了山腹之深远,“决眦”将诗人极 目仰望时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写望时的这种全神贯注,浮想联翩,衬托出泰山的雄 伟壮丽及其令人震撼的力量。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2 深深的震撼,体现了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 C. 第五、六句写诗人细望所得:泰山上面层层白云涌现,变化多端,诗人望之,感到自己的胸中云气回 荡,无比开阔。这两句蕴藏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D. 结尾两句写诗人登临泰山极顶所见景象,蕴含

5、着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 3.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 分) ( ) A. 这是诗人早期的一首诗,字里行间洋溢着蓬勃的生机。诗的题目是望岳,“望”字贯穿全篇。先 仰望泰山整体,再仰望泰山周围,最后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B. 三、四两句是上句“青未了”的脚注。“钟”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割 昏晓”三字则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泰山的高峻绵长写到了极致。 C. 五、六两句由静景描写转为动景描写。“决眦”二字将诗人极目俯视时全神贯注、浮想联翩的神态描 写得活灵活现,衬托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令人震撼的力量。 D. 结尾两句化用孔子名言,以众山的“低小”反衬泰山的高大。句中“会当”“凌”表现出诗人登临的 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贴切传神,体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3 8. 望 岳 1.(2 分)D 【解析】此诗的观察顺序是由远及近,而不是“由近到远”。D 项中“由近到远”赏析有误。 2.(2 分)D 【解析】结尾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并没有真正登上山顶。D 项“结尾两句 写诗人登临泰山极顶所见景象”赏析有误。 3. (2 分)C 【解析】五、六句是写诗人仰望泰山时的情景。C 项中“极目俯视”赏析有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